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大码女装出海千亿市场红利,我们是否正迎来最佳出海时机

大码女装出海:千亿红利的真实与虚妄

大码女装出海这事儿,最近在跨境电商圈聊得挺火。一边是Precedence Research的数据说2023年全球市场已经干到2900亿美元, 2033年预计能摸到5063亿,年复合增长率5.73%——听着像块肥肉,谁都想啃一口。另一边是做这行的卖家私下吐槽:尺码不准、退货率高、库存压得喘不过气,钱没赚多少,麻烦倒是一大堆。这到底是块真金白银的红利蛋糕,还是个看上去很美的泡沫?今天咱们不灌鸡汤,掰开揉碎了聊聊。

从边缘到主流:大码女装的“逆袭剧本”

早年间提到大码女装, 脑子里冒的可能是“妈妈裤”“花衬衫”,土气又局限。现在呢?欧美街头穿oversize的姑娘越来越多, Lizzo穿着Yitty塑身衣上格莱美,蕾哈娜的Savage x Fenty靠多元身材模特圈粉无数,连范思哲、香奈儿都在广告里请大码模特了。这背后是啥?说白了是“身材自由”这股风刮起来了。

千亿市场红利释放!大码女装出海正当时
千亿市场红利释放!大码女装出海正当时

美国NPD集团的数据挺说明问题:2019到2021年, 美国大码女装收入涨了18%,休闲服之后贴身内衣和塑身衣占了27%的销量——说明啥?大码姑娘们不光要穿得宽松,还要穿得舒服、穿得性感。Coresight Research更狠, 说2023年美国大码女装市场能到323亿美元,占整个女装市场的20.7%。全球范围内,大码人群超过22亿,光美国就有4610万大码女性,这基数摆在这儿,想不火都难。

国内这股风也没落下。杨天真搞的Plusmall, 一场直播卖了1680万;美特斯邦威周成建的儿子胡周斌,2020年直接杀进大码赛道,搞了个Bloomchic;就连做快时尚的SHEIN,也憋了个大招Shein Curve,专门啃大码这块硬骨头。大码女装从“边缘品类”变成了“必争之地”,这剧本,谁看了不说一句“逆袭”。

资本狂奔:大码出海的“淘金热”背后

资本这东西,嗅觉比狗还灵。2020年大码女装刚冒头,钱就跟潮水似的涌过来了。Bloomchic成立不到一年,就拿了三轮融资,明势资本、五源资本这些头部的机构都挤着投。2020年5月成立, 2021年估值就冲起来了现在在全球社交媒体上粉丝量蹭蹭涨,美国、英国、加拿大是主战场,中国和日本也分了一杯羹。

Cider这更狠,2020年成立,四年时间搞了四轮融资,估值快摸到10亿美元了。这家公司跟SHEIN有点像, 又不完全像——都搞柔性供应链、DTC模式,上新快、库存周转快,但Cider定价稍高,设计更潮,专门盯着Z世代。现在它在TikTok、 Instagram上的粉丝超过200万,曝光量破十亿,成了欧美年轻姑娘的“新晋网红”。SHEIN Curve也没闲着, ins账号运营得风生水起,YouTube上全是“大码女孩试穿Shein Curve”的视频,定价5-30英镑,尺码从XL到4XL,还搞35英镑以上包邮、60天免费退货——这波操作,把“性价比”和“体验感”拿捏得死死的。

资本为啥这么疯?说白了看中的是“增长确定性”。传统女装市场卷成麻花了大码领域却还处在“供不应求”的阶段。而且大码用户粘性高,一旦认准一个品牌,复购率比普通女装高不少。但问题是钱来得快,麻烦也跟着来了——这行真有那么好做吗?

甜蜜的烦恼:大码女装出海的三大“拦路虎”

先说个真事。27岁的美国姑娘Medhat, 大码消费者,逛了半天电商吐槽:“要么款式跟我妈衣柜里的一样,要么尺码到XXL就断了我穿3XL的人买件合身的衣服比登天还难。”这话戳中了多少大码姑娘的痛?大码女装第一个痛点,就是“选择荒”。

为啥选择少?主要原因是品牌心里有本账。大码服装用料多,成本天然比普通款高。一件普通款T恤可能用1.5米面料,大码款得2米,夏天用的透气面料更贵,成本直接往上窜。品牌要么咬牙吃成本,要么把价格转嫁给消费者——但贵了用户又不买账,左右为难。更麻烦的是尺码跨度大,从XL到6XL,每个尺码都得打版、试产,供应链压力山大。Siriano这个设计师品牌, 以前只做常规尺码,增加了大码后销售额翻了三倍,但也坦言“生产难度增加了十倍”。

第二个痛点,库存。大码服装的库存周转率比普通款低30%左右,为啥?主要原因是用户群体更精准,需求波动大。你多备了XL、XXL,后来啊用户突然爱上了3XL、4XL,积压的库存只能打折甩卖,利润全赔进去了。Bloomchic早期就吃过这亏, 2022年5月网站访问量39万,环比涨了85.8%,但库存周转慢,现金流差点断裂,后来只能靠融资续命。

