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电商支付方式是否已逐渐摆脱现金依赖
疫情下的支付变局:现金真的在撤退吗?
东南亚的电商支付市场,这几年像坐上了过山车。一边是电子钱包用户蹭蹭涨, 2020年数字支付交易总额冲到6200亿美元,后疫情时期电子钱包使用率从18%直接干到25%;另一边是货到付款依旧在各大电商平台占着20%-40%的份额,Lazada、Shopee这些巨头2021年还把COD重新捡了回来。现金,这个看似该被淘汰的“老古董”,在东南亚电商领域愣是活得挺滋润。问题来了:东南亚电商支付,真的能甩掉现金依赖吗?
现金的“倔强”:COD为何仍是东南亚电商的“必需品”?
2010年代早期,东南亚电商刚冒头时COD简直就是救命稻草。那时候银行账户?大部分人没见过。网购?先收货,满意了再掏钱,这才能让消费者敢下单。Facebook和贝恩2019年的报告说了那时候电商占零售总额才5%,全靠COD撑着。你以为现在COD该退场了?天真。aCommerce的CEO保罗·斯里沃拉库尔直接说:“COD不是可选渠道,是主流支付方式,必须保留。”

为啥?主要原因是东南亚的电商市场太碎了。印尼1.7万个岛屿,菲律宾山区网络时好时坏,农村老人根本不会用电子支付。COD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这些“偏远市场”的大门。Tokopedia2020年9月才上线COD, Lazada2021年4月又重启,不是主要原因是平台傻,是主要原因是COD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用户需求——没有COD,这些地区的消费者可能永远不敢碰网购。
消费者的“平安感密码”:为什么东南亚人离不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杰塞尔·纳马拉特, 菲律宾的工艺美术教授,去年在某电商平台花1250菲律宾比索买烘焙设备,后来啊没收到货,投诉无果,退款无门。从此她发誓:“再也不预付款了只选COD。”麻烦?麻烦!要跟快递员约地点,要取现金。但好处也简单:“能拿到自己买的东西,不担心被骗。”
马来西亚的王晓凤平时刷信用卡,但在Carousell买二手瑜伽服,必须COD。“想先摸摸衣服料子,怕买到图片P得不像样的。”卡利斯塔·泰欧更直接, 她只在某连锁超市线上平台用COD,主要原因是这超市经常“上午下单,下午售罄”,退款要等一周,“COD至少能保证货到了再付钱,不会白等”。
消费者的信任,就像易碎的玻璃。东南亚电商诈骗率多高?越南2020年前9个月, 3万家卖家因欺诈、卖假货被关停;马来西亚2019-2020年,网购投诉13458起,远超其他领域,退款、诈骗、配送占大头。Facebook和WhatsApp上的社交电商更离谱,卖家价格诱人,但退货不透明,收货前不能验货。COD,成了消费者再说说的“平安区”——哪怕麻烦,也比被骗强。
企业两难:COD是“救命稻草”还是“成本黑洞”?
COD对消费者是“平安感”,对企业却像“烫手山芋”。aCommerce在印尼的仓库里曾经堆着20万美元现金,全是COD收来的货款。快递员每天背着现金满城跑,晚上存到物流中心,定期用装甲车运走——不是公司炫富,是平安没办法。斯里沃拉库尔说COD订单的履约成本比预付高20%-30%。为啥?快递员要专门培训,现金要分批存银行,高价值包裹要单独设车队护送,拒收的包裹还要二次配送,成本翻倍。
Zalora的首席运营官罗斯汀·贾瓦迪也头疼:“COD订单处理起来麻烦,但流程化后还行。”更扎心的是无现金支付的成本——每笔订单1.5%-4%的交易费, 网关接入费,比COD的“固定成本”还高。可就算这么贵,企业也不敢砍COD。Lazada2019年在马来西亚停用COD, 2021年又灰溜溜地重启,理由是“农村消费者需要COD才能享受电商便利”。Tokopedia的CEO威廉·塔努维贾亚2017年还说COD在印尼群岛国家“成本太高”, 2020年还是乖乖上线,理由是“每月1亿访客没银行账户,必须保持包容性”。
小卖家更惨。马来西亚卖日志和艺术材料的卖家说:“COD对小店是噩梦,延迟付款现金流断了物流反复还容易损货。”印尼卖家更狠,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哭诉:“COD让我们被骂,甚至被拿枪威胁!”可不保留COD,订单量可能直接腰斩。企业陷入死循环:COD留着亏钱,砍了丢用户。
无现金的“拦路虎”:电子钱包能取代COD吗?
