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14岁女孩卖发夹年入7位数,她是怎么做到的

14岁女孩卖发夹年入7位数,她是怎么做到的

你敢信吗?一个14岁的美国女孩,靠卖发夹年入七位数。这听着像童话?可人家是真金白银赚到了。她叫Julianne Goldmark, 2009年还在上高中,校服是统一的,头发成了唯一能表达个性的地方。好看的发饰太贵,她拉着母亲去洛杉矶市中心淘材料,自己动手做,卖给同学。做着做着,发现没人做平价又好看的发饰,干脆把兴趣变成了品牌。这就是Emi Jay的起点——一个从课桌里长出来的发饰帝国。

很多人会说发夹?几块钱的东西,能有什么技术含量?1688上一搜,批发价低到离谱。可Julianne偏不信。她做的发夹,不是那种用完就扔的平价货。她的Big Effing Clip®,专门针对厚发、卷发人群,齿距加宽,结构加固,抓力强还不扯头发。颜色选的是马卡龙系,粉的、蓝的、绿的,拍照特别出片。你说它材料有多高级?未必。但用户戴上,拍照发Instagram,朋友问链接,这价值就出来了。36美元一个,照样有人抢。这就是差异化——不是比谁便宜,是比谁更懂用户要的“面子”和“里子”。

14岁女孩卖发夹!年入7位数
14岁女孩卖发夹!年入7位数

从课桌到T台:一个发圈的“神助攻”

Emi Jay真正出圈, 靠的不是设计稿,而是运气加实力。2010年左右, 传奇发型师Chris McMillan给Jennifer Aniston做造型,随手用了她们家的丝带发带。后来啊《Marie Claire》杂志直接整页报道,连官网链接都放上去了。一夜之间,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卖出了600万条发圈。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网红一条抖音带货的量。你说这是运气?可运气也是给有准备的人的。Julianne早就把产品做得足够“上镜”,不然发型师也不会随手抓她的发带。

这次“神助攻”之后Emi Jay彻底火了。Oprah把它放进“最爱单品清单”,品牌有了第一间正式办公室。Julianne也从14岁的小女孩,变成了真正的创业者。她没停下脚步,继续做产品,继续讲故事。她的发夹不再只是“好用”, 还成了“符号”——Hailey Bieber、Sofia Richie戴上拍照,粉丝立刻跟风买。你说这是明星效应?可明星为什么选她?还不是主要原因是她产品本身有记忆点,能融入明星的造型体系。

内容即产品:把发夹变成“造型语言”

很多做跨境电商的, 觉得“产品好就行”,内容随便发发。Emi Jay偏不。她在官网上搞了个“LOOKBOOKS”板块,不是简单放产品图,而是做成“视觉搭配册”。模特戴着发夹、发圈、发带,搭配不同衣服、场景,告诉你怎么搭才好看。比如“复古风”怎么用珍珠发夹,“甜酷风”怎么用彩色发圈。用户点进去,不是“买它”,而是“哦,原来这样搭”,潜移默化就被种草了。

这种“内容即产品”的玩法,让用户觉得买的不只是发夹,是一整套“造型方案”。一个18岁的女孩,可能买三个发夹,主要原因是LOOKBOOKS告诉她“三个颜色能搭出三种风格”。复购就这么来了。而且用户自发晒单,配文“学的Emi Jay LOOKBOOK里的造型”,品牌又免费获得内容。你说这值不值?比硬广效果好多了。

社媒不是流量池, 是“品牌养料库”

Emi Jay的社媒运营,不是“发广告”,是“交朋友”。TikTok上, 用户分享用她家发夹做的发型,品牌会转发评论;Instagram上,KOL发穿搭图,品牌会@合作博主。甚至搞“用户投稿”,选中的送产品,还能上官网。这种互动,让用户觉得“我是品牌的一部分”,不是冷冰冰的消费者。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Emi Jay官网月访问量14-17万,其中48.68%是直接访问——用户记得网址,主动来买。社交流量占比14.31%, 主要来自TikTok和Instagram,用户从社媒被种草,再到官网转化,形成闭环。你说现在流量贵?可如果你能把用户变成“粉丝”,流量成本就下来了。

高溢价不是“割韭菜”, 是“情绪价值”

很多人质疑,发夹卖36美元,是不是太贵了?1688上5块钱能批发一堆。可Emi Jay的用户,要的不是“最便宜”,是“最值得”。一个Z世代女孩,买发夹不是为了夹头发,是为了“表达自己”。她觉得戴上这个发夹,拍照更好看,朋友会问链接,这就是情绪价值。Emi Jay把这种价值放大了——品牌故事、设计美学、社媒认同,让用户觉得“买它=我有品位”。

对比一下国内的情况。2021年东京奥运会,射击运动员杨倩戴了个小黄鸭发夹火了义乌发夹订单上百倍增长。商家连夜赶工,后来啊呢?热度一过又没人买了。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没有品牌支撑,用户只是“跟风”,不是“认同”。Emi Jay不一样,用户买的是“长期认同”,不是“一时热闹”。你说这高溢价合理不合理?合理在用户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

渠道不是“越多越好”, 是“越匹配越好”

Emi Jay的渠道策略,很“克制”。除了独立站,只入驻Revolve、Anthropologie这些调性匹配的精品电商。不去亚马逊拼低价,主要原因是用户群体不一样。在Revolve上买东西的,追求的是“生活方式认同”,不是“最低价”。Emi Jay的产品放在这正好契合。

线下也玩得花。2024年,在纽约SoHo开了快闪空间,结合美甲、发型设计,让用户“沉浸式体验”。一个女孩进去,做美甲,搭头发,买发夹,发朋友圈,整个过程都是品牌曝光。你说这比开个普通门店有效多了吧?渠道不是“铺货”,是“和用户谈恋爱”,得找对“约会地点”。

从“发夹”到“头发生活方式”:品类扩张的逻辑

Emi Jay没停在发夹上。后来做了发圈、发带,又推出护发乳、定型棒、香氛喷雾,形成“清洁—护理—造型—佩戴”全链路。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用户要的不是“发夹”,是“头发好看”。你只卖发夹,用户可能一次买三个;但如果你能解决她头发的所有问题,从洗护到造型,复购率就上去了。

价格也跟着升级。护发乳卖48美元,定型棒28美元,定位“中高端快消饰品”。用户觉得“贵是贵,但值”,主要原因是品牌已经建立了“专业”形象。联名也玩得溜,和Summer Fridays推出限定发夹,粉色亚克力,和护肤品色卡匹配,上线即售罄。这说明什么?品牌有溢价,联名才有意义;联名有意义,用户才买单。

启示:小生意, 也能做出大品牌

Emi Jay的成功,不是“发夹能做大”,而是“小生意也能做出大品牌”。很多人觉得跨境电商难,同质化严重,没机会。可Emi Jay证明, 只要你能找到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用内容、用情感、用差异化把它填满,再小的类目也能跑出百万美金。

比如国内有个女孩,14岁摆摊卖发卡,从网上进货,比商贩便宜一半,十多天收益过万。她不是靠低价,是靠“比商贩更懂顾客想要什么”。还有宝妈摆摊卖发夹,日入千元,靠的是“选品眼光+地推能力”。这些案例和Emi Jay异曲同工——抓住用户痛点,用差异化解决,就能赚钱。

所以啊,别小看任何小商品。关键不是你卖什么是你怎么让用户觉得,你卖的不只是个发夹,而是“更好的自己”。这或许就是14岁女孩年入七位数的真正秘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