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海运费为何突然跌回去年同期水平
货主的真实困惑:从“一柜难求”到“运价腰斩”只用了半年
有出货美国的货主最近有点懵, 春节前中国到美西的运价还能卖到一万三左右,3月下旬就跌到了八、九千美金,6月份直接干到8000美金上下不少货主都在问:这运价是不是还要接着往下探?去年这时候运价还在天上飘,今年怎么突然就“接地气”了?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明明第三季度是传统海运旺季,运价却跟开了闸的洪水似的,一路往下冲。有做了十几年美国线的外贸人说 从业这么多年,没见过旺季运价跌成这样的,货主们现在出货的积极性不高,去年天价运价让大家“伤筋动骨”,今年价格下来了反而不敢轻易出手了——生怕刚订舱,运价又跌一轮,白交了“学费”。
欧美消费的“变脸”:商品需求降温, 海运失去“发动机”
运价这东西,说到底还是跟着需求走。去年为什么运价能涨到离谱?欧美老百姓关在家里出不了门, 只能在网上买买买,从沙发上的小家电到孩子的玩具,集装箱运到美国跟不要钱似的,港口堆满了货,船公司自然坐地起价。今年不一样了通胀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欧美老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紧,买东西得掂量掂量。更关键的是解封之后大家发现还是出去玩、下馆子、看电影更爽,钱从商品消费转向了服务消费。

美国零售商去年订的货还没卖完,今年哪还敢大量补库存?数据显示, 美国十大港口进口货柜量自今年5月以来平均已经下降了25%,南加州海事交易所的数据更直观:1月份还有109艘船在洛杉矶港和长滩港排队等卸货,现在只剩下22艘,港口空了船公司自然得降价拉货。
从“抢货”到“观望”:货主的“价格恐惧症”
去年海运费高到什么程度?中美热门航线上,一个集装箱运价能飙到2万美元,比柜子里装的货还贵。有做电子产品的老板说他们公司一个平板电脑,出厂价才800美元,运费就要掏500美元,成本直接翻倍。今年运价跌到8000美元,听起来不少,但货主们还是不“敢接招”。一位深圳的货代负责人透露, 现在很多客户都是“看一天价,订一周舱”,生怕今天订了明天船公司又降价,自己成了“冤大头”。
更麻烦的是 去年不少货主签的是长期合约,价格定在一万二以上,现在市场价跌到八千,毁约吧,违约金能亏掉一大笔;不毁约吧,运价比市场价高40%,简直是“花钱买罪受”。这种纠结,让出货量直接打了折——货主们宁愿少赚点,也不愿赌运价继续涨。
船公司的“反操作”:停航跳港背后 藏着运力过剩的信号
按理说运价跌了船公司应该赶紧增加运力多拉货赚钱,可今年偏偏反着来。最近三大联盟集体“停航跳港”, 未来五周要取消48次航线,其中23次是2M联盟的,主要都跑跨太平洋东行航线,也就是去美国西海岸的线。这操作看起来是“自断财路”,其实藏着船公司的“小九九”。他们心里清楚, 现在货量不够,要是所有船都开出去,舱位空着更亏,不如主动减少运力,让市场上的船变少,运价就能稳住。
德鲁里的分析师说 这种“停航跳港”往年旺季也搞,但今年搞得更频繁,从6月持续到7月,船公司明显是想用“饥饿营销”的法子,让运价别跌得太难看。可问题是 货主们现在不买账,你停航我就找别的船,或者干脆等运价再降——船公司这波操作,到底能不能稳住市场,还真不好说。
美东线跌破万美元:一场运价“跳水”背后的多方博弈
6月24日 上海航交所公布的最新数据让不少货代倒吸一口凉气:上海港出口到美西的基本港运价是7378美元/FEU,到美东的更惨,只有9804美元/FEU,双双比上周跌了1%以上。最关键的是美东线运价跌破1万美元,这可是自2021年7月30日以来第一次。要知道,去年这时候美东线运价还在1.5万美元以上,现在直接腰斩。
可就算跌成这样,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还是站在4216.13点的高位——疫情前的十年,这指数大部分时间都在1000点以下现在的运价再“便宜”,也比疫情前贵了三四倍。有货主吐槽:“说跌回去年同期水平,可去年这时候运价也是天价啊,现在跌了还是‘贵得离谱’。”这波运价“跳水”, 表面看是货量少了深层其实是货主、船公司、港口三方博弈的后来啊:货主想等更低的价格,船公司想用停航稳住利润,港口则看着堆积的集装箱发愁——谁都不肯先松口,市场就这么僵住了。
