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TEMU的广告力度大吗?有没有砍一刀功能
TEMU在美国的“狂轰滥炸”:广告投放到底有多猛?
最近刷跨境电商圈的人,估计都绕不开一个名字——TEMU。这拼多多亲儿子,9月刚落地美国,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各种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最让人咋舌的,还是它的广告投放,那架势,活脱脱一个“钱多人狠”的主儿。有人问,TEMU的广告力度到底有多大?这么说吧, 你随便打开个美国人的手机,Facebook、TikTok、Instagram,甚至YouTube,刷十条视频里估计有三条都带着TEMU的影子——不是“0.99美元拿下”,就是“免费送你砍价”。
从1600到3200条:广告量的“指数级增长”背后
要说TEMU的广告投放有多猛,得先看组数据。10月26日 有第三方平台统计,TEMU在美国地区的社媒广告还只有1600条左右,过了才一周,到11月2日直接飙到3200条——这增速,比某些短视频平台的粉丝涨得还猛。更绝的是这些广告不是随便投投,内容精准得像狙击手。10月份那会儿,广告内容主打“告知式”:告诉美国消费者,TEMU上线了东西便宜,包邮还免费。到了11月, 画风一变,全是“黑五大促”预告:“Early Black Friday”、“半价狂欢”、“圣诞礼物0.1美元起”,连感恩节的火鸡装饰、圣诞节的挂件贺卡,都被它搬进了广告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消费节点。

你可能会问,投这么多广告,效果咋样?数据不会说谎。11月2日 TEMU稳稳坐在美国苹果App Store购物免费榜的榜首,评分4.8,安装量直接突破50万。要知道, 这榜单上常年躺着亚马逊、沃尔玛、SHEIN这些老牌玩家,TEMU一个新平台,硬生生把他们都挤下去了这背后广告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10亿月砸向市场:TEMU的“烧钱换增长”逻辑
更让人咋舌的是TEMU的“钞能力”。有消息说 9月份TEMU刚上线第一个月,就砸了10亿人民币做推广,未来一年的投放预算直接拉到70亿——这数字,够不少中小跨境电商公司活好几年的。为啥敢这么烧钱?说白了还是“增长焦虑”。跨境电商这行,流量贵如油,新平台没名气,没用户,不砸钱怎么拉新?TEMU的打法很简单:用低价+补贴,先把用户薅过来再慢慢算账。
10亿预算花哪儿了?主要两块:公域流量获客,和内容型投放。你去看TEMU的招聘信息, 海外营销达人专员薪资18-35K/月,16薪,专门负责KOL投放和达人营销;海外增长产品经理更狠,25-50K/月,16薪,职责是“策划增长活动,对用户新增、转化负责”。这阵仗,摆明了是要把“拉新”当成一场战役来打,预算、人才、策略,全拉满。
“砍一刀”功能:TEMU的“杀手锏”还是“地雷”?
广告砸得猛,玩法也多,但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砍一刀”功能。国内用户早就习惯了拼多多的“砍一刀”——打开APP就弹出来 邀请好友帮忙砍一刀,0元拿手机,提现几块钱,虽然有时候砍到心累,但架不住诱惑大。那TEMU,作为拼多多的“海外分身”,会不会也把这招搬过去?这问题,从TEMU上线起,卖家和消费者就吵翻了。
Give40%Get40%:海外版“砍一刀”的“前奏”?
其实TEMU早就开始试水“砍一刀”的变种了。10月份, 它上线了“Give40%,Get40%”活动:用户分享折扣码给朋友,朋友下单能得40%折扣,自己也能拿到40%的奖励。这操作,跟国内“砍一刀”的逻辑几乎一样——通过社交裂变拉新,只不过把“砍价0元”换成了“折扣互惠”。效果怎么样?看安装量就知道了50万下载量里估计不少都是被这种“分享得优惠”的活动吸引来的。
更关键的是 TEMU最近在招“海外增长产品经理”,职责里明确写了“游戏化玩法”、“策划增长活动”,还要“分析用户喜好”。这摆明了就是在为更复杂的社交裂变功能做准备,比如“砍一刀”。毕竟国内“砍一刀”那套,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了用户粘性、拉新效率,数据都漂亮得很。
欧美市场的“水土不服”:“砍一刀”可能踩的“坑”
不过也有人泼冷水。行业里不少人觉得,TEMU要真把“砍一刀”搬过去,可能会“翻车”。为啥?欧美市场和国内,用户习惯差太远了。国内用户对“砍一刀”的“人情绑架”早就见怪不怪了发个朋友圈、拉个群,大家嘻嘻哈哈就帮忙砍了。但欧美用户?人家更注重隐私,更反感“被骚扰”。你让用户为了0.01美元, 把自己的WhatsApp、Facebook好友都拉出来帮忙,搞不好直接被拉黑。
还有律法风险。欧美对“诱导营销”和“不正当竞争”管得严,之前就有平台主要原因是“分享得奖励”被罚过。再说欧美消费者更认“直接折扣”,而不是“砍价半天就省几毛钱”。你让一个习惯了亚马逊“一键下单、 明码标价”的用户,去搞什么“砍一刀”,人家可能直接卸载APP——时间就是金钱,谁有功夫陪你玩“砍价游戏”?
