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罗永浩的AI项目出海,这是他再创业的下一个押注吗

罗永浩的创业轨迹:从“行业冥灯”到AI出海的孤注一掷

提起罗永浩, 创投圈里总绕不开几个标签“行业冥灯”“创业偏执狂”“跨界狂魔”从锤子科技的起起落落,到“交个朋友”直播带货的逆袭,再到细红线科技押注AR的豪赌,他的每一步都踩在争议与期待交织的点上。2025年1月4日 他旗下AI项目Jarvis推出的J1 Assistant在海外市场上线,这距离他高调宣布“再说说一次创业”做AR,不过两年半时间。从AR到AI, 从硬件到软件,从国内到海外罗永浩这波操作,说实在的,挺让人琢磨不透的有人觉得他是被市场逼得“掉头快”,有人觉得这是他精准踩中风口“赌对了”,但不管怎样,这次AI出海,绝对是他创业生涯里最冒险也最让人好奇的一步棋。

AR梦碎:被现实敲醒的“再说说一次创业”

2022年6月, 罗永浩在微博上官宣“再说说一次创业”的细红线科技,定位是AR头显公司,目标是“在AR时代做出像苹果一样的平台”彼时的他,信心满满,甚至放话“不成功便成仁”要知道,AR赛道当时正热,国内有雷鸟创新、Rokid、影目科技这些“四小龙”,拿下了80%的市场份额,融资消息不断。罗永浩带着锤子时期积累的用户口碑和营销声量, 杀进这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看起来像是个“破局者”

罗永浩再创业,押注 AI 项目出海!
罗永浩再创业,押注 AI 项目出海!

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闷棍。2022年底, ChatGPT横空出世,生成式AI突然成了资本和市场的宠儿,AR的热度肉眼可见地降了下来。更关键的是AR设备的技术瓶颈太明显了——续航短、价格高、应用场景少,普通消费者根本不买账。据IDC数据,2023年全球AR头显出货量仅同比增长12%,远低于AI相关产品的300%增速。罗永浩团队很快发现,砸钱研发硬件、教育市场的路,比想象中难走得多。

2024年,细红线科技悄悄换了方向。有内部人士透露,硬件业务被暂时搁置,团队全员转向AI Agent领域,重点做AI软件平台的突破。这个转折, 与其说是主动求变,不如说是被现实“逼上梁山”罗永浩后来在一次采访里说:“大模型会彻底改变软件生态,未来的软件必须基于AI来做”这话听着像事后找补,但细想也有道理——当AR还在“为找场景发愁”时AI已经把“用场景”铺到了用户面前。

J1 Assistant:罗永浩的AI“试水之作”

2025年1月上线的J1 Assistant, 是罗永浩AI出海的第一个“战果”这款自称“综合性AI助手”的应用,乍一看没什么惊艳的,功能列表挺实在:语音输入、短信发送、搜索引擎对接、记事本启动打开应用,就是一个大大的音频按钮,用户说话就能操作。

但仔细琢磨,它的设计藏着点小心思。别的AI助手要么死磕单一搜索引擎, 要么只对接自家大模型,J1 Assistant却把“多路搜索”玩出了花样——它一边整合了Google、Bing这些传统搜索引擎,还接入了ChatGPT、Perplexity等AI驱动的工具。用户问一个问题,它会先评估哪个搜索引擎返回的信息最相关,再整合答案。比如你问“2025年东南亚跨境电商趋势”, 它可能会先用Google抓取行业报告,再用ChatGPT关键点,再说说生成一份简洁的摘要。

语音交互的细节也做了优化。罗永浩在演示视频里说:“用户不需要记复杂命令, 自然说话就行,J1会一步步理解、处理”测试过的人反馈,它的语音识别在东南亚英语区的口音适应不错,比Google Assistant更“接地气”要知道,东南亚有6亿人口,英语是通用语言,但口音混杂,印度英语、菲律宾英语、新加坡英语各有特点,很多AI助手在这里经常“听不懂”J1 Assistant能抓住这个痛点,算是找到了差异化切入点。

不过 目前J1 Assistant还处于Beta阶段,仅支持安卓系统,官网还限制国内IP访问,这意味着它的用户积累和推广速度被卡住了。Jarvis团队表示iOS版本在研发,但具体上线时间没给。这种“半成品”状态,到底是资源有限“先上线再说”,还是故意留个“测试期”收集数据?不得而知。

出海的“算盘”:为什么是海外为什么是AI?

