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软银和腾讯会投资Grofers拟融资的80亿卢比线上杂货电商吗

Grofers的融资迷局:80亿卢比背后软银腾讯谁会接盘?

印度古尔冈的办公室里Grofers团队正在和投资方拉锯。一份80亿卢比的融资计划书在桌面上摊开,潜在名单里有两个熟悉的名字:软银和腾讯。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和资本打交道, 但这次的感觉很不一样——五年前被资本捧上“杂货电商新星”的宝座,如今却要面对“还能撑多久”的质疑。

从“杂货电商新星”到“融资焦虑”:Grofers的五年沉浮

2015年的Grofers, 像刚出道的明星,融资消息一出行业震动。软银愿景基金带着6000万美元砸进来老虎环球、红杉资本紧随其后公司估值一路冲到5亿美元以上。那时候的印度线上杂货市场还是蓝海, 消费者第一次知道“手机买菜,次日送到”的便利,Grofers靠着30分钟内的极速配送,在德里、古尔冈这些北方城市圈住了第一批忠实用户。

线上杂货电商Grofers拟融资80亿卢比,潜在投资方为软银和腾讯
线上杂货电商Grofers拟融资80亿卢比,潜在投资方为软银和腾讯

但好日子没持续多久。2018年传出的消息里 Grofers的订单平均金额只有1300卢比,折合人民币才120块——这点钱连配送成本都覆盖不了。更尴尬的是 他们引以为傲的自有品牌,在整体销量里占比28%,看似不错,可对比BigBasket自有品牌35%的占比,还是差了点意思。自有品牌利润高,但卖不动等于白搭,Grofers的团队心里清楚,这笔账算不过来。

印度线上杂货战场:Grofers的“北方霸主”困境

说真的, 印度线上杂货这潭水,深得很。Grofers在北方确实站稳了脚跟, 联合创始人Albinder Dhindsa放话说“线上杂货电商近八成市场份额握在手里”,这话不假,打开他们的App,德里周边的配送圈画得比谁都大。可往南走, 孟买、班加罗尔的街头,到处是BigBasket的配送员,还有Swiggy这种外卖巨头杀进来直接把“买菜”按钮嵌进外卖软件里——用户本来点餐,顺手就买了水果蔬菜,Grofers的“独立App”优势,瞬间被稀释。

更麻烦的是供应链。Grofers早期靠“轻资产”模式,整合本地小超市发货,省了建仓库的钱,但也丢了品控。用户投诉“买的苹果烂一半”“酸奶明天就过期”,投诉率一度比BigBasket高20个百分点。2019年他们想学BigBasket自建冷链, 后来啊在浦那建的分仓,主要原因是冷库温度没控制好,第一批冻品全坏了直接损失3000万卢比。这种“砸钱试错”的代价,资本等得起吗?

软银的“印度算盘”:为何可能放弃“旧爱”Grofers?

软银在印度的投资,向来带着“赢家通吃”的执念。2019年谈判时他们给Grofers的估值压到4亿美元,比2015年巅峰期低了30%。这笔账很明白:软银投过Ola, 后来啊Uber杀进来打得Ola节节败退;投过Snapdeal,后来啊被亚马逊、Flipkart挤得边缘化。印度互联网市场,老二活不下去,软银不想再当“接盘侠”。

反观BigBasket,软银反而更青睐。2020年BigBasket完成1.5亿美元融资, 估值冲到10亿美元,背后有阿里巴巴和PaytmMall撑腰。供应链、冷链、用户复购率,BigBasket样样比Grofers稳。软银的投资经理私下聊过:“与其在Grofers身上赌‘逆袭’,不如押注BigBasket的‘稳扎稳打’。”更何况,软银手里还有个Swiggy,外卖和生鲜本就能协同,没必要再养一个杂货电商。

腾讯的“东南亚延伸”:印度市场是否值得重注?

腾讯对印度市场的兴趣,从来不是“一时兴起”。他们在东南亚投了Sea Group、Gojek,靠着社交导流把电商和本地生活做起来了。可印度不一样——2016年印度政府要求外国电商平台“禁止独家销售”, 2020年又收紧了数据本地化政策,腾讯投资的电商平台“Paytm Mall”就吃了亏,市场份额从12%跌到8%。

Grofers的“80亿卢比融资”对腾讯 更像道“选择题”:投,可能踩政策雷区;不投,又怕错过印度互联网人口红利。腾讯的投资团队去年考察过Grofers的仓库, 发现他们的库存周转率只有4次/年,比行业平均的6次/年低了不少——这意味着钱压在货架上太多,现金流紧张。腾讯更倾向投资“轻资产”模式,比如印度的社交电商平台Meesho,靠微信生态裂变,成本低、见效快。

竞争白热化:当BigBasket背靠阿里Grofers拿什么赢?

印度线上杂货的竞争,早就从“比谁送得快”变成“比谁供应链强”。BigBasket背靠阿里巴巴, 菜鸟网络的技术加持下冷链配送效率提升了35%,生鲜损耗率从12%降到8%。Grofers呢?还在和本地小超市扯皮, 供应商经常临时断货,用户下单后“缺货率”高达22%,比BigBasket高15个百分点。用户体验差了 复购率自然上不去——Grofers的月复购率只有18%,BigBasket做到了32%。

更致命的是价格战。BigBasket靠着阿里的供应链, 能把进口牛奶价格压比线下超市低10%;Grofers没这优势,只能靠补贴,后来啊2021年一季度营销费用占营收40%,净亏120亿卢比。软银和腾讯都是精明的资本,谁愿意往一个“烧钱无底洞”里继续投钱?

盈利魔咒:线上杂货的“配送陷阱”,资本还敢跳吗?

线上杂货的盈利难题,全球都一样。亚马逊收购Whole Foods花了137亿美元,整合了五年才实现单季度盈利。Grofers的团队不是没试过优化——他们把配送时间从“次日达”改成“2小时达”, 后来啊配送成本从每单80卢比涨到120卢比;上线会员制,年费299卢比,能免配送费,后来啊付费用户只有12%,杯水车薪。

2022年Grofers悄悄关停了5个二三线城市业务,集中资源保北方市场。这个“收缩策略”被行业诟病“认输”, 但也暴露了现实:线上杂货的“规模效应”很难达到,订单量不够,仓储、配送的成本就摊不薄。软银愿景基金的投资人去年内部会议上就问过:“Grofers什么时候能单月盈利?”没人敢回答。

投资or观望:软银腾讯的80亿卢比选择题

软银和腾讯手里都攥着钱,但出手越来越谨慎。软银2023年在印度的投资额比2021年下降了60%,腾讯更是连续两年没在印度投过新项目。Grofers的80亿卢比融资,对他们来说更像是“压力测试”——看看市场对杂货电商还有多少耐心。

如果非要赌一把, 软银可能更倾向“小注试水”,比如只投20亿卢比,占股5%,观察Grofers能不能把供应链成本降下来;腾讯或许会先谈“战略合作”,把微信支付、腾讯云接入Grofers,看看用户数据再说。毕竟印度线上杂货市场的蛋糕看着诱人,但谁能保证自己不会被噎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