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basket从在线食品杂货起步
从Fabmall到Bigbasket:一群“老兵”的电商逆袭
1999年, 当互联网泡沫还在膨胀时Hari Menon和再说一个四位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老兵”在班加罗尔创办了Fabmart.com,在网上卖书、玩具和杂货。那时候没人能想到,十几年后他们会把Bigbasket做成印度最大的生鲜杂货电商,估值接近10亿美元。这群在传统零售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炮儿,偏偏选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在线食品杂货那个。
50岁+创始团队的“反常识”创业
印度科技创业圈向来是年轻人的天下但Bigbasket的创始团队像个“异类”。58岁的V.S. Sudhakar、 53岁的Vipul Parekh、62岁的V.S. Ramesh,加上56岁的Hari Menon,凑在一起平均年龄超过55岁。他们没赶过互联网浪潮,却对零售业的痛点门儿清。1999年做Fabmart时他们就发现:印度人买生鲜,从来不是在网上点个按钮就完事的。

“那时候网络上连支付渠道都没有,用户都是靠炒作堆出来的。” Sudhakar后来回忆。2006年, Fabmall和实体连锁杂货集团合并,创始团队套现离场,但他们心里始终有个结:生鲜杂货这块大蛋糕,为什么电商就啃不动?2011年12月, 他们决定再试一次在班加罗尔Indiranagar社区一幢普通建筑里悄悄注册了Bigbasket。
在生鲜电商被看衰时押注未来
2011年的印度,风投们一听“在线生鲜杂货”就摇头。他们警告创始人:印度人挑水果蔬菜能用手捏、用指甲掐,你让消费者隔着屏幕买秋葵?开玩笑吧?秋葵顶端的丝都要用手撕干净,这种“魔鬼细节”会让电商成本高到破产。
但创始团队偏不信邪。他们每天凌晨3:30就钻进班加罗尔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跟菜贩抢最新鲜的货。没有冷链卡车, 就用泡沫箱加冰块凑合;消费者嫌香蕉不够熟,他们就花半年时间研究香蕉的成熟曲线,从青涩到焦黑,每天记录参数;茄子有八种品种,每种都制定严格标准——长度误差不能超过0.5厘米,表面斑点不能超过3个。
“我们得让用户觉得,比自己去超市挑的还靠谱。” Menon说。这种“偏执”慢慢有了回报:2012年Bigbasket上线第一年, 就积累了1万多名付费用户,复购率做到35%,远超当时电商行业20%的平均水平。
破解生鲜魔咒:从凌晨批发市场到冷链网络
生鲜电商的命脉是供应链,而印度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堪称“灾难”。这个国家90%的农产品靠散户种植,没有标准化分级;冷链覆盖率不足5%,大部分地区连冷藏车都找不到。Bigbasket一开始就面临两难:直接从农场采购?运到仓库全坏了;从批发市场拿货?新鲜度根本保证不了。
每天3:30的批发市场“抢鲜战”
2011年到2014年,Bigbasket的采购员成了批发市场的“钉子户”。每天凌晨3:30,天还没亮,他们就开着小货车赶到市场,跟菜贩们抢最新运到的蔬菜。“那时候我们跟菜贩混得比家人还熟, ”一位早期采购员回忆,“他们知道我们要什么品级的番茄,会特意把那些没磕碰的挑出来给我们。”
