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emu放大招后,哪些商家有机会抓住这次机遇呢

Temu突然收网,开店数量限制背后藏着什么

跨境电商圈最近炸开了锅。Temu发布新规,一个公司主体只能开两家店,全托管和半托管模式各限一个。消息一出,不少卖家手里的键盘都敲冒烟了。要知道,以前一个公司主体能开20家店,多少人靠着“店群+重复铺货”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现可能真要过去了。

20家店变2家,店群玩法直接被废

以前开店多自由啊。个人主体能开3家,公司主体能开20家,想铺多少货就开多少店。深圳某做3C配件的卖家老张, 巅峰时期手握15家店,同一个手机壳,换个店铺链接、换个主图,就能当新品推,流量来了就猛投广告,没流量就换下一个店。这种“广撒网”模式,在Temu早期确实管用,让他一个月能做到几十万单。但新规一来他直接傻眼了:“15家店砍到2家,我那些铺的货怎么办?总不能都塞一个店里吧?”

Temu放大招,这些商家机会来了
Temu放大招,这些商家机会来了

类似老张的卖家不在少数。Temu早期靠低价跑马圈地,对开店限制宽松,后来啊导致商品信息冗余严重。同一个水杯,可能有几十个店铺在卖,价格就差几毛钱,买家挑得眼花,平台管理也费劲。现在限制开店数量,说白了就是想解决“货多质杂”的问题。重复铺货的路被堵死,商家只能琢磨怎么把一个店做精,而不是靠数量堆规模。

全托管半托管各一个, 平台要逼商家“站队”

新规不光限制数量,还卡死了模式分配。全托管和半托管只能各选一个, 这意味着商家得想清楚:是想把物流、售后都交给平台,还是自己掌控发货和运营。这可不是小选择,直接关系到商家的运营成本和效率。

全托管模式对小白卖家很友好,不用管海外物流,把货发到国内仓就行。但弊端也很明显,物流周期长,大件商品运费高,还容易丢件。半托管模式则相反,得自己有海外仓或能搞定跨境物流,但时效快,能控制成本,还能做差异化服务。Temu在2024年3月推半托管时不少有海外资源的卖家眼睛都亮了——这不就是给有备而来的人准备的“机会窗口”吗?

亚马逊急了 Temu这波低价战打得有多狠

Temu的崛起,让跨境电商老大哥亚马逊坐不住了。2022年Temu刚上线时很多人觉得“又一个拼多多海外版”,没当回事。后来啊两年过去,Temu的扩张速度把所有人都看傻了。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东南亚,现在覆盖了80多个国家,连澳大利亚、加拿大这种成熟市场都拿下了。最关键的是用户量蹭往上涨。

Haul上线, 亚马逊在复制Temu的路

面对Temu的低价攻势,亚马逊的反应很直接:你也搞个低价商城。于是2024年, 亚马逊上线了Haul,主打20美元以下的白牌商品,页面设计、选品逻辑跟Temu高度相似。连退货政策都学Temu——超过3美元的商品,15天内免费退。这哪是竞争,分明是“打不过就加入”。

但亚马逊的低价生意并不好做。据行业观察,Haul的商品种类远不如Temu丰富,系统体验也有待优化。Temu能靠低价快速起量,是主要原因是它从一开始就吃透了下沉市场的需求——便宜、够用、发货快。而亚马逊长期做中高端用户,突然转向低价,用户习惯和供应链都需要时间适应。这给了Temu喘息之机,也让更多商家看明白了:低价不是专利,谁能把低价和体验平衡好,谁就能占上风。

月访问量7亿,Temu凭什么让巨头紧张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SimilarWeb最新数据显示,Temu.com的月访问量已经逼近7亿,其中美国用户占了四分之一。这是什么概念?全球电商网站访问量排名,Temu已经超过eBay,仅次于亚马逊,排第二。而亚马逊虽然月访问量27亿,但基本都在美国本土。Temu用两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抢下了亚马逊都难以忽视的地盘。

更吓人的是GMV。2024年上半年,Temu的销售额接近200亿美元,远超2023年全年180亿的预期。第二季度单季度GMV就达到120亿,美国市场占了45%。知名机构预测,2024年Temu的GMV可能冲到540亿美元,而且美国市场已经实现盈利。这意味着Temu不再是“烧钱换市场”的阶段,开始有造血能力了。这样的成绩单,亚马逊能不急吗?

