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90后最年轻A股上市公司老板
23岁掌舵A股:仲鸿天与90后董事长的“早熟”与“争议”
江苏聚杰微纤的上市过会现场, 23岁的仲鸿天站在签字台前,手心可能有点出汗。2017年4月,这位刚毕业一年的年轻人接替父亲,成为这家即将冲刺A股的公司董事长。招股书显示,他1993年3月出生,2016年1月才从大学毕业,创下A股IPO时最年轻董事长的纪录。这个数字让很多人倒吸一口凉气——同龄人还在纠结简历怎么写,他已经开始操持一家年营收数亿企业的命运。
“企二代”的接力棒与隐忧
翻开A股90后董事长的名单, 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像仲鸿天一样,是“企二代”。大禹节水的王浩宇、申科股份的何建永、深南股份的吴承泽,无一例外。家族企业像一张提前铺好的轨道,让他们跳过基层摸爬滚打,直接站上决策层。这种“捷径”引来羡慕,更招来质疑——他们的成功,究竟是个人能力,还是父辈光环的延续?

现实似乎给出了复杂答案。仲鸿天接手时聚杰微纤已深耕超细纤维材料十余年,技术积累和客户资源早已成型。他更像一个“守成者”,确保企业平稳过会。而另一些90后掌舵的企业,则显得步履蹒跚。*ST云网的陆湘苓, 24岁担任董事长时公司已深陷财务困境,到头来戴上“*ST”帽子;深南股份的吴承泽,在父亲车祸后接手,公司市值长期徘徊在13亿左右,股价波动完全依赖热点消息。这些案例让人不得不思考:年轻的掌门人,是否真的准备好了驾驭资本市场的风浪?
吴映洁:最年轻实控人的“赌局”
如果达科为顺利上市,吴映洁的名字将刷新纪录——她可能成为A股最年轻的实控人。这位1993年出生的女孩,目前是达科为的董事长,直接持有公司31.25%股份。她的故事比仲鸿天更具戏剧性:父亲吴辉是公司创始人,但在2021年突然离世,25岁的她被迫接手。达科为的主营业务是生物医学试剂,技术门槛极高,一个刚毕业的文科生,如何理解行业逻辑?
市场用股价给出了答案。消息传出后 达科为的股价一度暴涨30%,投资者似乎更相信“年轻”背后的“潜力”,而非“经验”缺失的风险。这种投机心态,在A股90后董事长身上并不少见。亚辉龙的董事长邓萌, 1991年出生,公司因新冠检测试剂业绩暴涨,股价一年翻十倍,但疫情退潮后业绩迅速回落。这些企业的股价曲线,与其说是经营成果,不如说是市场对“青春故事”的狂欢。
从Insta360到Gymshark:90后创业者的“内容密码”
硬核理工男的“天时地利”
比起“企二代”的争议,白手起家的90后创业者更显锋芒。Insta360的创始人刘靖康,就是典型代表。这个被称为“硬核技术男”的90后在大学期间就因破解iPad系统小有名气。2015年, 他带着团队研发出第一台全景相机Nano,参加2016年美国CES展时产品的新奇感让展位被挤爆。当时 海外运动相机市场被GoPro垄断,全景相机更是小众品类,但Insta360抓住了社媒崛起的风口——TikTok和Reels算法偏爱视觉冲击力强的内容,全景视频恰好完美契合。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从2018年到2021年, Insta360的境外收入从1.94亿飙升至4.13亿,全球市占率达到35%。刘靖康没有选择传统的明星代言, 而是另辟蹊径:内部团队产出PGC内容,头部KOL合作示范,再通过“66天改变人生”挑战赛激励素人UGC。这种“内容裂变”策略, 让Insta360在海外运动圈迅速走红,2021年科创板上市时他成为90后创始人第一股。刘靖康的成功,是技术壁垒与时代机遇的完美结合,他证明:90后创业者,懂流量,更懂内容。
Gymshark的“身份认同”陷阱
