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da对Shopee的竞争态势
东南亚电商战场的流量密码:Lazada与Shopee的攻守易形?
十一月的东南亚数字战场上, 两组数据像两把标尺,量出了Lazada与Shopee的微妙差距。Shopee东南亚+中国台湾站点的总访问量依旧以5.515亿领跑, 但环比0.88%的下滑像根刺,扎在冬海集团的心头。另一边, Lazada的2.163亿访问量虽少,却带着7.55%的环比增长,像匹被勒住缰绳的烈马,突然开始发力。
流量的狂欢与隐忧:Shopee的“流量神话”正在褪色?
Shopee的流量神话曾让无数卖家疯狂。早期烧钱换用户的策略,让它在东南亚六国迅速铺开,用户量像吹气球一样膨胀。但神话的代价是资本的无底洞。2024年,母公司冬海集团的资金链突然绷紧,管理层集体放弃薪资,裁员消息像雪片一样飞来。欧洲站、印度站、南美站接连关闭,收缩动作让外界看清了现实:流量的狂欢终有落幕时。

更让卖家心凉的是佣金的变化。从2018年到2024年,Shopee的佣金像坐了火箭,从3%一路飙到19%。在菲律宾, 一单100元的销售额,要被抽走7.84%佣金+2.24%手续费+8.96%活动佣金,合计19.04%。深圳做3C产品的卖家老李算了笔账:“产品成本占40%, 物流15%,平台抽走20%,再扣掉运营费用,纯利剩5%都算运气好。”2024年第三季度, 他果断把30%的销量从Shopee转移到Lazada,“虽然流量小点,但佣金稳定在8%,利润反而多赚了8%。”
阿里系的“后手棋”:Lazada的生态反攻从何而来?
Lazada的反击带着阿里的“老谋深算”。2024年9月, Lazada CEO董铮在内部信里敲定了进军欧洲的计划,这个消息像颗炸弹,炸响了整个东南亚电商圈。要知道,就在同月,Shopee正忙着收缩欧洲战线。一进一退之间,Lazada的野心藏不住了。
阿里的支持是实打实的。根据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理局的文件,2024年阿里巴巴又向Lazada注资3.425亿美元。算上这笔,从2018年至今阿里对Lazada的总投资已达48亿美元。这些钱没有白花——菜鸟物流的海外仓网络、 支付宝的本地支付打通、阿里妈妈的营销工具,像一张无形的网,把Lazada和东南亚的“虚”与“实”牢牢绑在一起。
双十一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2023年11月,Lazada开售11分钟,销售额就激增124倍。而Shopee的数据则显得“保守”:数万跨境卖家售出商品数较平日涨超10倍。倍数差距背后 是Lazada生态优势的显现——用户从看到商品到完成支付,链路比Shopee短了30%,转化率自然高出不少。
佣金博弈:卖家用脚投票, 平台政策背后的生死线
卖家的选择像面镜子,照出平台的真实处境。Shopee的佣金上涨后卖家社群里哀鸿遍野。“做了三年,佣金从3%到19%,平台政策像翻书一样快。”一位做家居用品的卖家抱怨。更让卖家恼火的是各种名目的费用:活动佣金、支付手续费、仓储费……加起来比净利润还高。
Lazada则抓住了这个机会。它把“佣金稳定”作为卖点,吸引Shopee的“叛逃者”。2024年第二季度,Lazada新入驻卖家中,有35%来自Shopee。曼谷的服装品牌主理人阿May说:“在Shopee参加一场大促, 要交8%的活动佣金,还得自己贴钱做折扣;Lazada的活动佣金只有5%,平台还会补贴物流成本。”算下来同样的销量,Lazada的利润能高出15%。
但Lazada并非没有软肋。2024年5月,一则TikTok广告因涉嫌侮辱泰国皇室及残疾人,引发轩然大波。虽然Lazada紧急道歉,但泰国市场的抵制情绪还是蔓延开来。11月数据显示,Lazada在泰国的访问量环比下降3.66%,成为东南亚六国中唯一下滑的市场。这个意外提醒所有玩家:在东南亚,文化雷区碰不得。
泰国例外:文化雷区如何搅动电商平台的东南亚棋局?