新规下 哪些商家能抓住Temu的“救命稻草”

新规对商家是冲击,但换个角度看,也是筛选。那些只会重复铺货、靠数量取胜的卖家会被淘汰,而真正有实力、能适应平台变化的商家,反而能借机上位。半托管模式、POP模式、精细化运营,这些关键词背后藏着实实在在的机遇。

有海外仓的卖家, 半托管模式是春天

半托管模式是Temu2024年3月推出的“大招”,专门招有海外本地货源和发货能力的卖家。说白了就是让商家自己搞定从国内到海外的物流,平台负责流量和售后。这对有海外仓的商家简直是量身定制。

广州某做家居用品的卖家李姐,就是半托管模式的受益者。她在美国洛杉矶有自己的小仓库, 以前主要做独立站,2024年3月入驻Temu半托管后物流时效从空运的15天缩短到7天退货率从8%降到5%。更关键的是她能自己控制发货节奏,遇到大促提前备货,再也不用担心平台爆仓。“以前全托管像‘盲盒’,不知道货什么时候到;现在半托管像‘专车’,想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发。”李姐说她的店铺GMV在半托管上线后3个月就增长了60%。

半托管的逻辑很简单:Temu需要更快的物流和更好的体验来留住用户,而商家需要更高的利润空间和运营自由度。双方一拍即合,有海外资源的商家,这波红利必须抓住。

能做差异化的中小卖家, 别再卷价格了

新规限制重复铺货,等于给“价格战”踩了刹车。以前同一个商品几十个店铺卖,只能拼谁价格更低,利润薄得像纸。现在一个店铺只能做一个品类,商家得琢磨怎么做出差异化,让用户觉得“非你不可”。

义乌做小饰品的卖家小王,以前靠铺货做低价耳环,一个耳环利润2毛钱,靠走量赚钱。新规出来后 他砍掉了15个店,只剩1个半托管店,转而主打“定制化耳环”——用户可以选择耳环的材质、颜色,还能刻字母。虽然单价从5元涨到15元,但主要原因是独特性,复购率反而提高了30%。“以前是‘谁便宜谁赢’,现在是‘谁特别谁赢’。”小王说现在他不用再熬夜上新,反而有精力研究用户喜好,店铺利润反而比以前高了。

差异化不一定是要做定制,也可能是做细分品类。比如卖服装的, 不做“女装”这种大品类,而是专做“孕妇瑜伽服”;做家居的,不做“收纳盒”,而是专做“宠物用品收纳”。越细分,竞争越小,用户越精准,利润空间也越大。新规逼着商家从“广度”转向“深度”,这对有创意、懂用户的中小卖家,反而是机会。

准备POP模式的商家, 提前布局才有糖吃

业内早就传,Temu要学亚马逊搞POP模式,让商家自己开店、定价、发货,平台抽佣金。虽然还没正式官宣, 但动作已经很明显了:2024年11月,Temu开始收集东南亚、日韩商家信息,为进军这些市场做准备;2025年1月中旬,站内广告功能也要上线——这些都是POP模式的标配。

POP模式一旦落地,对商家的意义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话语权”变大了。全托管模式下 平台定价格、定流量,商家只能被动接受;POP模式下商家可以自主定价、参加平台活动,甚至能做品牌化运营。这对想做品牌的商家是重大利好。

深圳某做电子产品的卖家陈哥,已经在为POP模式做准备。他注册了美国公司,准备了英文产品页,还组建了小团队专门研究Temu的规则。“POP模式就像‘自己租门开店’,平台提供场地和流量,但卖什么、怎么卖,自己说了算。”陈哥说他身边不少有品牌意识的商家都在做准备,都想在POP模式开放后抢占先机。

当然POP模式也有门槛,对商家的资金实力、运营能力要求更高。但新规已经把“小白玩家”挡在门外剩下的都是有实力的商家,正好适配POP模式。提前布局的,说不定能成为Temu上的“第一批淘金者”。