罗永浩这次选择AI出海,不是拍脑袋的决定,背后藏着几层算盘。

先说说 国内AI赛道已经卷成了“红海”大厂们手握海量数据、顶尖算法和雄厚资金,创业公司想突围,难比登天。反观海外 虽然Google、Amazon这些巨头也在布局,但监管政策更宽松,用户对新兴AI产品的接受度更高。更重要的是海外市场的数据“金矿”还没被挖完。东南亚、中东、拉美这些地区,语言多样、文化差异大,用户行为数据能反过来优化AI模型的理解能力。比如J1 Assistant在东南亚收集的英语口音数据, 就能让它更好地服务当地用户,这种“本地化数据反哺”是国内给不了的。

接下来“交个朋友”的出海经验让他尝到了甜头。2022年底, “交个朋友”成立了海外事业部和电商学苑,主攻TikTok电商培训,罗永浩还当上了名誉校长。他们在印尼、美国都布了局,积累了不少跨境运营和本地化推广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直接复用到AI产品上——比如怎么找海外KOL推广, 怎么应对不同地区的政策审查,怎么搭建本地化的支付和客服体系。

再说说AI的“轻资产”特性更适合他现在的状态。做AR硬件,烧钱快、周期长,动辄几亿美元的投入,还不一定有回报。AI软件不一样,开发成本相对低,迭代速度快,能快速验证市场。J1 Assistant从立项到上线,只用了1年时间,比AR硬件的开发周期短得多。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对罗永浩更稳妥,也更容易拿到下一轮融资。

争议与质疑:“行业冥灯”这次能翻盘吗?

罗永浩的每次创业,都伴因为争议。这次AI出海,质疑声更多。

有人说他是“追风口”AR不行就追AI, 这是典型的“投机”要知道,AI领域的技术迭代太快了今天的大模型可能明天就过时了。罗永浩的团队能跟上这种速度吗?2024年一季度,他们才确定转向AI Agent,起步比很多团队晚了一年多。现在ChatGPT已经更新到GPT-5, Google的Gemini也迭代了好几版,J1 Assistant用的还是“自研AI模型”,技术实力到底如何?没人知道。

还有人觉得他“又来折腾海外市场”海外市场看着美,坑也多。政策方面 欧罗巴联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对AI产品的平安要求严格,美国的数据隐私法规也复杂,稍不注意就可能踩线。推广方面Google、Apple的应用商店都有自己的“算法墙”,新App很难获得曝光。2024年,国内某AI助手出海,就主要原因是没处理好用户数据隐私问题,被欧罗巴联盟罚款了2000万欧元。J1 Assistant能避开这些坑吗?

当然也有支持者。他们觉得, 罗永浩这次“赌对了方向”AI助手的细分市场还有很多机会,比如聚焦“特定场景”的学生群体、职场人士,或者深耕某个小语种市场。J1 Assistant的多搜索引擎整合, 就是针对“信息过载”用户的痛点——现在的人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需要一个“智能筛选器”罗永浩的营销能力和用户口碑,也能帮它快速打开市场。毕竟当年锤子手机的“情怀营销”,可是让不少人买单的。

未来之路:从软件到硬件, 生态野心初显

J1 Assistant只是罗永浩AI出海的第一步,他的野心不止于此。Jarvis官网已经预告了AI硬件新品JARVIS ONE, 虽然没有透露具体功能,但“软硬一体”的信号很明显。

参考科技巨头的成长路径,AI软件很难单独存活,必须和硬件绑定,才能构建生态。比如Apple的Siri和iPhone,Google Assistant和Pixel手机。罗永浩明摆着也懂这个道理。J1 Assistant作为软件入口, 可以收集用户数据、培养使用习惯;JARVIS ONE作为硬件载体,能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两者结合,才能形成“护城河”

不过硬件这条路,他之前走过一次摔得不轻。细红线科技的AR头显还没量产,就转向了AI。现在做AI硬件,能避开之前的坑吗?技术上, AI芯片、传感器这些核心部件,还是依赖供应链;市场上,苹果、Google的硬件生态已经成型,新玩家很难挤进去。罗永浩的JARVIS ONE,是想走“性价比”路线,还是“差异化”路线?目前还看不出来。

但不管怎样,罗永浩的AI创业之旅已经启程。J1 Assistant的海外表现, 将直接决定他能不能拿到下一轮融资,能不能把“软硬一体”的生态故事讲下去。这次他不再是“再说说一次创业”的孤注一掷,而是“多条腿走路”的灵活布局。AI出海这条路,风险大,机会也大。罗永浩这次能赌对吗?没人知道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他还在折腾,故事就还没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