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的快时尚商业模式能否长期保持可持续性
SHEIN的快时尚神话:狂欢背后的可持续隐忧
跨境电商圈里最近有个绕不开的话题——SHEIN凭什么能在快时尚红海里杀出一条血路, 估值冲到1000亿美元,硬是把老牌巨头Zara、H&M甩在身后?2021年7月它成了美国最大快时尚零售商, 2022年上半年销售额突破160亿美金,增速还超过50%,这成绩单看得人眼红。可狂欢背后有人开始泼冷水:这种“快”到极致的模式,真能撑得起未来吗?特别是当全球都在喊环保、谈可持续,SHEIN的“快时尚”底色,会不会成为它最大的阿喀琉斯之踵?
拆解SHEIN的“快”与“低价”:到底有多狠?
SHEIN的玩法,说白了就是把“快时尚”三个字玩到了极致。它的核心武器叫“小单快反”——先小批量生产几十件样品, 放到网上测试市场反应,哪款火了立马加单,不火的直接砍掉。这套流程下来从设计到上架最快能压缩到7天比传统品牌快上好几倍。用户那边刚搜完“碎花裙”,这边仓库可能已经打包发货了。背后是它自建的数字化供应链系统,24小时盯着用户搜索、浏览、加购数据,比你自己还懂你想穿啥。2022年数据显示,SHEIN官网每天上新5000-6000款SKU,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传统品牌一个月的量,一天就给你造出来了。

更绝的是价格。逛SHEIN官网你会发现,T恤9.9美元,连衣裙19.9美元,价格低得让人怀疑人生,堪比国内拼多多。为啥敢这么卖?供应链成本压到了极致。它没像Zara那样自建工厂, 而是把订单拆分给广州番禺一带的上千家中小工厂,这些工厂本来接外贸尾单,有现成的设备和熟练工,SHEIN通过数字化系统把订单精准匹配给最合适的工厂,单量不大但利润薄,走的是“量多利薄”的路线。这种模式让它能把衣服成本控制在极低水平,毕竟一件棉T恤的原材料费可能就几块钱。
光鲜背后的环境账单:快时尚的“原罪”
可这种“快”和“低价”,代价是什么?咱们先算笔环境账。时尚业早就被万国盟点名过占全球碳排放量的8%,比整个航空和航运业加起来还高。生产一件聚酯连衣裙, 从石油开采到面料织造、运输,能向大气释放约17公斤二氧化碳——相当于开车从北京到上海排的废气。SHEIN一年卖几亿件衣服,这碳排放量想想就吓人。
水污染更触目惊心。一件棉衬衫要消耗700加仑水,相当于一个人半年的饮水量;一条牛仔裤更狠,2000加仑水。这些衣服在染色、整理过程中,还会用到8000多种化学品,铅、汞、镉这些重金属全排进河流。广东某纺织镇曾做过检测,附近河水颜色比彩虹还丰富,鱼虾早就绝迹了。SHEIN的供应链集中在珠三角,虽然它说合作工厂都达标,但小厂真能做到零污染吗?打个问号。
最要命的是“快”带来的浪费。快时尚本质就是鼓励“穿完就扔”,一件衣服可能穿几次就“过时”了被丢进垃圾桶。美国环保署数据显示,过去20年垃圾填埋场的纺织品数量翻了三倍,其中快时尚占比超60%。SHEIN的衣服均价低,消费者坏了、旧了直接扔,根本不心疼。更讽刺的是很多衣服其实没坏,只是款式“不潮”了就被当成垃圾处理。这种“用完即弃”的消费文化,和现在全球喊的“可持续”完全是背道而驰。
供应链的“双刃剑”:柔性高效还是环境透支?
SHEIN的供应链模式, 业内吹得神乎其神,但细想会发现,它的高效建立在“牺牲”基础上。它和中小厂合作,看似轻资产,实则把环保压力转嫁给了供应链下游。番禺那些小厂, 为了接SHEIN的订单,不得不24小时轮班赶工,设备老旧,污水处理能力有限,为了赶工期难免放松环保标准。2023年某环保组织暗访发现, 部分合作工厂夜间偷排废水,虽然SHEIN事后声明终止合作,但这类问题很难根除。
数字化供应链确实能减少库存积压——小单快反嘛, 卖不掉的不生产,按道理讲比传统品牌浪费少。但换个角度看,它把“浪费”变成了“快速迭代”。一件衣服卖不好,直接下架,设计师马上出新款,消费者注意力被不断吸引,陷入“买新-扔旧”的循环。这种“变相浪费”比库存积压更隐蔽,也更难控制。要知道,快时尚的“快”,本质上是用环境换速度,用资源换利润。
Z世代的纠结:爱低价也爱地球,品牌怎么选?
