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abosaurus上线移动营销社交平台
从痛点到破局:Collabosaurus如何 品牌合作游戏规则
2015年的某个深夜, Jess Ruhfus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手里捏着第三封被KOL经纪人拒绝的合作邀请函。她运营的小众美妆品牌刚起步, 预算有限,却急需找到能触达Z世代消费者的营销伙伴——要么被中间商抽走40%佣金,要么匹配到的博主粉丝画像完全不对路。这个场景像根刺扎在她心里:为什么品牌方找营销合作伙伴这么难?为什么中间环节总要吃掉大部分利润?带着这些疑问,Collabosaurus的雏形在她脑中慢慢成型。
创始人Jess Ruhfus:被“合作难”逼出来的创业执念
Jess不是科班出身的创业者, 大学学的是市场营销,毕业后在一家快消品牌做市场专员。她记得清楚, 2014年公司要推出一款针对大学生的新品,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联系校园KOL,到头来却主要原因是沟通成本高、报价不透明,错过了最佳推广期。“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一个平台能让品牌和营销方直接对话,按效果付费,该多好。”

2015年, Jess带着这个想法辞职创业,一开始Collabosaurus只是个简单的网页版平台,品牌方填写需求,营销方提交资料,系统人工匹配。前半年, 平台只有12个品牌注册,8个营销方入驻,Jess每天亲自回复每一条咨询,甚至帮某手工巧克力品牌和本地咖啡店牵线,搞了个“买巧克力送咖啡券”的联合活动,意外带动双方销量增长20%。“那时候没想过要赚多少钱,就是觉得‘连接’这件事本身就有价值。”
移动端不是“选择题”, 是“必答题”
2017年,Collabosaurus的网页版开始起色,合作案例从每月3个涨到15个,但Jess发现一个奇怪现象:70%的品牌方登录时间集中在晚上8点到10点,周末登录量是工作日的3倍。她突然意识到:营销人不是不活跃,而是需要“随时随地”能对接合作的工具。“那时候身边朋友都在用手机处理工作,我还在守着网页版,是不是太out了?”
从2万美元到百万用户:移动端如何让效率翻倍
2019年,Jess团队正式启动移动App开发。预算有限,他们砍掉了所有非核心功能,只保留三个核心模块:需求发布、、即时沟通。“开发成本比预期低很多, 2015年做一个App可能要20万美元,2019年技术成熟了加上团队自己写代码,总共花了2万美元。”2020年3月, Collabosaurus App正式上线,没想到赶上了疫情红利——品牌线下营销预算砍掉一半,纷纷转向线上海合作作,移动端用户量在两个月内从5万涨到30万。
某运动品牌的市场总监Emily透露, 2020年他们通过Collabosaurus App找到20位健身类KOL,平均沟通时间从网页版的3天缩短到App的4小时。“有一次凌晨两点, 我看到一位KOL刚更新了一条健身视频,立刻在App上发了合作邀约,对方半小时就答应了那条视频帮我们卖了3000双运动鞋,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ASOS、微软都在用的“合作黑科技”:匹配算法到底牛在哪?
2018年, 英国快时尚巨头ASOS找到了Collabosaurus,当时他们正在寻找能触达18-25岁男性的营销伙伴,传统渠道要么报价太高,要么数据不透明。Collabosaurus筛选出200位符合要求的男性美妆、 数码类KOL,再根据粉丝互动率、转化历史等数据,到头来推荐了15位,ASOS选择了其中5位合作,活动ROI达到1:8,远超行业平均的1:5。
“最厉害的是算法会‘学习’。”ASOS的营销经理Lucy说 “我们第一次合作后系统发现我们偏好的KOL都有‘视频内容占比60%以上’‘粉丝集中在伦敦’等特征,第二次推荐时直接过滤掉不符合这些条件的,节省了50%的筛选时间。”
数据不会说谎:这些品牌靠合作省下了多少真金白银?
据Collabosaurus 2020年Q4合作伙伴报告显示, 使用平台后品牌平均营销成本降低35%,合作周期从传统的15天缩短到7天转化率平均提升22%。某母婴品牌通过平台找到10位宝妈KOL, 没有收取任何预付款,而是按实际销售额分佣20%,到头来活动销量突破50万元,品牌方只支付了10万元佣金,比传统KOL合作节省了60%预算。
微软则用Collabosaurus找到了技术领域的合作伙伴。2020年微软推出一款开发者工具, 需要触达全球独立开发者,Collabosaurus匹配到120个开发者社区、技术博客和YouTube频道,其中一位叫“CodeMaster”的博主,视频演示教程帮微软工具下载量增长了40%,而合作费用只有5万美元,远低于传统广告投放。
疫情下的“营销救命稻草”:为什么品牌开始“抱团取暖”?
2020年疫情爆发后 很多品牌砍掉营销预算,但Jess发现,Collabosaurus上的联合营销需求反而增长了200%。“单独打广告太贵了不如找互补的品牌一起做活动,分摊成本,还能互相导流。”
从“单打独斗”到“资源互补”:联合营销的底层逻辑
澳大利亚健康食品品牌“Green Bowl”和健身App“FitTime”的合作就是典型案例。2020年4月, Green Bowl发现线下门店客流量下降80%,想通过线上推广,但预算只有5万元;FitTime则需要增加用户粘性,想找健康食品品牌合作。Collabosaurus将双方匹配后 推出“健身打卡送Green Bowl沙拉优惠券”活动,FitTime用户参与打卡,可免费获得一张15元沙拉券,Green Bowl则给FitTime用户提供专属折扣码。
活动持续一个月, Green Bowl线上订单增长300%,FitTime新增用户5万,双方营销成本分摊后ROI都达到了1:12。“以前觉得竞争对手才会合作,现在发现‘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互补的品牌一起玩,才能在寒冬活下去。”Green Bowl的创始人Tom说。
未来已来:2021年Collabosaurus要啃下哪些“硬骨头”?
2020年Collabosaurus营收翻了一番, Jess在内部会议上定下目标:2021年再翻番,用户量突破200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啃下三块“硬骨头”:拓展东南亚市场、优化AI匹配算法、推出数据分析工具。
不止于“匹配”:Collabosaurus想成为品牌的“营销大脑”
“现在很多品牌找到合作伙伴后 不知道效果好不好,下次该找谁。”Jess说“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让平台不仅是‘连接器’,更是‘大脑’。”2021年Q2, Collabosaurus将上线“合作效果分析”功能,品牌方上传活动数据后系统会自动生成报告,告诉他们哪个KOL的粉丝转化率高,哪种合作形式ROI最大,甚至能预测下次合作应该找什么样的伙伴。
某美妆品牌已经提前测试了该功能, 2020年9月,他们根据系统建议,减少了图文KOL的合作比例,增加了短视频和直播KOL,年底销售额同比增长45%。“以前选合作伙伴靠‘拍脑袋’,现在靠数据,这才是营销该有的样子。”该品牌市场负责人Lisa说。
写在再说说:合作不是“选择题”, 是“生存题”
从2015年的网页版到2021年的移动营销社交平台,Collabosaurus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品牌营销的进化史。单打独斗的品牌注定走不远,只有学会“借力”,找到对的合作伙伴,才能在竞争中活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