第三个痛点,退货率高。大码服装合身度要求高, 用户网上买回去,试穿发现袖子短了、腰围紧了退货率能到25%,比普通女装高10个百分点。SHEIN Curve虽然搞60天免费退货,但退货成本再说说还是摊到了产品价格里形成恶性循环。

差异化突围:从“大码”到“包容性时尚”的破局点

那有没有破局的办法?有,但得换个思路。别再把大码女装当成“特殊品类”,而是把它做成“包容性时尚”的核心——这才是未来。

先看设计。以前大码服装总想着“遮肉”,后来啊越遮越臃肿。现在聪明的品牌开始研究“显瘦剪裁”, 比如高腰线、A字裙、垂坠感面料,Bloomchic的夏季连衣裙用了95%聚酯纤维+5%氨纶,透气还显瘦,在美国市场的复购率做到了38%。还有Cider, 把街头风、运动风和大码结合,卫衣、阔腿裤、运动内衣,年轻姑娘爱得不行,社交媒体上“大码OOTD”话题火了用户自发种草,比广告管用。

再看供应链。柔性供应链是救命稻草。SHEIN Curve搞“小单快反”, 先生产500件试市场,卖得好再加单,库存周转率从原来的60天压到40天。国内有些工厂也开始专做大码柔性供应链,一件起订,7天交货,成本比传统模式低15%。

再说说是用户运营。大码姑娘们最缺的是“认同感”。Savage x Fenty搞了个“大码模特选秀”, 让普通姑娘当模特,社群里用户天天分享穿搭心得,复购率直接干到45%。Bloomchic在Facebook建了“大码姐妹群”, 定期搞尺码测评、穿搭直播,用户粘性拉满,现在社群里30%的复购都来自群内。

时机判断:现在是入局大码出海的最佳节点吗?

聊了这么多,回到一开始的问题:现在入局大码女装出海,到底是不是好时机?我的看法是:有机会,但别盲目冲。

先说机会在哪。欧美大码市场还在增长,但竞争还没到白热化。SHEIN、Cider虽然起来了但主要做低价快时尚,中高端大码领域还有空缺。你看, Savage x Fenty定价30-80美元,卖得挺好;Siriano的高端大码系列,客单价200美元以上,照样供不应求。这说明,细分市场里还有空间。

再说风险。现在入局,得跟巨头抢流量、抢供应链。SHEIN的供应链优势太明显, 你拼不过;Cider的Z世代流量也占得差不多了中小品牌想出头,要么有差异化设计,要么有极致性价比,不然很容易被卷死。还有,欧美通胀还没过去,大码服装属于非必需品,消费可能会降级,定价得掂量着来。

所以要不要现在入局?得看你手里的牌。如果有供应链优势, 能搞柔性生产;或者有设计能力,能做出让大码姑娘眼前一亮的产品;再或者有社群运营经验,能聚起一批忠实用户——那不妨试试。但要是啥都没有,就想跟风捞一笔,我劝你趁早歇着,这行早不是“躺着赚钱”的时候了。

未来路径:大码女装出海的“下半场”怎么打?

想在大码女装出海的赛道上活下去,得想清楚“下半场”怎么玩。我给几个实在的建议。

第一,别只盯着“大码”,要做“全尺码”。现在很多品牌搞“大码专区”,其实没必要。把常规尺码和大码放在一起,让所有尺码都能买到同款,这叫“无差别设计”。比如美国的Universal Standard, 尺码从XXS到7XL,一套版型搞定,用户不用专门找大码区,体验感直接拉满。

第二,用技术解决尺码痛点。退货率高,核心是尺码不准。现在有品牌用AI试衣镜, 输入身高体重就能推荐尺码,准确率能到85%;还有的搞“3D虚拟试穿”,用户上传照片,能看到衣服上身效果,退货率能降15%。这些技术投入不小,但长期看,省下来的退货成本比这多得多。

第三,本地化运营不能少。别以为把中文网站翻译成英文就能出海。欧美姑娘对“大码”的接受度不一样,欧洲喜欢简约风,美国偏好休闲风,中东地区还得考虑宗教因素。Bloomchic在英国市场主打“英伦风”,在美国推“街头潮”,转化率比统一风格高20%。还有, 社交媒体运营得跟上,TikTok的“大码穿搭挑战”、Instagram的“body positivity”话题,都是流量密码。

再说说别把“大码”当成标签,当成“日常”。大码姑娘们不想被特殊对待,她们就想买件合身的漂亮衣服,跟普通姑娘一样。你的品牌要是整天强调“我们专为大码设计”,反而会强化他们的“差异感”。不如把“包容”刻进DNA,让所有尺码的用户都觉得“这个品牌懂我”,这才是长久之计。

大码女装出海这事儿,就像一片刚开垦的荒地,看着土肥水美,但地底下全是石头。能挖出金子的,都是那些带着铲子、不怕累的实干家。机会确实有,但红利从来不属于跟风的人,属于那些真正懂用户、能解决问题的品牌。至于现在是不是最佳时机?或许,最好的时机,就是你准备好行动的那一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