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涨不动,改写私信设置

私信权限突然“松绑”, TikTok在担心什么

最近不少TikTok用户收到一封邮件,提醒他们可以修改私信设置了。说真的, 这种邮件平时也没少发,但这次不一样——以前只能收到互关好友或者系统推荐的人发来的消息,现在突然能选“所有人”了。这操作有点反常,毕竟TikTok这几年对隐私卡得挺严,怎么突然把大门敞开了?

仔细看看时间线,2022年11月其实已经悄悄改了权限,只是没大张旗鼓说。那时候用户还能选“共同关注人”“自己先发过消息的人”之类的, 现在直接多了个“所有人”,等于把陌生人私信的口子撕开了。就在TikTok发邮件鼓励用户改权限的前几周, Facebook居然把当年拆出去的Messenger功能又塞回了主App,两家默契得像约好了似的,都在搞“社交强化”。

顶风修改“私信”设置,涨不动的TikTok在动什么心思
顶风修改“私信”设置,涨不动的TikTok在动什么心思

从“互关好友”到“所有人”, 权限选项藏着小心思

以前TikTok的私信设置,本质上是在保护用户——毕竟谁也不想被陌生人刷屏。现在突然放开,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按理说用户量已经到1.4亿的TikTok美国区,应该更怕骚扰才对。但仔细想想,这操作可能不是“放松”,而是“收紧”的前奏。

你看, 权限选项从“互关好友+推荐用户”变成5档,表面看是多了选择,实则是在引导用户选“所有人”。系统默认选项可能还是“推荐用户”,但只要你点开设置,很容易就被“所有人”吸引。毕竟人都有好奇心,谁不想看看陌生人会发什么?TikTok打的算盘,可能是用开放权限换更高的打开率——用户消息多了自然会在App里待更久。

增长的天花板近在眼前, 数据不会说谎

要说TikTok现在最头疼的,肯定是“涨不动了”。据Sensor Tower的数据, 从2020年5月月下载量达到峰值后TikTok美国区的下载量就一路下滑,到2022年11月,MAU直接停在了1.4亿左右。美国总人口3.35亿,1.4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3个美国人就有1个刷TikTok,再想往上冲,难如登天。

更要命的是Z世代用户正在被YouTube抢走。eMarketer的数据显示, 2021年美国Z世代里82.7%用YouTube,60.7%用TikTok,差了20多个百分点。年轻人刷短视频的时间就那么多, YouTube Shorts又来了——2022年6月,Shorts月观看用户15亿,比TikTok还多,创作者还能靠广告分成赚钱,TikTok的创作者基金早就被骂“抠门”了。

1.4亿月活美国用户, TikTok的“存量游戏”开始了

当新增用户越来越少,平台就只能琢磨怎么让老用户多待会儿。这时候,社交属性就成了救命稻草。用户刷短视频,刷着刷着就腻了但如果能在App里聊天、互动,甚至“交朋友”,粘性自然就上来了。抖音早就试过了——2019年上群聊, 2020年加视频聊天2022年12月直接推出“抖音聊天”PC版,商家不用引流到微信了直接在抖音里就能维护客户。

TikTok看得更急。2022年5月, 它把主菜单的“发现”换成“朋友”,逼用户授权通讯录才能看好友内容;9月又抄BeReal的作业,推出“TikTok Now”,每天定点发随机视频,搞熟人社交。现在放开私信,无非是老套路——让用户从“看内容”变成“和人玩内容”。

短视频战场硝烟弥漫, 老对手们都在“抄作业”

TikTok的焦虑,一半来自自身增长乏力,另一半来自四面八方的围剿。短视频早就不是它的专属赛道了 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甚至Snapchat,都在抢这块蛋糕。更麻烦的是这些对手各有“杀手锏”,TikTok想守住阵地,得先看看别人手里有什么武器。

YouTube Shorts的“釜底抽薪”, 15亿观看用户怎么来的

YouTube Shorts的崛起,堪称TikTok的“噩梦”。2021年7月全球上线后2022年6月内容量暴涨135%,月观看用户15亿,直接反超TikTok。最要命的是变现——YouTube从2023年2月开始让Shorts创作者分享广告收益,分成比例比TikTok的Pulse计划高多了。TikTok的创作者基金门槛高、 分成少,早就被创作者吐槽“不如去打工”,YouTube这一招,直接挖走了不少中小博主。