低价策略:TEMU的“卷王”之路能走多远?
不管“砍一刀”上不上,TEMU的“低价牌”已经打响了。打开TEMU的美国站, 你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大部分商品价格都在0.9美元以下饰品、小玩意儿甚至低到0.3美元。这价格,比很多平台的运费还便宜,难怪能吸引一波“薅羊毛”用户。
0.3美元的圣诞挂件:低价背后的“供应链魔法”
就拿最近上线的圣诞挂件 原价1美元,TEMU直接打3折,单价0.3美元,累计销量已经接近7000。这价格,国内批发市场都未必拿得到。有卖家透露, TEMU的供应链主要依托国内的“白牌工厂”,这些工厂本来利润就薄,量大之后TEMU再压价,到头来卖到美国,价格低到“离谱”。但对卖家这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有TEMU卖家就吐槽:“平台突然说降价,我连成本都没cover住直接血亏。”毕竟销量上去了但单价太低,利润薄如纸,稍微有点波动就亏本。
卖家“血亏”?低价策略的“双刃剑”效应
更让卖家头疼的是选品和审核。有卖家说9月底提交的产品,到现在还没通过审核,连个通知都没有。他猜测,TEMU是不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大促上,放慢了审核速度?毕竟谁都想蹭上黑五、圣诞的热度,后来啊机会就在眼前,却进不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低价策略能吸引用户, 但对卖家利润被压缩、选品难、审核慢,这些问题不解决,长此以往,谁还愿意留在平台上?
人才与增长:TEMU的“精细化运营”布局
广告猛投、 低价策略、“砍一刀”传闻,这些都不是偶然。TEMU能在美国市场“杀疯”,背后是拼多多对“精细化运营”的极致追求。你看它的招聘岗位, 海外增长产品经理、营销达人专员、创意视觉设计师……每个岗位都跟“增长”挂钩,职责细到“熟悉Facebook、TikTok、Instagram、YouTube的增长方法论”,“能不断输出创意,推动落地”。
“增长产品经理”岗位:暗示“砍一刀”功能的落地可能?
最关键的是“海外增长产品经理”这个岗位, 薪资25-50K/月,16薪,职责包括“营销活动、社媒增长和游戏化玩法”。这“游戏化玩法”四个字,几乎就是为“砍一刀”量身定做的。毕竟“砍一刀”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化设计——邀请好友、砍价进度、提现奖励,每一步都让人“上瘾”。TEMU花高薪招这种人才,摆明了就是在为更复杂的社交裂变功能做准备,说不定“砍一刀”已经在路上了。
从KOL到社媒:TEMU的“全渠道”增长密码
除了人才,TEMU的社媒运营也玩得很花。它要求营销达人专员“依据增长目标, 制定在KOL投放、达人营销业务上的对应策略”,还要“持续优化迭代”。这意味着TEMU不是简单投广告, 而是要“精准触达”——比如找TikTok上的美妆博主推0.9美元的眼影盘,找YouTube上的开箱博主拆9.9美元的蓝牙耳机,用KOL的影响力带动用户转化。这种“内容+KOL”的组合拳,比单纯的硬广效果好得多,也难怪能快速打开市场。
年终旺季:TEMU的“3-5亿美元GMV”目标能实现吗?
黑五、 圣诞、新年,跨境电商的“年终旺季”来了TEMU也把目标定得很高:年底前GMV要做到3-5亿美元。要知道, 它上线一个多月,日均GMV就破了150万美元,这个目标,看起来好像“野心不小”,但也不是没可能。
黑五大促“EarlyBlackFriday”:TEMU的“流量收割战”
现在TEMU的官网和APP, 已经挂满了“Early Black Friday”的标识,感恩节、平安夜、圣诞节的商品早就上架了——小饰品、小礼物、贺卡,价格低到“离谱”。加上广告投放还在加码,流量肯定会再往上冲。有TEMU卖家透露, 最近流量涨得猛,有些爆款的销量已经从3000冲到了7000以上,黑五期间,这个数字说不定还能翻倍。
从“App Store榜首”到“GMV目标”:TEMU的“野心”与“现实”
不过 GMV目标背后藏着不少挑战。物流、供应链、用户体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比如低价商品,虽然能吸引用户,但质量能不能保证?之前就有美国用户吐槽“TEMU的东西太便宜,用两次就坏了”。还有物流,跨境物流本来周期就长,黑五期间订单暴增,能不能及时送到?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算GMV冲上去了用户留不住也是白搭。
TEMU能不能借助年终旺季,造出一个“海外版拼多多”?现在还不好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的广告投放、“砍一刀”传闻、低价策略,已经让整个跨境电商圈都“紧张”起来了。毕竟一个敢烧钱、敢创新、敢低价的平台,不管再说说成功与否,都足够让人“刮目相看”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