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Jumia在非洲市场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同台竞技

非洲的电商战场:被巨头忽视的蓝海

当中国卖家还在纠结欧美市场的内卷时非洲大陆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吞噬着全球电商的想象力。这里没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却有超过6亿人口的消费洼地;这里互联网普及率不足30%,却跳过了PC时代直接拥抱移动支付。Jumia,这个被外界称为“非洲阿里巴巴”的平台,就在这样的夹缝中野蛮生长。2012年成立于尼日利亚, 它从一开始就带着“孵化非洲亚马逊”的野心,试图在中间商横行的中非贸易中撕开一道口子。

从“中间商克星”到本土霸主

中国商品漂洋过海到非洲,要经历一场“利润劫难”。劳尔曾举过一个扎心的例子:一件出厂价100元人民币的商品, 经过4-5个中间商倒手,到达非洲消费者手里时价格飙升至500元。这些中间商就像非洲市场的吸血鬼,层层扒皮后中国卖家的利润薄得像张纸。Jumia看准了这个痛点,2015年直接在中国开设第一家门店,把中国供应商直接拉到非洲消费者的面前。它承诺的佣金低至5%-10%,比中间商交易便宜得多,这让它成了中国卖眼中的“救命稻草”。

本土电商巨头Jumia争雄非洲市场 ,和阿里巴巴等多家电商同台竞技
本土电商巨头Jumia争雄非洲市场 ,和阿里巴巴等多家电商同台竞技

但Jumia的野心不止于此。它要做的不只是交易平台,更是非洲电商的基建狂魔。在12个非洲国家布局,其中尼日利亚、埃及、科特迪瓦等5国引入中国商品,跨境销售占比“很高”。它模仿亚马逊搞物流自营, 在中国五个城市设仓库,商品从中国发出后由Jumia包揽国际航运、海关清关,直到再说说一公里配送。这种“端到端”服务把配送时间压缩到10-15天比传统中间商快了一倍有余。供应商Sailvan用“简捷”形容整个流程——订单一到,从仓库直接发货,剩下的不用操心。

与阿里巴巴的错位竞争:谁更懂非洲?

提到电商巨头,绕不开阿里巴巴。这家中国巨头虽然还没正式登陆非洲,但通过速卖通早已渗透进来。它和Jumia像两个拳击手,一个打“轻资产”,一个打“重运营”,打法截然不同。速卖通靠第三方快递把中国商品运到非洲, 轻装上阵,但物流体验参差不齐;Jumia则选择重资产投入,自建物流和支付体系,用劳尔的话说:“亚马逊更像物流公司而非零售商,我们Jumia也深有同感。”

物流:亚马逊的“甜蜜负担”

物流是Jumia的护城河,也是它的“甜蜜负担”。为了实现“当日达”,它根据商品销售情况,提前从本地仓库备货海外商品,赶上国际快递。这种方式省了Jumia和卖家的成本——不用漂洋过海再回中国。但自营物流烧钱啊,劳尔坦言:“短期内,再说说一公里物流必然影响收益。”可他赌的是长期体验,“客户要的是速度,速度就是未来。”这种策略让Jumia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0%, 2017年商品交易总额冲到6.19亿美元,成为非洲首个估值超10亿美元的电商独角兽。

支付:非洲的“无现金恐惧症”

支付环节,Jumia和阿里巴巴都在啃硬骨头。非洲65%的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撒哈拉以南地区更是如此。虽然移动支付在崛起,但很多人对无现金方案心存疑虑。Jumia模仿支付宝建了自己的支付系统,还提供现金快递服务,试图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但逾期付款仍是痛点,劳尔解释说有些卖家不用Payoneer国际支付,得人工核对账目,导致延迟。这背后是非洲金融体系的不成熟——汇率波动、账期长,让中国卖家提心吊胆。

藏在增长背后的三座大山

Jumia的光鲜数据下藏着不少暗礁。2016年成为非洲首个“独角兽”后 它就面临内忧外患:内部要解决物流成本和支付难题,外部要应对阿里巴巴的降维打击。非洲市场看似一片蓝海,实则处处是坑。

汇率:谁为贬值买单?

汇率波动是跨境电商的隐形杀手。Jumia提前几周和供应商确定固定汇率,一旦非洲本币贬值,它就得自己吞下损失。一位中国出口商吐槽:“今天谈好的价格,明天可能就亏了。”交货付款也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加上当地平安问题,物流风险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比一比的话,阿里巴巴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更能对冲这种风险,但Jumia作为本土玩家,只能硬扛。

线下短板:6万人一个购物中心

非洲的线下零售太薄弱了。Jumia的数据显示,平均每6万人才有1个购物中心,美国是每400人1个。这种“零售荒漠”反而成就了电商——消费者没得选,只能网购。但短板也是软肋:物流基础设施差,再说说一公里配送常常卡在“再说说一米”。Jumia的自营物流虽然快,但成本高,到头来要转嫁给消费者。劳尔说“愿和亚马逊共勉”, 可亚马逊的物流体系靠的是全球规模效应,Jumia在非洲的体量,还撑不起这样的野心。

2025年的非洲电商:Jumia的生死局

麦肯锡的报告给非洲电商画了一张大饼:2025年, 50%的非洲人将拥有上网条件,电商占零售总额的10%。劳尔对此兴奋不已:“投注非洲市场,就是投注高增长率,就是企业的未来。”但蛋糕虽大,分食者众多。除了阿里巴巴, 还有Kilimall这样的本土玩家——由前华为非洲员工创建,2014年就吸引了中国供应商,在三国布局。Jumia的“非洲阿里巴巴”称号,正面临挑战。

中国商品:非洲电商的“救命稻草”?

非洲制造业薄弱,劳尔直言:“非洲尚未在制造行业取得优势。”这给了中国商品机会——从智能手表到尿布,物美价廉的中国货成了非洲电商的流量密码。2017年中非贸易额已达1700亿美元,中国是非洲最大贸易伙伴。Jumia的中国商品跨境销售占比“很高”, 但过度依赖中国供应商也有风险:一旦贸易摩擦或物流中断,供应链可能断裂。比一比的话,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供应链更抗风险,但Jumia的本土化理解是它的护城河——它知道非洲人喜欢什么愿意为“再说说一公里”多花钱。

本土化 vs 全球化:谁更懂非洲的“脾气”?

非洲市场太特殊了既需要全球化的效率,又需要本土化的温度。Jumia懂非洲人的“现金情结”, 所以保留货到付款;懂物流的“坑洼路”,所以搞自营配送;懂支付的“不信任感”,所以建移动支付系统。但它的资金和技术,可能撑不起长期烧钱。阿里巴巴有阿里云、菜鸟网络的加持,但它在非洲缺乏本土根基。2022年, Jumia在纽交所上市,成为首家登陆全球交易所的非洲科技公司,股价却波动剧烈——市场在质疑它的盈利能力。劳尔说“投注未来”,但未来多久能来谁也不知道。

非洲电商的战场,从来不是简单的巨头对决。Jumia像非洲本土的“游击队”, 灵活、懂行,但资源有限;阿里巴巴像“正规军”,兵强马壮,但水土不服。谁能在这片蓝海笑到再说说?或许答案藏在那些等待收货的非洲消费者手里——他们要的不是“亚马逊模式”,而是“能送到家门口的电商”。而Jumia和阿里巴巴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