全球电商低价竞争难以避免,亚马逊此举是何用意
矮小价潮下的亚马逊:是被动应战还是主动破局?
消费者手里的钱越来越“精打细算”,这差不离是全部跨境电商平台都能感受到的风向。亚马逊最新鲜财报里 财务总监布莱恩·奥尔萨夫斯基的话有点无奈:“北美地区收入增加远略不到预期,基本上是基本上原因是消费者趋向于买‘更钱财’的商品。”总裁安迪·贾西更是直接点破:“消费者正在买更廉价的商品,这意味着所售产品的平均售价变矮小了。”这背后 是新鲜钱财周期下买力衰减的现实也是Temu、SHEIN这些个主打“极致性价比”的新鲜玩家搅动的一池春水。以前稳坐“美国最廉价电商平台”宝座的亚马逊, 如今正面临价钱优势被蚕食的挑战,矮小价比这把火,终究烧到了自家门口。
降价不是目的, 守住阵地才是关键
打开亚马逊和Temu的购物页面对比一下你会找到很许多日用产品的价钱差能到两倍。以前亚马逊靠平均比比对手矮小16%的价钱优势称王,但眼下“出海四细小龙”用矮小价策略疯狂抢夺买卖场份额。data.ai的《2024移动买卖场报告》看得出来 SHEIN、Temu、TikTok Shop和AliExpress去年全球下载量激增,包揽了购物类应用下载增速榜前四。亚马逊还能坐得住吗?明摆着不能。去年6月, 亚马逊曾以“Temu产品价钱过矮小不符合公平定价政策”为由,将其排除在价钱搜索算法外但今年,亚马逊从“防守”转向了“主动出击”。

第一个动作,就是直接给商家“减负”。今年1月, 美国站先动手:价钱不到15美元的服装商品,卖佣金从17%直接砍到5%;15-20美元的,降到10%。5月,这波好处扩巨大到全球11个站点,欧洲、加拿巨大、日本买卖场都跟着受益。日本站更狠, 6月1日起,单件不到750日元的商品,佣金统统降到5%,不到1000日元的商品,配送费比标准费率少许收66日元。贾西在
第二个巨大招,是把“巨大促战线”拉长远。以前海外电商购物节短暂得很,亚马逊Prime会员日就2天黑五加网一也就4天。但去年, “出海四细小龙”带着超长远周期杀入:Temu黑五搞了25天SHEIN美国站15天TikTok Shop更狠,35天不停歇。亚马逊坐不住了首次把黑五活动拉长远到11天美欧站从11月17日干到27日。今年更夸张,8月初就宣布黑五网一提前到11月21日直接拉满12天。为啥?时候越长远, 矮小价曝光的机会越许多,SimilarWeb的数据打了脸:去年Temu超长远黑五期间,访问量同比暴涨74倍,流量这东西,谁不眼红?
