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厦门新政最高奖补200万元,大力扶持跨境电商企业

厦门跨境新政:200万红包背后的“局”与“机”

厦门的跨境电商企业最近有点忙, 不是在谈订单,就是在研究怎么拿政府的200万。4月底出台的《2022-2023年度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像一剂强心针扎进行业——独立站、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集货仓、供应链平台,五个方向随便你挑,单项最高200万嗯。但钱真那么好拿吗?那些盯着补贴的企业,有没有想过这到底是“雪中送炭”还是“饮鸩止渴”?

独立站:2000万交易额门槛,是“敲门砖”还是“绊脚石”?

独立站成了这次新政的“香饽饽”, 政策写得明明白白:自有品牌、独立站上年跨境交易额超2000万,补20万;超5000万,补30万。数字看着诱人,但厦门某家居用品企业的老板老张,拿到政策文件时却皱了眉。“2000万?我去年做了1800万,就差200万,你说冲不冲?”老张说 为了冲业绩,他们把产品单价压了15%,广告费砸了50万,“再说说交易额做到了2100万,拿了20万补贴,算下来净利润反而少了10万。”

最高奖补200万元!厦门出台新政大力扶持跨境电商企业
最高奖补200万元!厦门出台新政大力扶持跨境电商企业

这不是个例。厦门跨境电商协会2023年Q1的调研显示, 35%的独立站企业为了达到奖补门槛,采取了“低价冲量”策略,平均利润率下滑了8个百分点。“政策是鼓励企业做品牌,但有些企业把补贴当成了‘目标’,反而丢了‘初心’。”协会负责人李明说真正的独立站增长,应该是品牌溢价和复购率提升,而不是单纯靠价格战换来的流水。

但也有企业玩明白了。厦门某3C品牌2022年独立站交易额突破了6000万, 不仅拿了30万补贴,还主要原因是品牌影响力提升,复购率达到了35%,客单价同比涨了20%。他们的秘诀是什么?没盲目扩张品类, 而是把预算砸在了独立站的“私域运营”上——通过会员体系、邮件营销、社群互动,把流量从“一次性”变成了“长期持有”。“补贴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该品牌运营总监王芳说“如果你连独立站的基础运营都没做好,2000万的门槛,就是把你往‘坑里’推。”

公共海外仓:50万补助,能覆盖多少“出海”成本?

海外仓的补贴更实在:单个海外仓补50万,单家企业年度封顶200万。但“建仓容易养仓难”, 厦门某服装企业的海外仓负责人陈伟算了一笔账:“在美国租一个1000平的仓库,年租金就得20万,加上人工、水电、税费,一年固定成本至少40万。政府给50万, 看似覆盖了成本,但别忘了货物压在仓库里的资金利息、滞销库存的损耗,这些隐性成本比租金高得多。”

陈伟的企业2022年在德国建了海外仓, 拿了50万补贴,但主要原因是选品失误,滞销库存占了30%,资金直接压了200万。“如果只为了拿补贴仓促建仓,再说说可能连本都收不回来。”他说真正的海外仓逻辑,是“以销定仓”——先有稳定的订单量,再根据销售布局仓储,而不是反过来。

但也有企业把海外仓做成了“利润中心”。厦门某家居用品企业在2023年Q1, 通过自建的美国海外仓,实现了“本地发货”,物流时效从15天缩短到3天客户投诉率下降了60%,复购率提升了25%。他们的海外仓不仅给自己用, 还开放给同行的中小企业,收取仓储和配送服务费,2022年海外仓业务板块的利润占比达到了15%。“政府补贴是‘启动资金’,但要让海外仓活起来还得靠‘服务赚钱’。”该企业负责人林强说“50万补贴,可能只够你买几台叉车,真正要跑通海外仓模式,还得靠运营能力。”

综合服务平台:5亿外销收入,是“门槛”还是“杠杆”?

综合服务平台的补贴条件看着“高冷”:服务厦门企业超5家, 被服务企业通过平台的外销收入超5亿,一次性补20万。厦门某物流服务平台负责人刘敏直言:“5亿外销收入, 相当于平台要服务至少10家年销售额5000万以上的企业,这在厦门跨境电商圈,本身就是个‘小目标’。”

但刘敏的企业做到了。2022年,他们平台服务了12家厦门企业,外销收入突破了6亿,拿到了20万补贴。但她说补贴只是“锦上添花”,平台真正的价值,是“整合资源”的能力。“比如我们帮企业解决了‘头程物流贵’的问题, 通过拼箱运输,把物流成本降了20%;又帮企业对接了海外支付渠道,回款周期从30天缩短到7天。这些服务带来的价值,远比20万补贴大。”

不过平台同质化竞争也是现实。厦门目前有30多家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但真正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不到10家。“很多平台就是做个‘信息中介’,企业注册、申报政策、对接物流,这些基础服务谁都会做。”刘敏说 新政的补贴可能会让更多平台涌入,但再说说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能帮企业“降本增效”的平台,“20万补贴,可能让你活一年,但如果你没有核心竞争力,明年照样会被淘汰。”

集货仓:1亿收入起点,是“规模游戏”还是“效率革命”?