更扎心的是年轻用户本来就爱YouTube。Pew Research的数据显示, Z世代每天花在YouTube上的时间比TikTok多30%——他们既看长视频,也刷Shorts,TikTok却被当成“纯刷短视频的工具”,这种认知差距,短期内很难补上。

Facebook的“反向操作”, Reels藏着什么野心

如果说YouTube是“正面刚”,那Facebook就是“偷家”。2022年Facebook改版, 把Reels提到主菜单显眼位置,还换了推荐算法,后来啊用户时长涨了5%+,美国区每天全家桶使用时间超2.3亿小时。Meta财报里藏着个细节:Facebook用户比Instagram更爱刷Reels,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短视频正在“拯救”这个被年轻人抛弃的老年平台。

更绝的是 Facebook把Messenger功能塞回主App,表面看是“回归社交”,实则是为了和TikTok抢用户时间。用户刷Facebook时顺便看看Reels、聊聊天谁还有空切到TikTok?TikTok的“朋友”和“Now”菜单, 现在看起来像在跟Facebook学,但可惜,用户已经习惯在不同平台做不同的事了——Facebook用来联系熟人,TikTok用来消磨时间,强行把两者捏在一起,效果未必好。

社交这条路, TikTok能走多远

说真的,TikTok搞社交,从一开始就有点“拧巴”。用户刷短视频,是为了放松、为了猎奇,不是为了社交。抖音能做社交, 是主要原因是它背靠微信的社交关系链,用户本来就在微信里认识,顺便在抖音聊聊天;TikTok呢?用户来自全球,社交关系根本沉淀不下来。

TikTok Now就是个例子。抄BeReal抄得挺像,但用户买不账——每天定点发随机视频,对社恐是折磨,对社牛又太无聊。2022年9月上线到现在除了美国区放在主菜单,其他地方都是独立App,下载量惨不忍睹。这说明, 用户要的“社交”不是强制的,而是自然的,比如抖音的群聊,是基于兴趣的,TikTok现在搞的“熟人社交”,有点硬凑。

从“内容滤镜”到“关系沉淀”, 用户买不账

TikTok的算法太强了强到用户被“信息茧房”困住。刷刷刷,永远都是你喜欢的内容,但社交需要跳出舒适区——你要主动关注别人,主动发消息,主动维护关系。这对习惯了被动接收内容的TikTok用户门槛太高了。你看抖音的“朋友”菜单,打开率其实也不高,用户还是习惯刷“推荐”和“关注”,社交功能更像是“摆设”。

更麻烦的是隐私问题。放开私信权限,意味着用户可能被陌生人骚扰。TikTok这几年主要原因是隐私问题没少挨罚,2022年欧罗巴联盟还因数据保护问题罚款12亿欧元。现在放开陌生人私信,要是再出问题,TikTok可能真顶不住。

改权限只是第一步, TikTok的“后手”藏在哪

放开私信权限,可能只是TikTok“社交化”的第一步。它真正想做的,或许是把短视频和电商、社交、搜索全打通,形成一个“超级App”。比如 用户在短视频里看到喜欢的商品,可以直接私信商家下单;想找攻略,不用跳出App,直接问AI助手;想和朋友分享视频,不用复制链接,直接发消息。

这条路抖音已经走通了——2022年抖音电商GMV破万亿,很大一部分功劳来自私信里的“人货场”闭环。TikTok也在学, 2022年上线TikTok Shop,但海外用户对“直播带货”接受度不高,效果一般。现在放开私信,可能是想先打通“商家-用户”的沟通渠道,为电商铺路。

不过TikTok的野心再大,也得先解决“用户愿不愿意”的问题。短视频平台的社交基因太弱,用户习惯了“孤独刷屏”,突然要“热情社交”,谁适应得了?TikTok可能需要更聪明的策略——比如基于兴趣的陌生人社交, 像“一起看视频”群组,或者根据用户标签推荐可能聊得来的人,而不是简单放开“所有人私信”。

说到底,TikTok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流量见顶的网红,想转型又怕翻车。改私信权限是试水,社交化是方向,但能不能成,还得看用户买不买账。毕竟短视频的江湖,从来都是“用户说了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