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一年出货1000万台的小风扇,背后藏着怎样的长尾大生意

小风扇里的千万台销量:被忽视的刚需市场

夏天一到, 办公室、地铁、户外总能看见人手一个小风扇。这种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一年能卖到1000万台。你可能觉得,不就是个风扇吗?能有多大花样?但偏偏有个品牌,把小风扇做成了全球第一,背后藏着的长尾生意,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从“可有可无”到“夏日刚需”:需求变迁的密码

早些年, 小风扇更像个“凑单赠品”,便宜、简陋,用几次就扔。但这几年,情况悄悄变了。全球气候变暖, 夏天越来越热,大家出门带着小风扇的频率高了场景也从家里延伸到了办公室、通勤路上、户外露营。2023年全球便携式风扇市场规模52亿美元, 预计2030年能到79亿美元,年增长6.1%——这串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需求升级。

一年出货1000万台!小风扇里的大生意
一年出货1000万台!小风扇里的大生意

有意思的是用户对风扇的要求早就不是“能吹风”就完事了。有人要静音, 开会用不能吵到同事;有人要续航,出门一天不用带充电宝;宝妈们更在意平安,孩子抓着玩不能有扇叶划伤。这些细分需求,让小风扇从“大路货”变成了“个性化刚需”。

跳出价格战:用“场景化创新”撕开口子

小风扇市场曾经一片混战, 价格从9.9元到99元不等,产品长得都差不多。但JisuLife偏偏杀出了一条血路,靠的不是低价,而是把“场景”做到了极致。他们发现,用户要的不是风扇,是“在不同场景下解决热问题的方案”。

细分场景下的“功能叠加”: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越精准越好

拿最火的「小熊多功能迷你风扇」单款销量250万台,常年霸占亚马逊个人风扇榜首。它整合了风扇、 充电宝、手电筒三种功能,折叠设计能立在桌上也能拿在手里——办公时当台扇,出门当手持,晚上还能当应急灯。这种“一物多用”不是堆砌功能,而是精准抓住了“既要便携又要实用”的用户痛点。

针对宝妈群体, 他们专门做了婴幼儿风扇:食品级硅胶的八爪鱼支架,能随便弯折夹在婴儿车、床边,扇叶是软胶的,碰到手会自动停转,噪音控制在40分贝以下——相当于图书馆里的音量。这些细节,直接把普通风扇甩出了几条街。

但创新也不是万能药。他们曾推出过「Ultra1」,结合风扇、露营灯、充电宝、充气泵四合一,想着户外爱好者会买单。后来啊众筹反响平平,后来在电商平台几乎没销量。这说明,功能叠加的前提是“用户真的需要”,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流量密码:海外营销的“本土化陷阱”与破局

做跨境电商,最怕的就是“水土不服”。JisuLife能卖到全球40多个国家,营销上的本土化玩得特别溜,但也踩过不少坑。

从“流量收割”到“私域沉淀”:Reddit的“反直觉”玩法

很多人做海外营销, 第一反应就是Facebook、YouTube投广告。但JisuLife偏不走寻常路,把重心放在了Reddit——这个被称作“海外豆瓣”的平台。月活4亿用户,10万+社群,用户对广告特别敏感,硬广直接被骂到删帖。

他们没硬推产品, 而是混进“便携好物”“夏日降温”这些话题区,发真实测评:“这个风扇陪我度过了纽约的闷夏天”“露营时靠它熬过了38度高温”。用户聊到“静音风扇”,他们顺势推荐自家产品;有人吐槽“风扇续航短”,他们用实验室数据解释电机优势。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植入,反而让用户主动去搜品牌,转化率比直接广告高30%。

TikTok上更是把“本土达人”玩明白了。他们不找百万粉的大V,专挑生活类腰尾部达人——粉丝几万到几十万,但内容更真实。比如美国一个职场博主, 用他们的颈扇拍“办公室降温神器”,从开会到加班,真实场景展示,视频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直接被“链接求”刷屏。截至2024年9月, 他们在TikTok合作了2300多个达人,带出3400条视频,销售额14万美元,平均每单41美元。

全渠道矩阵:线上“广撒网”与线下“精耕作”的平衡

小风扇单价不高, 想卖到千万台,渠道必须“全面开花”。JisuLife的策略是:线上“广覆盖”,线下“打透点”。

独立站:不是“流量终点”, 而是“品牌起点”

