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恩资本新纪夫关注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印尼小村的4G信号:被忽略的“一带一路”真实商机
旦恩资本管理合伙人新纪夫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拍摄地是印度尼西亚东侧的芭菲亚。照片中央是几个穿着休闲装的年轻人,背景是低矮的砖房和热带植被。最扎眼的是他们手里的手机——OPPO、 vivo、华为各占一半,旁边散落的充电宝来自新纪夫投资的一家中国企业。“很多人觉得东南亚、 非洲还是‘原始地带’,但现实是这些地方已经用上了4G,年轻人刷TikTok比我们还起劲。”新纪夫在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的分享会上展示这张图时 台下不少投资人表情复杂——他们习惯了用“下沉市场”定义这些地区,却从未真正走进过当地人的手机屏幕。
新纪夫的职业路径很“非典型”。这位28岁的蒙古族年轻人,名字“新纪夫”在蒙语里是“有冒险精神的人”的意思。他没按传统投资人路线走, 而是从美国Woodlake Advisory的跨境并购做起,后来加入旦恩资本,专注早期项目挖掘。同事们叫他“小新”, 创业者却觉得他“不像投资人”——他会在咖啡馆听完创业者的BP,直接问“你有没有亲自在雅加达蹲过市场摊位?”

内忧:国内的钱,为什么越来越难赚?
新纪夫最近常跟广东、江浙的制造业老板喝茶。这些人曾经是“世界工厂”的脊梁,现在却有不少人关了厂子。“珠三角一个做了20年电子元件的老板, 上周跟我说要把生产线搬到泰国,那边人工成本只有三分之一,税收还给减免。”新纪夫叹了口气,“这不是个例,是‘去产能’的直接后来啊——国内制造业过剩,不走出去就只能等死。”
他拿出一张手绘的思维导图,是刘鹤在达沃斯演讲时提到的“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这三个‘去’像三座山压在民营经济头上。”新纪夫指着导图解释, “去杠杆让钱回流到国企,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涨了30%;去库存导致实体店生意惨淡,只能靠线上苟活;最要命的是去产能,很多行业从‘增量竞争’变成了‘存量厮杀’,一个细分赛道挤着几十家创业公司,再说说活下来的可能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是最能熬的。”
旦恩资本投过一家做智能硬件的初创公司, 技术参数比国际大牌还好,后来啊在国内市场被价格战拖垮。“创始人后来跟我哭,说同样的产品,卖到东南亚能赚3倍利润,国内却要亏本冲量。”新纪夫说“这不是团队不行,是‘内卷’到没机会了。”
外患:国际市场里藏着多少“空白赛道”?
但内忧之外还有外患——国际市场的竞争逻辑完全不同。新纪夫讲了个故事:他有个朋友做鱼线生意,三年前把产品卖到乌干达,一年能赚1.2亿现金。“在国内, 鱼线赛道早就被巨头垄断,但在乌干达,当地渔民还在用尼龙绳,他的碳纤维鱼线算是‘高科技产品’,而且根本没有竞争对手。”
更典型的案例在印尼。新纪夫的朋友往印尼出口拖鞋,一年净利润3000万。“国内拖鞋市场一片红海, 拼多多上9块9包邮一大堆,但在雅加达的集市里一双质量好的拖鞋能卖到50元人民币,还供不应求。”新纪夫摊手,“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当地的制造业还没起来供应链不完善,而我们国内的供应链效率比他们高5倍以上。”
这种“空白赛道”在新兴市场随处可见。新纪夫提到,沙特电商市场最近杀出一匹黑马——本土平台Aswaq,直接对标亚马逊和Souq。“国内电商卷到‘9块9包邮’, 但沙特消费者更看重‘即时配送’,当地配送时效从3天缩短到6小时订单量就翻了3倍。”他说“这些需求差异,在国内投资人眼里可能觉得‘奇怪’,但在当地创业者眼里就是救命稻草。”
从0到10亿:WOOK如何用“小米模式”征服印尼
2018年, 旦恩资本投了家叫WOOK的印尼电商平台,当时公司只有十几个人,销售额还是0。三年后WOO员工超过400人,年销售额突破10亿,从印尼 到越南,下一步就是菲律宾。“我们投的时候, 创始人许龙华带着团队在雅加达租了个小仓库,每天自己去市场收货,现在他们在印尼开了20多家线下体验店,复制小米之家的模式。”新纪夫说“最关键的是三年过去了印尼本土还没跑出第二个能跟WOOK竞争的平台。”
WOOK的打法很“土”却有效:在国内选品时 专门找那些在东南亚有需求但产能过剩的产品——比如小家电、家居用品,然后通过S2B2C模式,让印尼本地的小商家入驻平台,由WOOK统一供货和物流。“国内的小米之家靠的是‘高性价比+体验店’, WOOK把这套逻辑搬到了印尼,只是把‘性价比’换成了‘刚需’——当地消费者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不是花里胡哨的智能设备。”新纪夫解释。
WOOK的成功不是个例。旦恩资本投的另一家诚壹科技,做3C数码,主攻非洲和印度市场,今年第二年,规模已经做到5亿。“国内手机市场饱和了 但非洲肯尼亚还有很多人在用功能机,我们的智能机价格只有国内一半,还提供‘以旧换新’服务,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新纪夫说“而且非洲的电商渗透率才5%,相当于中国2008年的水平,增长空间太大了。”