如果说Insta360靠“硬核技术”突围,英国健身品牌Gymshark则玩转了“情感营销”。这个成立于2012年的品牌,没有门店,完全靠线上崛起,核心策略就是激发健身爱好者的“身份认同”。Gymshark知道,健身人群的展示欲是刚需——他们渴望被认可为“更好的自己”。于是 品牌在TikTok发起“66天挑战”,鼓励用户记录健身过程,并给予“Gymshark Athlete”的荣誉身份。这种策略让普通用户自发传播,品牌声量呈指数级增长。
对比Insta360,Gymshark的更高明之处在于“情感绑定”。它卖的不是压缩裤,而是“成为运动达人”的梦想。这种策略在国内却鲜见成功案例。多数中国跨境电商卖家仍停留在“KOL带货”阶段,用金钱激励网红,却忽略了身份认同的深层需求。Lululemon的早期策略值得借鉴:创始人Chip Wilson没有请明星, 而是邀请周边瑜伽馆的教练,将他们的照片做成店内海报。教练被“品牌认可”的荣誉感驱使,主动向学生安利产品,这种“社区裂变”比广告更有效。
品牌出海的“灵魂缺失”:中国90后创业者的集体短板
从“产品力”到“品牌力”的鸿沟
Insta360和Gymshark的成功, 暴露出中国品牌出海的普遍短板——过度依赖产品力,却忽略了品牌内核。中国跨境电商卖家擅长制造“硬核产品”,但不懂如何赋予产品“灵魂”。Insta360虽然技术领先, 但它的“THINK BOLD挑战基金”仅停留在金钱奖励,没有像Gymshark那样构建“大使身份”的荣誉体系;Lululemon的社区运营,让瑜伽教练成为品牌“合伙人”,而中国品牌往往把KOL当作“临时工”,用完即弃。
这种差异的本质,是“交易思维”与“共生思维”的区别。中国卖家习惯用“佣金”撬动流量,而国际大牌用“归属感”培养忠诚度。数据显示,拥有品牌大使计划的企业,用户复购率比单纯KOL营销高出37%。可惜, 多数90后创业者仍沉迷于“爆款思维”,认为只要产品够硬,就能征服市场,却忘了消费者购买的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身份认同和情感价值。
“年轻”不是免死金牌
回到A股90后董事长的讨论,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证明自己具备超越父辈的能力。仲鸿天的聚杰微纤, 上市后业绩增速逐年放缓;吴映洁的达科为,生物医学试剂的研发投入占比不足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年轻掌门人,或许继承了家族企业的“壳”,却没继承创新的“核”。
反观白手起家的刘靖康,他的成功恰恰证明:年轻不是优势,能力才是。Insta360在2018年曾陷入“有展会订单, 无持续销售”的困境,刘靖康亲自带队深入海外市场,才发现经销商“教育市场”的专业度不足。于是他调整策略,建立本地化内容团队,用短视频直接触达消费者。这种“接地气”的调整,让Insta360在2020年实现扭亏为盈。年轻创业者最大的优势,或许不是“年龄”,而是“敢试错”——他们愿意跳出传统路径,用新思维解决问题。
90后掌门人的“成人礼”
无论是A股的“企二代”, 还是出海的“技术男”,90后掌门人都站在一个特殊的十字路口。有人靠家族光环轻松上位, 有人凭硬核技术杀出重围,但真正能走得远的,必然是那些懂得“产品+情感”双轮驱动的人。仲鸿天需要证明, 自己不仅是董事长的“继承人”,更是企业的“掌舵人”;刘靖康则要警惕,技术壁垒终会被打破,唯有品牌内核才能筑护城河。
资本市场的青春故事,终究要靠业绩书写。那些依赖“年轻标签”炒作股价的企业, 终将被市场抛弃;而那些真正理解用户、构建品牌壁垒的创业者,才能在商业长跑中胜出。90后掌门人的“成人礼”,不是登上福布斯榜单,而是让企业活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这或许才是对“年轻”二字最好的诠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