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到拼多多崛起:黄峥如何创新改变商业模式
41岁,黄峥宣布辞任拼多多董事长。站在这位创始人身后,是他用近6年时间一手缔造的市值千亿美元的公司。根据拼多多最新发布的财报,2020年第四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265.477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46%,全年实现营收594.919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97%,接近翻倍增长。两项数据均大幅高于市场预期。

黄峥的60分哲学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放到拼多多的商业模式上,黄峥就采用了“60分哲学”。2006年,26岁的黄峥跟随段永平,与巴菲特共进午餐,这顿饭最大的意义是让黄峥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拼多多的成功,也离不开其创始人黄峥曾与巴菲特进过餐,并探讨了未来的电商格局有关。
黄峥在拼多多持股43.3%,股价暴涨自然地推动身家水涨船高。不过也有很多事是Google无力改变的,比如Google没有逃脱层层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Google在社交上的尝试也不成功。
段永平的投资哲学与黄峥的实践
投资理念 | 黄峥实践 |
---|---|
强调“本分” | 黄峥将拼多多当成是自己践行商业哲学的载体,股东信就是他对商业哲学的思考出口。 |
注重底层逻辑 | 上市两年多,黄峥发过三封致股东、一封致员工的公开信,还原真实的黄峥与拼多多。 |
理性冷静、视野多元 | 80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逆袭成为中国第3大富豪,身价仅次于马云、马化腾。 |
段永平回忆,巴菲特晚餐时曾聊到可口可乐和苹果的商业模式,巴菲特说到他小时候曾经是喝百事可乐的,因为那时百事的价格只有可口可乐的一半。段永平在现场分享了许多干货,其中包括投资方法论、对苹果、拼多多、抖音等市场热点话题的独到见解。
拼多多的成长轨迹与黄峥的哲学思考
强调“本分”。黄峥将拼多多当成是自己践行商业哲学的载体,而股东信就是他对商业哲学的思考出口,这是新一代年轻企业家的特点——理性冷静、视野多元、注重底层逻辑。
上市两年多,黄峥发过三封致股东、一封致员工的公开信,要想还原真实的黄峥与拼多多,可以从拼多多的成长轨迹以及黄峥的哲学思考入手。
80后拼多多创始人黄峥,逆袭成为中国第3大富豪,身价仅次于马云、马化腾。不过也有很多事是Google无力改变的,比如Google没有逃脱层层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模式,Google在社交上的尝试也不成功。
黄峥的创新精神与担当
黄峥商业头脑太厉害了,能从跟巴菲特交流中找到灵感,开创拼多多这种创新模式,还一直探索新领域。他关注不同群体需求,用商业手段解决问题,自己成功了还为社会发展做贡献,这创新精神和担当真值得好好点赞、学习。
黄峥,作为拼多多的创始人和领军人物,他的创业经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紧跟时代潮流,将传统电商与社交元素相结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拼多多模式。创新是黄峥创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基于此,平凡人可以成就非凡事。第三是钱是工具,不是目的。我在上学时有一个较大的遗憾,就是自己目标导向太明确,在追求第一、努力做个好学生上浪费了过多时间,损失了逆反、捣蛋的青春时光,后来才慢慢悟到“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
这顿饭对黄峥可重要了,他不但了解了巴菲特代表的美国传统商业那一套,还为拼多多诞生埋下了根。黄峥觉得,巴菲特那经典资本主义模式里,穷人要么买保险、辛苦工作攒退休金,要么借钱消费,可同样东西穷人买就得花更多钱,因为有利息。巴菲特拿穷人给富人的钱去投资,富的就更富,穷的就更穷。
2006年,段永平花62万美元拍下跟巴菲特吃饭的机会,还带上了黄峥。吃饭时,黄峥问:“黄金为啥值钱?”巴菲特也说不太明白。
在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林立之下,拼多多实现成功逆袭与突围,黄峥将商业模式为错位竞争,拼多多争夺的是同一批用户的不同场景,错位才会长得更快,所以不存在打掉淘宝多少订单。最出名的事情是,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拍下了股神巴菲特的慈善午餐后,带上了26岁的黄峥一同前往。
黄峥就琢磨,能不能换个法子,让穷人也能给富人“卖保险”,富人从老百姓这儿买点未来保障,老百姓也能得点好处。比如说,一千个老百姓夏天想订冬天的羽绒服,就跟老板讲冬天买,希望给打折。老板要是答应,这折扣就像老板买的保障,老板有了订单,老百姓也得了实惠,有点像跨季团购。
黄峥从这交流里有了灵感,就像在商业迷雾里瞧见了光,开始研究这种新商业模式。他到处跑,跟工厂、商家聊,发现中小微企业有资金周转和库存积压的难题,而这和消费者需求能接上。要是搭个平台,提前把消费者需求凑成大订单,消费者能省钱,企业也能解决生产销售的麻烦。
拼多多的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本文主要摘录自黄峥个人公众号与接受小晚的采访。2002年我去美国读研究生认识了段永平,毕业后在Google工作时又离他家很近,所以开始帮他做一些投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