老店新店冰火两重天卖家该怎么调整活下来

新规对不同商家的影响完全不一样。老店主要原因是“老店老办法”,暂时没受冲击;新店则要严格按照新规来开店门槛直接拉高。但不管新老,想要在Temu继续混,都得跟着规则变。

老店别高兴太早, 重复上架照样被封

很多老卖家觉得“我店开得早,新规管不到我”,这种想法太天真了。虽然现有店铺数量不受限,但平台打击重复铺货的力度只会越来越大。风声已经传出来了:店铺数量新规落地后重复上架同款商品,新店申请受限,老店也可能被牵连。

上海某做服装的大卖刘总,手里有5家老店,以前靠“同款不同色”铺货,销量一直不错。2024年底,他收到平台警告,主要原因是其中3家店上架了同一款连衣裙,被判定为重复铺货。“平台的意思很明确,老店可以保留,但规矩得守。”刘总说 他不得不把5家店的商品线重新梳理,每家店做不同风格,有的做通勤,有的做休闲,有的做大码,避免内部竞争。

老店的“避风港”地位是暂时的,行业风向已经变了。重复铺货的老路彻底行不通了老卖家得放下过去的“成功经验”,开始精细化运营。不然等平台的大棒挥下来后悔都来不及。

新卖家想上车?先算清这笔账

对新卖家新规无疑是“当头一棒”。一个公司主体只能开两家店,全托管半托管各一个,想靠“多店测品”快速试错,基本不可能了。资源更集中,压力也更大。

杭州某刚入行的新卖家小周, 本来计划开5家店,不同品类测爆款,后来啊新规一出,只能挑2个品类。“以前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现在是‘必须一击即中’。”小周说 他现在把预算都集中在选品和供应链上,一个品类测3个月,做不起来就换,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广撒网。

新卖家想抓住机遇, 得先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货源,最好是能做差异化的,避免陷入价格战;二是资金,有限的店铺名额意味着每个店都要投入足够资源,没钱玩不转;三是运营能力,现在靠“铺货+投广告”的模式行不通了得懂用户、懂内容、懂数据分析。想清楚这些再上车,不然很容易成为“陪跑者”。

从铺货到运营, Temu正在重塑跨境电商规则

Temu的新规,表面看是限制开店,实际是在重塑整个跨境电商的玩法。过去两年,靠低价、靠铺货、靠开店数量取胜的时代正在过去,未来比拼的是运营能力、供应链实力和用户洞察。商家要做的,不是抱怨规则变了而是看清规则背后的逻辑,调整自己的打法。

低价不是长久之计, 质量才是下个战场

Temu靠低价起家,但现在它自己也在摆脱“低价标签”。限制重复铺货、推半托管、布局POP模式,所有动作都指向一个方向: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平台想要的是能留住用户的优质商品,而不是便宜但劣质的“垃圾货”。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Temu的GMV能快速增长,低价是敲门砖,但复购率才是关键。如果用户体验差、商品质量次用户买一次就不会再来了。所以平台才会主动调整,淘汰那些只追求低价的商家,扶持那些注重质量和服务的。这其实是好事,对整个行业恶性竞争少了良性发展多了。

商家要适应这种转变, 不要再沉迷于“9.9包邮”的美梦,而是想想怎么把商品质量做上去,把服务体验做上去。只有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商品,才能在Temu走得更远。

站内广告要来了 商家得学会“花钱买流量”

2025年1月中旬,Temu的站内广告功能就要上线了。这意味着平台从“流量分发”转向“流量售卖”, 商家的运营逻辑也要跟着变——以前靠自然流量,以后可能得靠广告抢位置。

站内广告对商家是双刃剑。成本会增加,利润会被压缩。对中小商家怎么投广告、投多少,得精打细算。有经验的卖家已经开始研究广告策略, 比如“测款期投精准词,稳定期投广泛词”,或者“用广告拉高GMV,争取平台更多资源扶持”。

站内广告上线,也是Temu商业化的关键一步。平台要赚钱,广告佣金是重要来源。商家要想在Temu活下去,不仅要会卖货,还得会“花钱”。这考验的是商家的精细化运营能力,也是未来竞争的核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