COD的替代方案,电子钱包看起来最靠谱。Touch 'n Go在马来西亚的7-Eleven便利店就能充值, GrabPay、Dana、OVO在东南亚遍地开花。BC二十国19年的调查说近50%有银行账户的东南亚人用电子钱包,2025年预计到84%。但问题来了:电子钱包真的能“收编”COD用户吗?
数据打脸了。BCG同一份报告显示, 印尼和泰国消费者用电子钱包网购的比例只有25%和16%,大部分人还是用电子钱包叫车、充话费。为啥?电子钱包主要服务的是城市里有银行账户的富裕人群,农村和低收入人群根本用不上。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合伙人阿帕纳·巴拉说:“对无银行账户人群, 电子钱包意义不大——他们连账户都没有,怎么充钱包?”
更麻烦的是信任问题。电子钱包虽然方便,但退款流程比COD还慢。马来西亚消费者投诉中心说2020年网购投诉中,“退款难”占比最高。COD至少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电子钱包付完钱,商家不发货怎么办?平台退款周期动辄一周,消费者等得起吗?Zalora的30天无理由退货、 Shopee Mall的卖家身份验证,想解决信任问题,但消费者还是觉得“眼见为实”更靠谱。
信任的“再说说一公里”:退款、 诈骗与数字支付的“信任赤字”
东南亚电商的“信任赤字”,比电子钱包的普及速度还快。2020年,新加坡一名女子花40新元网购,COD收货后才发现是假货。Ninja Van在Facebook上无奈承认:“收到很多COD诈骗投诉, 但收件人拆不了包裹,验不了货。”这种“盲盒式”购物,让消费者对数字支付望而却步。
社交电商更是信任崩塌的重灾区。Facebook和WhatsApp上的卖家,价格低得离谱,但商品质量堪忧,退货全靠“卖家自觉”。2021年5月, 印尼社交媒体疯传两段视频:收件人收到不满意包裹后情绪失控,其中一个甚至拿枪威胁快递员。COD至少能“当面验货”,数字支付却只能赌运气。消费者用脚投票:宁愿麻烦点选COD,也不愿冒险用电子钱包。
未来之路:COD会消失吗?东南亚支付将走向何方?
COD真的会退出历史舞台吗?摩根大通预测,2023年东南亚五国COD占比会降到20%以下。但完全消失?不可能。Zalora、Shopee、Lazada这些平台都明确表示:COD不会完全退出。原因很简单——消费者的“平安感”需求,是数字支付暂时替代不了的。
未来的支付市场,可能是“COD+电子钱包+BNPL”三分天下的局面。BNPL正在崛起, Zalora2022年2月和Rely合作,推出三个月免息分期;Shopee在菲律宾允许用户收货后用ShopeePay结算,COD和电子钱包“无缝衔接”。这些模式既保留了COD的“平安感”,又降低了预付款的风险,可能成为COD的“进化版”。
但核心还是信任。电子钱包想取代COD,必须解决“退款慢”“诈骗多”“验不了货”的问题。物流行业也在升级,东南亚大城市普遍实现当日达,配送速度越快,消费者对数字支付的信任度越高。Facebook的数字用户主管弗拉说:“未来10年,支付重点是‘无缝体验’,COD会慢慢失去吸引力。”但“慢慢”这个词,说明现金的依赖,真的没那么容易摆脱。
东南亚的电商支付市场,就像一场“现金与数字的拉锯战”。COD不会一夜消失,电子钱包也不可能一统天下。企业只能在“成本”和“用户需求”之间找平衡,消费者则会在“方便”和“平安”之间反复横跳。这场博弈,可能还要持续很多年。毕竟在东南亚,现金的“倔强”,远比想象中更有生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