集货仓的补贴更“直接”:上年跨境收入超1亿补50万, 超3亿补100万,超5亿补200万。这直接把集货仓推向了“规模竞赛”。厦门某集货仓运营主体负责人赵磊说:“2022年我们收入是2.8亿, 差2000万就能拿100万,你说急不急?”为了冲业绩, 他们把集货仓的收费标准降了10%,还给了大客户“账期优惠”,2023年Q1收入突破了1.2亿,预计全年能拿到100万补贴。

但赵磊也担心:“规模上去了利润下来了。现在集货仓的竞争太激烈了厦门的集货仓总面积已经超过了100万平,但市场需求才多少?如果大家都为了补贴打价格战,再说说可能谁都赚不到钱。”

集货仓的真正价值,应该是“效率提升”。厦门某跨境电商企业2022年用了某集货仓的服务, 主要原因是集货仓采用了“智能分拣系统”,订单处理效率提升了50%,错单率从5%降到了1%。“好的集货仓,不是‘堆货的地方’,而是‘效率的枢纽’。”该企业供应链总监吴刚说 “政策补贴鼓励规模,但企业更应该关注的是集货仓能不能帮你‘省时间、降成本’。”

供应链平台:3亿交易额+1000商户+1万平工厂,是“硬指标”还是“软实力”?

供应链平台的补贴条件最“全面”:上年跨境交易额超3亿、 平台活跃商户超1000家、工厂占地超1万平,一次性补100万。厦门某供应链平台负责人黄丽说:“这三个条件, ‘交易额’是后来啊,‘商户’是生态,‘工厂’是基础,缺一不可。”她的平台2022年交易额达到了3.5亿,商户1200家,工厂1.2万平,拿到了100万补贴。

但黄丽认为,供应链平台的“软实力”比“硬指标”更重要。“比如我们的‘柔性供应链’系统, 能根据商户的订单需求,快速调整生产计划,把交货周期从30天缩短到15天。这种‘快速响应’能力,才是供应链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她说 政策补贴给了100万,但他们把这笔钱用在了“技术研发”上,“只有技术领先,才能留住商户,才能做出3亿的交易额。”

不过供应链平台的“重资产”模式也有风险。工厂占地1万平,每年的租金、折旧、人工就是一大笔开销。“如果交易额跟不上,工厂就成了‘包袱’。”黄丽说“政策鼓励建设供应链平台,但企业得想清楚,自己是‘做平台’还是‘做房东’。”

政策红利:是“救命稻草”还是“催肥剂”?

厦门的跨境电商企业,对政策红利又爱又恨。爱的是真金白银的支持能帮企业渡过难关;恨的是过度依赖补贴,可能会让企业失去“造血”能力。厦门某跨境电商企业老板周强说:“2020年疫情的时候, 我们拿了政府的‘稳岗补贴’,帮我们撑过了最难的时候。但后来我们差点‘上瘾’,总想着靠补贴赚钱,反而忽略了产品本身。”

2022年,周强的企业主动放弃了部分补贴申请,把预算用在了“产品研发”上。“我们做家居用品, 以前都是模仿别人的设计,去年我们组建了10人的研发团队,推出了20款原创产品,毛利率提升了15%。”他说“补贴可以帮你‘活下去’,但只有产品才能帮你‘活得久’。”

厦门商务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 政策的初衷是“引导”而非“包办”:“我们希望通过补贴,鼓励企业在独立站、海外仓、供应链这些关键环节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但如果企业只是为了拿补贴而冲业绩,那就违背了政策的初衷。”

申报攻略:别让“细节”成为“拦路虎”

政策好,但申报起来“坑”不少。厦门某跨境电商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张丽说:“2022年我们申报独立站补贴, 主要原因是‘品牌注册证书’上的名称和独立站备案名称不一致,被退回了三次差点错过了申报期限。”

根据厦门市商务局2023年4月发布的申报指南, 企业申报时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独立站交易额的银行流水、海外仓的建设验收证明、综合服务平台的服务企业名单及外销收入证明、集货仓的跨境收入税务报表、供应链平台的交易额及商户活跃度数据等。“每一项数据都要‘真实、可追溯’,不能有任何水分。”张丽说 “比如独立站交易额,必须是‘跨境’部分的,国内销售的不算;海外仓的建设,必须有‘海关备案’证明,不然不算数。”

厦门跨境电商协会也提醒企业, 申报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政策原文,或者咨询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2023年的申报截止日期是6月30日 现在时间已经不多了企业要赶紧准备材料,别等到再说说一手忙脚乱。”李明说。

行业未来:政策带动下的“生态重构”

厦门新政的出台,可能会加速跨境电商行业的“生态重构”。也会淘汰那些“靠补贴生存”的落后企业。

厦门某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的负责人表示:“已经有10多家外地企业联系我们, 想在厦门设立总部或分部,看中的就是这里的政策红利和产业配套。”他说园区计划在2023年新增5万平的仓储空间,引进10家海外仓服务商,满足企业的需求。

但人才短缺依然是行业发展的“痛点”。厦门跨境电商协会2023年Q1的调研显示, 行业人才缺口达到了30%,特别是“独立站运营”“海外仓管理”“供应链整合”等岗位,更是“一将难求”。“政策给了‘钱’,但企业更需要‘人’。”李明说 “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的人才培养政策,比如和企业合作开设‘跨境电商实训班’,帮企业解决‘用人难’的问题。”

厦门的跨境电商企业,站在了新的风口。200万的补贴,是“馅饼”还是“陷阱”,取决于企业怎么用。那些把补贴当成“杠杆”, 用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的企业,可能会乘风而上;那些把补贴当成“目标”,为了拿补贴而冲业绩、拼规模的企业,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政策是外因,企业的发展终究要靠内因。你说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