但光靠批发市场撑不起规模。2014年,Bigbasket咬牙投入2000万美元,买了第一辆冷藏卡车。这辆车成了他们的“宝贝”,每天从农场直采蔬菜,全程控制在4℃以下。到2016年, 他们的冷藏车队扩大到20辆,覆盖班加罗尔、孟买、德里等8个一线城市,生鲜损耗率从一开始的30%压到8%,比传统超市还低。
用700人团队“死磕”消费者挑剔
印度人对生鲜的挑剔程度超乎想象。Bigbasket刚上线时客服
创始团队干脆成立了一个700人的“挑剔用户应对小组”,专门分析投诉数据。他们发现,75%的投诉集中在“商品品级不符”和“配送细节”上。于是他们做了两件事:一是给每类商品制定“魔鬼级标准”, 比如秋葵必须“长度10-12厘米,表面绒毛完整,顶端切口新鲜”;二是要求送货员必须穿干净衬衫和露趾凉鞋——“印度天气湿热,凉鞋更卫生,衬衫显得专业。” Menon说:“一个员工每年要去客户家50次穿着体面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细节让Bigbasket的口碑炸了。2016年,他们的用户满意度达到92%,NPS78,比亚马逊印度还高5个百分点。口碑带来了复购:2016年,平台月活用户从50万涨到300万,客单价从800卢比升到1200卢比。
融资与竞争:在亚马逊与本土对手的夹缝中突围
2014年, 当Bigbasket开始向一线城市扩张时钱成了大问题。风投们还是那句话:“生鲜电商烧钱太快,你们啥时候盈利?”创始团队决定换个思路——找“懂零售”的投资者。他们跟阿里巴巴接触时阿里正好在推生鲜电商,双方一拍即合。
从被风投泼冷水到阿里3亿美元加持
2016年, Bigbasket完成了一轮1000万美元融资,领投的是韩国私募基金Asperting Capital。“他们看中的不是我们当时的规模,而是我们能把生鲜损耗降到8%的能力。” Menon说。2019年2月, 阿里巴巴领投了Bigbasket 3亿美元融资,估值9.5亿美元,距离“独角兽”只差5000万美元。
阿里带来的不仅是钱。他们把中国生鲜电商的经验复制到印度:比如用大数据预测需求, 让库存周转率提升30%;把支付宝的信用支付引入,解决了印度在线支付信任问题。2020年疫情期间, Bigbasket的订单量暴增5倍,支付宝信用支付占比从15%升到45%,成了“救命稻草”。
生鲜电商的“护城河”:为什么不怕亚马逊入场
2018年, 亚马逊带着Whole Foods的经验杀入印度生鲜市场,Flipkart也跟进了。外界都以为Bigbasket要完了但Menon很淡定:“卖手机和卖蔬菜是两回事。”
他举了个例子:亚马逊卖手机可以靠低价,但生鲜拼的是“新鲜度”。Bigbasket在班加罗尔有12个前置仓, 从仓库到客户家平均只要45分钟;而亚马逊的前置仓只有3个,配送时间要2小时。“用户买牛奶,等2小时就馊了;买蔬菜,等2小时就不脆了。” Menon说。
更关键的是“本地化经验”。Bigbasket发现, 印度不同城市的口味差异极大:孟买人爱吃酸辣的kolhapuri咖喱,德里人偏爱黄油鸡,班加罗尔人则痴迷香米。他们专门为每个城市定制商品组合, 孟买的SKU有18000个,德里有17000个,班加罗尔甚至有20000个——而亚马逊全国只有15000个通用SKU。这种“因地制宜”让Bigbasket在25个城市牢牢站稳了脚跟,用户数突破800万。
下沉与本土化:用宝莱坞明星打开中小城市市场
2016年, 当Bigbasket在一线城市厮杀时Menon突然提出:“我们要去坎普尔、苏拉特这些地方。”当时所有人都反对:中小城市互联网渗透率低,支付基础设施差,怎么搞电商?
沙鲁克·汗代言:明星效应背后的城市洞察
Bigbasket的策略很简单:用“本土明星+本地化商品”打开市场。2017年,他们请来宝莱坞巨星沙鲁克·汗代言,广告语直接戳中小城市痛点:“逛超市?挤公交?太麻烦了!Bigbasket把超市搬到你家!”
