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国卖家注意了吗?跨境出口商品是否需要实名申报呢

最近跨境圈的朋友圈, 一半人在刷关税新闻,一半人在传10月新规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做跨境的朋友突然都开始研究税法了?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避税技巧”,而是实打实的税务申报表。起因是国家税务总局在2025年7月悄悄发了《2025年第17号公告》,说10月1日起要改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表面看是张表格, 其实是要把外贸行业玩了十几年的“潜规则”给掀了——出口必须实名申报,而且得是实际货主的名字。说白了以前那种“挂靠出口”“买单报关”的路子,到10月基本走不通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事儿不是孤立的。亚马逊早在5月就发了15号公告,要求平台上报卖家数据;海关总署的277号令也在追查报关责任。现在税务端再补一刀,从平台到海关再到税务局,数据完全打通。这意味着什么?你出口的每一单货,税务局都能查到你到底是谁赚的钱。有深圳3C卖家私下说:“以前总觉得税务是‘远方的雷’,现在这雷就在头顶炸了。”

中国卖家注意!跨境出口必须实名申报了!
中国卖家注意!跨境出口必须实名申报了!

“买单出口”的末日:那些年外贸圈的“灰色游戏”

在讲新规之前,得先说说“买单出口”到底是个啥。简单说 就是没出口权的企业,花钱从有出口权的企业手里“买”一套报关资料——报关单、箱单、发票,全套齐全。然后用这套资料去报关,货物顺利出境,货款直接打到个人账户或第三方平台,根本不走公司账。这套模式在低值小商品里特别盛行, 比如义乌的小饰品、深圳的手机壳,单价低、利润薄,正规流程走下来费时费力,不如买单来得快。

但你以为这是“行业惯例”?其实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税务局早就盯上了——你出口了那么多货,账面上却没收入,这不合常理。以前查起来费劲, 毕竟海关数据和税务数据没打通,现在好了17号公告直接要求代理出口企业必须报送“实际委托出口方”的信息。如果你是代理企业, 不报真实货主,税务局直接把这笔业务当成你自己的自营出口,按全额货值给你算企业所得税。2025年1月, 宁波就有家家具企业,主要原因是代理方没填它的名字,被追缴了150万税款加30万滞纳金,老板当场就懵了:“我一直以为代理公司会处理这些,没想到再说说是我背锅。”

税务风险不再是“隐形炸弹”:企业可能面临的“三连击”

实名申报新规落地后 跨境卖家要面对的不是“要不要报”的问题,而是“怎么报、报多少”的考验。比如有三道坎儿。

第一道坎,是收入分账。新的申报表把“营业收入”拆成了“自营出口收入”“委托出口收入”“出口代理费收入”三块。以前很多企业把内外销收入混在一起填,现在不行了——你委托别人出口赚的钱,必须单列出来。2025年Q2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新政实施后有23%的跨境企业主要原因是收入分类错误,申报被退回重填。杭州某服装大卖运营总监吐槽:“以前填表就是‘估个数’, 现在得把每一单的出口方式、代理费明细都理清楚,财务团队加班加到爆。”

第二道坎,是数据比对。税务局现在能直接调海关数据,你申报的收入和报关金额差太多,系统会自动预警。有深圳电子卖家的案例, 2025年3月申报委托出口收入500万,海关那边显示同一批货的报关金额是800万,税务局直接上门核查,再说说补税120万。说白了 以前靠“低报货值”省税的路子,现在行不通了——海关知道你货值多少,税务局也知道,你敢少报,就敢让你补。

第三道坎,是责任追溯。以前代理出口出了事,代理企业可能会“甩锅”说“我不知道实际货主是谁”。现在17号公告第七条写得明明白白:代理企业必须附报《代理出口企业受托出口情况汇总表》, 里面要有实际委托方的名称、税号、出口金额。如果你填的是报关行或货代公司,税务局直接认定这笔业务是你自营的。2025年4月, 广州某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就主要原因是给10家客户挂名买单,被税务局追缴了800万企业所得税,老板直接跑路了。

不只是税务:欧罗巴联盟新规下的“欧洲仓”生死局

忙着应对国内税务新规的一边,跨境卖家还得盯紧另一件事:欧罗巴联盟电商新规。2025年5月, 欧罗巴联盟委员会正式通过法案,要求非欧罗巴联盟卖家必须在境内设立“欧洲仓库”,否则不能在亚马逊、eBay等平台销售。这条规定看似简单,实则把很多中小卖家逼入了“两难境地”。

设欧洲仓意味着什么?仓储成本、人工成本、合规成本,三座大山压下来。以德国为例,一个1000平米的海外仓,年租金加人工至少要12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900多万。这对月销售额不到500万的中小卖家简直是“天价”。但如果不设仓,直接从中国直发,时效慢、运费高,消费者根本不买账。2025年Q2的数据显示, 欧罗巴联盟新规实施后非欧罗巴联盟卖家店铺的平均转化率从8.5%降到了5.2%,部分类目甚至跌到了3%以下。

大卖们倒是反应迅速。SHEIN在2025年3月就推出了服务开放平台, 联合3000家独立软件开发商,为卖家提供海外仓、税务合规、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某深圳大卖运营负责人透露:“我们提前布局了西班牙和波兰的海外仓, 现在直发时效从15天缩短到3天运费降低了40%,转化率直接拉到12%。”但中小卖家就没这么幸运了佛山某家具卖家无奈地说:“我们一个月销售额才200万,哪有钱在欧洲租仓?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被同行抢走。”