SHEIN的主力用户是18-35岁的Z世代, 这代人一边刷着环保视频谴责快时尚,一边转头就往购物车加便宜裙子。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 SHEIN用户中60%是18-24岁的年轻人,他们刚工作不久,预算有限,追求“平价时尚”,但又对环保议题敏感。这种矛盾心理,让品牌很头疼——既要便宜,又要好看,最好还能“环保”一点。
2022年某调研机构做过调查, 68%的Z世代表示愿意为环保产品多付10%-20%的价格,但实际消费时80%的人还是会选SHEIN这类低价品牌。不是他们虚伪,而是“环保”和“低价”在快时尚赛道上太难平衡了。一件用有机棉做的T恤,成本可能是普通棉的3倍,卖59美元谁买?SHEIN的9.9美元T恤,想用环保材料,除非贴钱卖,否则股东第一个不答应。
先行者的探索:KOKOLU的“可持续”另类打法
有没有品牌在“低价”和“环保”之间找到平衡点?还真有。成立于2018年的KOKOLU, 主打“可持续生活方式”,主打产品是100%回收材料做的运动鞋和降解休闲服。它的创始人璐安很聪明,不跟SHEIN拼速度,拼“环保故事”。比如一款天鹅绒运动鞋, 鞋面用的是回收塑料瓶,鞋底是天然橡胶,宣称“每买一双,相当于减少10个塑料瓶污染”;休闲鞋用了“3年降解技术”,埋土里3年能自然分解。价格嘛, 比SHEIN贵一点,但比普通环保品牌便宜30%,在美国市场卖得不错,2022年营收突破了2亿美金。
KOKOLU的思路值得玩味:它不否定“快”, 但把“快”用在环保材料研发上——三个月就能推出一款新材料鞋款,一边保证价格亲民。这种“环保快时尚”,或许才是未来方向?但问题是SHEIN的供应链和用户体量太大了想转型,难度不亚于让大象跳舞。
SHEIN的“自救”尝试:诚意还是公关?
面对环保压力,SHEIN不是没动作。2023年它推出“SHEIN Exchange”二手平台, 鼓励用户卖旧衣服;宣称2030年实现碳中和,部分产品用上了回收聚酯;还和环保组织合作,搞“旧衣回收计划”。这些举措看起来挺积极,但细想会发现“雷声大雨点小”。比如二手平台, 用户量不足总量的5%,而且衣服回收后大多被降级利用,做成拖把、地毯,真正循环再生的不到10%。
更关键的是它的核心模式——“小单快反+低价”——没变。一天6000款新品,本身就是资源消耗的放大器。有环保专家算过账, 如果SHEIN想把产品全换成环保材料,成本至少涨40%,要么提价失去用户,要么压缩利润,股东能答应吗?2023年SHEIN上市前被曝ESG评级只有B级, 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说明资本市场对它的可持续性也不看好。
快时尚的“可持续”:快与慢如何共存?
说到底,快时尚和 sustainable 可持续 本质上是矛盾的。“快”意味着快速生产、快速消费、快速淘汰,“可持续”意味着慢下来、少生产、多循环。Zara靠“快”成功,SHEIN把“快”做到极致,但这条路还能走多远?当全球碳关税、 环保税越来越严,当Z世代真的开始用钱包投票抵制快时尚,SHEIN的“快”会不会变成“快”到尽头?
行业里有个说法:“快时尚的尽头,要么是死,要么是重生”。重生的方式可能有几种:一是像KOKOLU那样, 用环保材料做“慢快时尚”,价格适中,故事动人;二是搞“循环经济”,把二手衣服做成主流,让用户“买新不扔旧”;三是彻底转型,从“卖衣服”变成“卖服务”,比如订阅制穿搭,用户定期换衣服,旧衣服由品牌回收。但无论哪种,都需要SHEIN动筋动骨,放弃“低价依赖症”,这比它当年从卖婚纱转型做快时尚难多了。
未来十年,SHEIN的模式会走向何方?
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有一点很明确:靠环境红利崛起的品牌,终究要为环境买单。SHEIN的快时尚神话,短期内可能还会继续,毕竟它的供应链和用户基础太强大了。但长期看, 如果它找不到“快”与“绿”的平衡点,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毕竟地球只有一个,Z世代的环保意识只会越来越强,不是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