更重要的是商品定制。在坎普尔, 他们增加了当地特产“马图拉彩绘陶器”相关的厨房用品;在苏拉特,主推古吉拉特风味的香料和零食;在维杰亚瓦达,则主打泰伦加纳地区的telangana rice。这些本地化商品占比达到40%,一下子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效果立竿见影:2018年, Bigbasket在中小城市的订单量占比从5%升到25%,用户平均客单价从600卢比涨到900卢比。沙鲁克·汗的广告在YouTube上播放量破1亿次带动下载量激增300%。
25城800万用户:从一线城市到“坎普尔们”
到2020年, Bigbasket的业务已经覆盖印度25个城市,服务1.5亿人口,成为印度覆盖范围最广的生鲜电商。他们还推出了“自动售货机进公寓”的计划:在班加罗尔的高档公寓楼下放智能售货机, 里面放着牛奶、鸡蛋、面包等急需品,用户刷脸就能买,30分钟内送到家。
这种“再说说一公里”创新让Bigbasket的复购率进一步提升到45%。零售咨询公司Technopak Advisors的数据显示, Bigbasket的转化率比行业平均高出20%,客户获取成本降低了35%。“他们不是在卖生鲜,是在卖‘懒人经济’。” Technopak的主席Arvind Singhal评价道。
技术赋能:90分钟达与AI驱动的供应链革命
“生鲜电商的竞争,本质是供应链效率的竞争。” Menon常说。Bigbasket把融资的大头都砸在了技术上:2020年, 他们投入5000万美元升级供应链系统,目标是把配送时间从90分钟压缩到60分钟。
GPS追踪与“准点率神话”如何炼成
Bigbasket的送货员手机上装着定制APP, 能实时接收订单,自动规划最优路线,甚至能避开拥堵路段。系统会根据天气、路况时间——比如孟买下雨时自动增加15分钟缓冲时间。
这套系统让他们的准时率达到98%,比亚马逊印度的92%还高。2020年雨季,孟买暴雨导致交通瘫痪,其他平台配送延迟率超过50%,而Bigbasket只有12%。“用户最怕的是‘预计10点送,下午3点才到’,” Menon说“我们的系统误差不会超过10分钟。”
自有品牌与品类扩张:从“菜篮子”到“全厨房”
2018年, Bigbasket推出了自有品牌“BB Royal”,覆盖大米、食用油、调料等1000多个SKU。这些商品比品牌货便宜20%-30%, 但品质不打折——比如他们的有机大米,通过了欧罗巴联盟和美国有机认证,价格却比进口货低40%。
自有品牌带来了高毛利:2020年, BB Royal的销售额占比达15%,毛利率提升到35%。一边,Bigbasket还在向“全厨房”扩张:卖厨具、卖小家电,甚至卖预制菜。他们的“即食咖喱”系列,加热3分钟就能吃,在疫情期间卖爆了月销10万份。
未完成的征途:20亿美元目标与下一个战场
2020年, Bigbasket定下了新目标:2023年销售额突破20亿美元,成为印度零售业第三名。这个野心不小——印度零售市场规模1万亿美元,前两名是信实零售和塔塔零售,年销售额都超过500亿美元。
2020年20亿销售额:野心背后的底气与隐忧
Bigbasket的底气来自数据:2020年他们的销售额达8亿美元, 同比增长60%,按这个速度,20亿并非遥不可及。但隐忧也不少:生鲜电商的盈利难题依然存在 2020年他们的净利润率只有2%,比亚马逊印度的5%低不少。
“我们正在优化履约成本, ” Menon说“2021年计划再开10个前置仓,把履约成本从15%降到12%。” 一边, 他们也在尝试“会员制”:年费999卢比的会员可享免费配送、专属折扣,目前会员数已达50万,贡献了20%的销售额。
东南亚试水:Bigbasket的“大篮子”能否装下新大陆
2021年, Bigbasket宣布进军东南亚,首站选了印尼。他们复制了在印度的“本地化+冷链”模式:在雅加达建立10个前置仓, 引入当地特色香料和水果,还跟阿里巴巴的Lazada合作,共享物流网络。
但东南亚的挑战比印度更大:印尼的互联网渗透率只有60%,冷链覆盖率不足3%。Bigbasket能否把“印度经验”复制过去?Menon很谨慎:“我们会放慢脚步,先在雅加达跑通模式,再考虑扩张。”
从凌晨批发市场的抢鲜者, 到估值10亿的行业巨头,Bigbasket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颠覆,只有对“生鲜”这两个字的偏执。他们证明了一件事:在看似传统的行业里用细节和技术死磕,也能杀出一条血路。至于能不能成为印度零售业的老大,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改变了800万印度人买生鲜的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