本土化不是“翻译官网”,是把自己变成“当地人”
但出海不是简单地把国内模式复制过去。新纪夫强调,WOOK能成,关键在于“深度本土化”。“创始人许龙华在印尼待了两年, 学会了当地语言,甚至知道哪个区域的消费者喜欢什么颜色——比如爪哇岛的人喜欢蓝色,苏门答腊岛的人喜欢红色,这些细节在国内根本没人关心。”
诚壹科技的团队更狠, 为了打通肯尼亚的物流,创始人亲自跟当地摩托车司机合作,组建了“再说说一公里配送队”。“国内习惯用顺丰、京东,但非洲很多地方连马路都没有,摩托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他们用摩托车送快递,时效比当地快递快3倍,客户满意度直接拉满。”新纪夫说 “这就是‘本土化’——不是把官网翻译成印尼语、斯瓦希里语,而是用当地的方式解决当地的问题。”
出海不是“避风港”, 是更残酷的“新战场”
尽管新兴市场机会多,但新纪夫提醒创业者:“别把出海当成‘避风港’,这里的挑战可能比国内更残酷。”他提到, 旦恩资本在调研东南亚市场时遇到过不少“坑”——比如印尼的电商法要求外资持股不能超过49%,很多中国创业者在没搞清楚政策的情况下就盲目投入,再说说只能被迫让出控制权。
文化差异也是大问题。新纪夫说 中东消费者对“颜色”特别敏感,白色代表纯洁,黑色代表 mourning,如果产品设计用了黑色,根本卖不出去。“还有宗教习俗,斋月期间,白天不能吃东西,很多商家还在照常开店,后来啊客户一个都没有。”
更麻烦的是供应链。国内习惯了“次日达”,但在非洲,从中国到肯尼亚的海运要45天空运费用是3倍。“很多创业者直接从国内发货, 后来啊等货到的时候,市场需求已经变了——你卖的是夏季服装,到当地已经是雨季了。”新纪夫说“所以我们在投项目时会要求他们在当地建仓,哪怕是租个小仓库,也比从国内直发强。”
给出海创业者的3条“反常识”建议
基于这些经验, 新纪夫给想出海的创业者提了三条建议,听起来可能有点“反常识”:
第一,别碰“高大上”的智能硬件,先做“刚需低毛利”的产品。“国内投资人喜欢听‘AI算法’‘区块链’,但在东南亚,一个能修电水管的工具都比智能音箱好卖。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谈‘好不好’。”
第二,别找“大平台”合作,先搞定“小节点”。“很多创业者想直接跟Lazada、Shopee合作,但这些平台抽成高、规则严。不如先跟当地的小商户、 社区KOL合作,比如在雅加达找几个有影响力的摊主,让他们帮你卖货,口碑比平台流量更管用。”
第三,别用“国内团队”管理,一定要招“本地人”。“WOOK的印尼籍员工占比60%,从客服到市场推广都是本地人。他们知道怎么跟消费者沟通,知道什么时候该促销,这些是国内的‘海归’学不来的。”
资本的“冒险精神”:在新兴市场种树, 而不是摘果
作为投资人,新纪夫坦言,投新兴市场是“冒险”的。“我们投WOOK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说‘印尼那么乱,电商能成?’但我们的逻辑很简单:国内的电商模式已经验证过了只需要把‘效率’和‘本土化’做好,就能复制。”他说 “资本不能只盯着‘摘果’,更要学会‘种树’——现在的新兴市场,就是20年前的中国,早进去的人才能吃到红利。”
旦恩资本目前在新兴市场投的项目只有两家,WOOK和诚壹科技。“我们步子迈得慢,主要原因是要‘稳’。”新纪夫说“每个国家的政策、文化、消费习惯都不一样,不能‘一刀切’。先在一个国家跑通模式,再复制到周边,这样风险最小。”
他最近在研究沙特市场。“沙特女性开车禁令才解除两年,女性消费需求突然爆发,美妆、女装、母婴产品的增速是全球平均的5倍。”新纪夫眼睛发亮,“而且沙特政府大力推动‘本土化’,给外资企业很多税收优惠,现在进去正是时候。”
对于民营资本新纪夫觉得,出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国内的钱越来越难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走出去,就只能等被淘汰。”他说“但出海也不是‘盲目扩张’,要像谈恋爱一样,先了解对方,再决定要不要在一起。我们旦恩资本的目标是 在新兴市场种下10棵‘大树’,让它们长成当地的‘参天大树’,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小草’。”
商机藏在“常识”的反面
回到那张印尼芭菲亚的照片。新纪夫说:“很多人看到的是‘落后’, 我看到的是‘机会’——落后意味着有增量,意味着有空白,意味着有我们擅长的‘效率’。”他顿了顿,补充道:“别再用过去的经验判断未来世界早就变了。那些被你忽略的‘新兴市场’,可能藏着下一个‘十年十倍’的商机。”
对于创业者真正的冒险不是“走出去”,而是“停留在原地”。就像WOOK的创始人许龙华说的:“在国内,我们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在印尼,我们可能是唯一的一滴水。”这或许就是“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最诱人的地方——在这里 每个勇敢的“冒险者”,都有机会成为“破局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