劳工合约“定时炸弹”:7月谈判若破裂, 海运市场再掀波澜
还有个更头疼的事,美国加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的29个港口,劳方和资方的劳工合约7月1日就要到期了。代表工人的“国际码头和仓库联盟”和代表船东的“太平洋海事协会”正在旧金山谈判, 两边谈得跟“拉锯战”似的,一言不合就可能罢工。去年英国港口罢工, 运价直接涨了20%,要是美国西海岸港口也停摆,那现在好不容易跌下去的运价,说不定又要“原地起飞”。更麻烦的是 现在货主和船公司都在观望,要是7月中旬谈判没后来啊,大家可能会提前囤货,或者干脆推迟出货——到时候货量又得乱套。有老货代说 7月这波“劳工风波”,比运价波动更让人心慌,毕竟运价跌了还能再等,罢工一来船停了货卡在港口,那损失可就大了。
外贸企业的“成本密码”:运费占比超半, 8月出口环比下滑5.3%
运价涨跌,最直接影响的还是外贸企业。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 今年8月我国出口商品总值为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8%,但环比却下滑了5.3%。这数字背后藏着外贸企业的“甜蜜的烦恼”:订单没少,运费却成了“无底洞”。有做电子产品的老板透露, 去年他们公司一个货柜的运费要1.2万美元,货值才2万美元,运费占了成本的一半多,今年运费降到8000美元,占比还是超过30%。
更揪心的是 现在客户都在压价,说“运费降了你也得降价”,可原材料、人工成本涨得比运费还快,运费省下来的钱,全贴进去了。深圳一家家具厂的负责人说 他们去年接了个美国大单,主要原因是运价太高,再说说反而亏了20万,今年订单多了却不敢接大货了——怕运价再涨,再亏一次。这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让不少外贸企业宁愿小批量出货,也不愿赌运价走势。
从“暴涨”到“松动”:2022年运价的“过山车”行情
2021年, 航运业简直是“躺赢”的一年,全球第二大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的CEO说他们一年赚的钱,够过去十年花。中美热门航线上,集装箱运价一度冲到2万美元/标箱,比货值还高,船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货主们却叫苦连天。今年画风突变, 运价从“云端”跌回“地面”,美西航线从春节前的13000美元一路下探到7000美元,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年内跌了17%。
可就算跌了运价还是比疫情前高得多。马士基的CEO早就警告过 疫情带来的需求是“阶段性的”,一旦大家能出门了买东西的热情就降了到时候航运业得面对“运力过剩”的麻烦。现在看,这话应验了——船公司手里握着那么多新船,要是货量上不去,运价可能还得接着跌。有分析师预测, 要是7月旺季还是“旺季不旺”,运价可能会跌到5000美元以下到时候,货主和船公司的“博弈”才算真正开始。
未来运价走向:旺季“成色”不足, 市场或迎深度调整
现在所有人都盯着7月,看欧美零售商、制造业会不会像往年一样“拉货”。往年7月开始, 零售商们为了迎接圣诞季,会疯狂订货,船公司趁机涨价,可今年不一样,大家都在观望,说“等运价再跌点再说”。这种“等等看”的心态,让旺季的“成色”大打折扣。要是7月中旬货量还没起来船公司可能真得“放大招”——要么继续停航,要么大幅降价抢货。
有货主说 他听说有些船公司已经在私下给老客户“打折”,说“订三个月舱,运费再降10%”,这要是真的,市场就更乱了。更复杂的是 全球经济现在“阴云密布”,通胀、加息、地缘政治一堆麻烦,谁能保证欧美消费者明年还愿意买东西?航运业这波“过山车”行情, 可能还没到终点——货主们盼着运价再跌点,船公司盼着需求快点回来可市场不按“剧本”走,谁都没办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