亚马逊、eBay、Shopee这些平台固然流量大,但规则严、佣金高,品牌容易被“绑架”。JisuLife早早做了独立站, 页面设计极简,把产品分成手持、颈扇、夹扇、台扇四大类,SKU只有24个——不像有些品牌动辄上百个SKU,用户挑花眼。

细节更贴心:右上角能一键切换英、 法、德、意、波兰等语言,不用跳转页面;产品详情页不吹“全球第一”,只讲“4.0米/秒自然风”“食品级硅胶”这些用户能感知到的优势。数据显示, 独立站用户的复购率比平台高出15%,主要原因是用户在这里记住的是“JisuLife”,而不仅仅是“便宜的风扇”。

线下也没落下。他们和Target、 Walmart这些大型超市合作,把产品摆进收银台附近的“ impulse buy”区域——顾客排队结账时顺手就能拿一个。2022年底, 全球门店数量达6000家,300多家品牌合作,光是沃尔玛一个渠道,就贡献了20%的销量。

专利与研发:小品类里的“技术护城河”

小风扇看起来技术含量不高, 但想做好,门槛不低。JisuLife能稳坐头把交椅,靠的是“专利+研发”双轮驱动。

从“模仿”到“原创”:设计语言的差异化

2016年成立时 他们也做过3C配件,跟着别人抄设计,后来啊产品卖不动,库存积压了一堆。后来痛定思痛,成立“几素实验室”,50%以上员工是研发设计人员,专攻用户需求细分。

比如普通风扇的支架要么太硬要么太软, 他们研发出“八爪鱼式硅胶支架”,能360度弯折,夹在桌角、婴儿车、瑜伽垫上都稳稳当当;电机噪音一直是痛点,他们用全铜无刷电机,优化风道设计,把噪音控制在40分贝以下相当于人轻声说话的音量。这些创新不是“颠覆性”的,但解决了用户实实在在的痛点。

现在他们手握590项外观设计专利、90多项原创设计专利,拿过德国iF设计奖。你可能觉得“专利有啥用”, 但消费者看到“90项原创专利”,潜意识里会觉得“这个品牌更专业”,愿意多付10-20块钱的价格。

长尾生意的真相:千万台销量背后的“利润迷思”

年出货1000万台, 听着很厉害,但小风扇的利润薄如蝉翼。行业平均毛利率20%-30%,比不上手机、家电这些高利润品类。JisuLife能赚钱,靠的是“以量补价”的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溢价”的精细化运营。

供应链的“隐形战争”:如何控制成本而不牺牲品质

小风扇的核心成本在电机、 电池、外壳。他们把电机成本压到极限:和供应商签长期协议, 年采购量超500万台,拿到最低价;自己研发电机,把能耗降低15%,续航从4小时提升到6小时。外壳材料不用普通塑料,改用食品级硅胶,虽然贵5毛钱,但退货率从8%降到2%。

有人问,为什么不找代工厂生产?他们试过但品控不稳定,同一批产品有的续航6小时有的只有4小时。后来咬牙自建工厂,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良品率从85%提升到98%,每年能省下200万的售后成本。

未来挑战:小风扇的“增长天花板”在哪里?

做到全球第一,JisuLife反而更焦虑了。小风扇市场增速放缓, 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小米、美的这些大品牌开始注意到这个细分赛道,带着技术和资金杀进来怎么办?

从“单一爆款”到“生态布局”:是必然还是冒险?

他们尝试过品类 ,比如做“风扇+加湿器”“风扇+暖风机”,但反响平平。后来想通了:用户买JisuLife,认的是“便携、平安、静音”这三个标签,盲目 只会稀释品牌认知。

现在的方向是“场景深耕”:办公场景推出带USB-C接口的桌面风扇, 能边充手机边吹风;户外场景开发抗风设计的颈扇,跑步时不会乱晃;甚至给宠物做“宠物风扇”,出风口更柔和,适合猫狗用。这些新品类还是围绕“小而精”,不做大而全。

小风扇的故事, 其实是长尾市场的缩影:需求够细分,产品够精准,渠道够扎实再小的品类也能做出大生意。但千万台销量背后没有捷径,只有把用户当“人”,而不是“流量”,才能走得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