泰国的案例像堂生动的课,教平台如何“入乡随俗”。东南亚六国,文化差异比想象中更大。印尼的穆斯林人口占比高, 商品需符合清真认证;越南的消费者偏爱现金支付,电子支付渗透率不足40%;马来西亚对皇室相关的广告审查极其严格。
Shopee早期靠“本地化团队”打天下每个国家都有一支懂、懂文化的运营团队。但收缩之后这些团队被裁撤了不少,导致对本地市场的敏感度下降。Lazada则背靠阿里有菜鸟物流在东南亚的本地化仓储网络,能快速响应不同国家的需求。比如在泰国, Lazada推出了“皇家认证”商品专区,专门销售与皇室相关的文创产品,2024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增长了20%。
不过文化适应只是基本功。真正的较量在供应链。Lazada在印尼的雅加达、 马来西亚的槟城自建了5个大型仓储中心,商品从入库到配送的平均时效缩短到48小时比Shopee快了12小时。这种“快”让消费者愿意多等一天也愿意多付一点钱。
TikTok入局:新玩家如何打破双头垄断的平衡?
当Lazada和Shopee缠斗时TikTok Shop突然闯进了战场。2024年,TikTok宣布将在东南亚累计投资超过15亿美元,发力电商直播。这个新玩家像鲶鱼,搅动了原本平静的水面。
Shopee的卖家最先感受到了压力。曼谷的美妆卖家小林发现,自己TikTok直播间的观看量,比Shopee店铺的日常流量高了5倍。“TikTok的用户更年轻,喜欢看真人试用,转化率比图文高很多。”2024年第三季度,她把40%的精力放在TikTok上,销量反而比在Shopee时多了25%。
面对TikTok的冲击, Shopee在2024年7月推出了“全托管”模式,一口气开放9个站点入驻,试图用“一站式服务”留住卖家。但效果并不理想。全托管模式虽然省心, 却限制了卖家的定价权和品牌运营空间,反而让一些注重品牌建设的卖家转向了Lazada。Lazada则选择和TikTok“错位竞争”——主攻中老年用户, 推出“中老年专场直播”,2024年第四季度的中老年商品销量增长了35%。
未来已来:东南亚电商的“虚实结合”时代谁主沉浮?
东南亚电商的竞争,早就不是流量的游戏了。Lazada背靠阿里 手握“菜鸟物流+支付宝+阿里云”的组合拳,把“实”的供应链和“虚”的流量打通,形成了一个闭环。比如在越南, 消费者用支付宝绑定本地银行卡,下单后能实时看到菜鸟仓库的库存信息,物流轨迹更新比Shopee快了2倍。
Shopee的短板恰恰在于“虚”有余而“实”不足。它擅长用游戏化界面、补贴活动吸引用户,但在供应链上始终依赖第三方物流,导致配送时效不稳定。2024年雨季, 越南的洪水导致Shopee的包裹延误率高达15%,而Lazada的自营仓延误率只有5%。
但Lazada并非高枕无忧。它的App体验一直被诟病,界面复杂、操作繁琐,不如Shopee简洁。2024年第四季度, Lazada上线了“极简版”App,把首页商品数量减少了一半,加载速度提升了40%,这个小小的改动让新用户留存率提高了12%。看来在东南亚这个“流量+体验”并重的市场,谁也不能松懈。
接下来的几年,“Shopee退,Lazada进”或许会成为主旋律。但TikTok的崛起,让这场竞争多了变数。对卖家选择哪个平台已经不是唯一问题,如何在多个平台间平衡流量、利润和品牌,才是真正的挑战。东南亚电商的棋局,才刚刚进入中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