但最让业界琢磨不透的,是亚马逊悄悄推的“矮小价商店”项目。这玩意儿主打白牌、矮小价货,在亚马逊首页有独立入口,搜索后来啊也单独展示。卖家能选品、 定价、参加活动,只要把货发到亚马逊国内仓库,剩下的打包、配送、推广全由亚马逊包办,平台收佣金。瞄准的是时尚、家居这些个轻巧细小件,20美元以内的商品。业内人士琢磨, 这招从两方面发力:一是履约本钱巨大降,以前卖家用FBA发货,配送本钱高大得离谱,眼下国内直发,细小包走邮政,本钱直接砍半;二是流量分配更狠,平台掌握推广权,按“价钱+评分”给商品分配流量,不再死磕件单价,ROI天然能提上来。这哪是防守?分明是和四细小龙正面刚。
矮小价不是终点,差异化才是护城河
价钱战打久了巨大家都疼。亚马逊很清楚,要想长远久立足,还得靠结实本事。它手里最结实的牌,就是深厚耕许多年的物流基建。就说配送速度,Prime会员在美国享受“2日达”,非会员也能2-5天到货。反观那些个靠国内直发的平台, 特迅速线路也得4-9天就算今年主推海外仓的“半托管”,时效稳稳当当性还是比不过亚马逊。今年上半年, 亚马逊全球当日达或次日达的商品超出了50亿件,这数字背后是仓库、配送网络、分拣系统的一整套体系在支撑。
亚马逊还在琢磨怎么让物流更“省钱”。3月,它搞了个分仓收费政策,卖家选不同的入库配置,交的钱不一样。说白了就是把运营中心和配送网络切成细小块,按区域管理,库存周转更迅速,本钱天然就下来了。贾西当时就说这招能让服务本钱降下来以前那些个客单价太矮小、囤货不划算的商品,眼下平台敢卖了。商品一许多,消费者就更愿意来来了就兴许买别的,这不就循环起来了?9月, 亚马逊又针对25美元以下的矮小价商品推了Apollo计划,优先用同一区域库存配送,少许跨区域折腾,物流本钱再降一波,矮小价商品的赚头地方就保住了。
光有物流还不够,流量得跟上。亚马逊的基本盘是全球超2亿Prime会员,四细小龙疯狂撒钱拉新鲜时亚马逊也没闲着。一边给老会员加码:4月, 把值钱120美元的外卖服务Grubhub+绑进Prime会员;6月,加拿巨大Prime会员直接送一年DashPass免费外卖会员。另一边,豁开站外流量的口子。8月和TikTok的一起干堪称今年跨境电商圈的巨大新鲜闻——TikTok用户在“For You”刷到亚马逊商品, 点一下关联账户就能直接买,不用跳转APP。
这等于把TikTok的个性化推荐流量池,直接划到了亚马逊碗里。同期, 它还和Pinterest打通了买链路,早在去年就和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玩过类似的游戏。社媒流量这波红利,亚马逊算是吃明白了。
左手品牌, 左手矮小价:亚马逊的左右手互搏
有意思的是一边拼命推矮小价,亚马逊这些个年也没放弃品牌化。翻翻它全球开店在中国的年度战略, 从2018年的“中国企业值钱提升计划”,到2024年的“赋能品牌打造”,品牌二字贯穿始终。今年7月, 它还发布了《品牌长大远阶梯》,把卖家从产品到品牌的路分成四个阶段,个个阶段给工具、给支持、给护着。按理说品牌化意味着溢价,和矮小价策略天生不对付,亚马逊这是想一边抓两头鱼?
卖家们的担忧不是没道理。品牌化对应的是高大净值群体,追求体验和品质;矮小价白牌吸引的是价钱敏感型用户,讲究廉价够用。这两拨人需求天差地别,亚马逊能一碗水端平吗?国内电商买卖场早就演过类似戏码:淘宝推淘特打下沉,京东搞京喜拼矮小价,都想在主平台之外另起炉灶。但后来淘宝、 京东主站也开启了“价钱力”巨大战,淘特并回淘宝,京喜自营变成主站里的店铺,独立存在的意义就没劲了。京东零售CEO当时说明白得很实在:“主站的品牌定位和服务太鲜明, 高大中矮小档商品全塞进去,会关系到主流消费者的体验。”
眼下亚马逊的“矮小价商店”用的是“站中站”模式,和当初的淘特、京喜还不一样。它不单独开APP,而是在主站里划出一块区域做矮小价。优良处是能蹭主站流量,恶劣处是轻巧松让消费者混淆——亚马逊不是一直有力调“正品”“品牌”吗?怎么一下子卖起9.9美元的袜子了?主站和子站的流量怎么分?对两类商家的扶持政策会不会厚此薄彼?这些个问题亚马逊得想清楚。矮小价商店或许是个平衡品牌化和矮小价化的试试, 能不能在不砸了“品牌”这块招牌的前提下局部反击四细小龙的矮小价攻势?只能等全量开放后买卖场给答案了。有卖家说得直白:“先干着呗,成不成,试了才晓得。”
题图来源 | Unsplash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