关税谈判迷雾:125%还是休战?美国市场的“薛定谔关税”

除了国内的税务和欧罗巴联盟的仓储,美国关税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卖家头上。2025年7月22日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福克斯商业新闻网透露,他将于下周在斯德哥尔摩会见中国财政部长,讨论可能延长8月12日的关税再说说期限。说白了就是避免中美关税从目前的25%回升到125%-145%。

但关税谈判从来不是“涨或跌”这么简单。深层问题是美国想减少中国对制造业和出口的过度依赖。在最近一次日内瓦谈判中, 中国同意解除对美国稀土金属和磁铁的出口禁令,美国则同意恢复对中国半导体设计软件、生产材料商用飞机发动机的出口。这看起来像“各退一步”,但对跨境卖家供应链风险反而增加了。

深圳某电子卖家的案例就很典型。他的美线路主要卖智能家居产品,核心芯片依赖美国进口。2025年6月, 美国突然收紧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他的芯片订单被卡了3周,库存积压率从15%飙升到30%,资金链差点断裂。他苦笑着说:“以前只关心关税涨不涨,现在发现,连供应链都成了‘定时炸弹’。你说这生意还怎么做?”

卖家自救指南:从“侥幸心理”到“合规红利”

面对税务、 欧罗巴联盟、美国的三重压力,跨境卖家到底该怎么破局?其实与其抱怨政策严苛,不如换个角度看——合规不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那些主动拥抱变化的卖家,已经在悄悄抢占市场了。

第一步,梳理出口业务,把“实际货主”信息理清楚。如果你以前用的是代理出口, 现在赶紧找代理公司要历史业务的《受托出口情况汇总表》,核对里面的委托方信息是否准确。如果有遗漏,赶紧补报,不然10月新政实施后税务风险会更大。杭州某服装大卖在2025年3月就做了这件事, 梳理了2023-2024年的2000多笔出口业务,补报了80笔遗漏的委托方信息,虽然花了20万合规服务费,但避免了潜在的200万税务风险。

第二步,调整税务系统,分清“自营、委托、代理费”收入。现在很多财税软件已经推出了“跨境申报专项模块”,能自动对接海关数据,把出口收入分类别导出。某深圳财税服务商透露, 2025年Q1他们服务的200家中小卖家中,30%已经完成了系统升级,申报效率提升了50%,税务差错率从15%降到了3%。

第三步,布局海外仓,应对欧罗巴联盟新规。不一定非要自己租仓,可以选择第三方海外仓服务。比如亚马逊的FBA,或者第三方海外仓的“共享仓”模式——多个卖家共用一个仓库,按使用面积付费。某杭州3C卖家在2025年4月租用了德国的共享仓, 每月成本只要8万,比自建仓省了80万,现在直发时效缩短到5天德国市场的订单量提升了35%。

服务商的机会:税务合规催生的“新蓝海”

危机中总藏着机会。税务合规和海外仓的需求爆发,让跨境服务商们找到了“新蓝海”。2025年Q1的数据显示, 跨境合规服务市场同比增长了45%,其中“税务申报代理”和“海外仓选址”是最热门的两个赛道。

某深圳税务服务商推出了“一键申报”工具, 能自动抓取海关数据,生成符合17号公告要求的申报表,服务费每单200元,目前每月服务客户超过500家。他们的负责人说:“以前卖家找我们是为了‘避税’,现在是为了‘合规’,需求完全反过来了。2025年4月,我们的客单价提升了30%,复购率达到了85%。”

海外仓服务商也在玩新花样。比如“海外仓+税务合规”打包服务,帮卖家搞定仓储、清关、税务申报全流程。某上海服务商在2025年5月推出“欧罗巴联盟仓合规套餐”, 包含仓储、VAT申报、欧洲仓地址注册,年费只要50万,上线一个月就吸引了200家中小卖家签约。他们的运营总监说:“以前卖家觉得海外仓是‘奢侈品’,现在变成了‘必需品’。我们做的就是把必需品变得更便宜、更方便。”

合规真的会增加成本吗?或许, 那些主动拥抱变化的卖家,已经悄悄拿到了下一轮竞争的门票

说到底,跨境出口实名申报也好,欧罗巴联盟海外仓也罢,政策的核心从来不是“限制”,而是“规范”。那些靠灰色地带赚钱的企业,被淘汰是必然;而那些踏实做产品、合规经营的企业,反而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025年5月, 海关总署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实名申报实施后跨境商品的通关时效缩短了30%,查验率从12%降到了5%,物流成本降低了15%。这说明什么?合规不仅没增加成本,反而提高了效率。某深圳家居大卖的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们在2024年底就完成了税务合规, 2025年Q1的亚马逊店铺转化率提升了8%,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看到“实名认证”标识,信任度明显提高。

所以与其焦虑政策变化,不如想想怎么把合规变成优势。梳理业务、升级系统、布局海外仓,这些事情看似麻烦,但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的竞争铺路。毕竟跨境生意从来不是“赚快钱”的游戏,谁能走得稳,谁才能走得远。你说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