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度电商促销和折扣,是激发用户购买热情的最有效手段吗

折扣狂欢下的隐忧:印度电商的“价格依赖症”

打开印度电商应用,满屏的“最低价”“限时抢”“5折起”是不是让你眼花缭乱?Flipkart的Big Billion Days、 亚马逊的Great Indian Festival,这些名字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的促销节点,似乎成了印度电商的“救命稻草”。但问题来了这些打折促销真的能持续点燃用户的购买热情吗?还是说这只是一场用短期利润换流量的“数字烟花”?

折扣数据背后的真相:短期刺激与长期陷阱

SAP在2019年做过一项调查, 后来啊挺有意思:54%的印度消费者承认,促销活动会让他们忍不住下单;44%的人觉得折扣是“硬道理”,便宜不占白不占。乍一看,折扣简直是电商的万能钥匙。但再往深挖,问题就来了——这些被折扣吸引来的用户,真的对品牌有忠诚度吗?

印度电商:促销和折扣是激励用户购买的最有效工具
印度电商:促销和折扣是激励用户购买的最有效工具

Redseer的报告显示, 2019年印度节日销售季里亚马逊和Flipkart两家就砸了5401万美元在促销上,总销售额确实冲到了23亿美元。算下来每赚1块钱就要花2分3做折扣,这生意做的,利润薄得跟纸似的。更关键的是 节日一过销量断崖式下跌,用户该卸载APP还是卸载APP,该逛线下还是逛线下折扣带来的热度散得比奶茶还快。

还有个扎心的数据:SAP发现, 56%的印度消费者会时不时清空购物车,比亚太地区平均水平高出整整一倍。这说明啥?很多人把购物车当“收藏夹”,看到折扣就加进去,冷静下来就删掉。折扣就像一阵风,吹过时热闹,风停了该干嘛干嘛。

被忽略的“购物车幽灵”:印度消费者的遗忘与等待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在电商平台加了东西进购物车,转头就忘了?印度消费者特别擅长这个——SAP的调查里32%的人会把购物车里的商品放一周以上,再说说直接“失忆”。比一比的话,亚太其他地区只有21%的人会这样。为啥印度人这么“健忘”?可能不是记性差,而是他们在“等更好的价格”。

更麻烦的是放弃购物车的理由五花八门。SAP的研究提到,54%的人主要原因是“运费比预期高”直接放弃,42%的人是主要原因是“缺货”。你想想, 用户辛辛苦苦比价、加购,后来啊一看运费比商品还贵,或者点进去显示“暂时缺货”,这火气“噌”就上来了哪还有心情等下次促销?这时候就算再给个10%折扣,可能都拉不回他们。

还有个细节值得玩味:45%的印度消费者用购物车是为了“比价”——把同类商品加进去, 挨个看价格,再说说可能去别家买了。这说明什么?折扣反而培养了用户的“比价习惯”,让他们在各个平台之间跳来跳去,忠诚度?不存在的。

超越价格战:供应链与体验才是印度电商的破局点

如果说折扣是“治标不治本”的退烧药,那啥才是“治本”的良方?印度SAP客户总监Krishnan Chatterjee的话挺有道理:“在线购买不是一条直线,中间有很多坑。”这些坑里最深的两个就是供应链和物流,还有被很多人忽略的“个性化体验”。

物流硬伤:54%消费者因运费放弃购物, 库存成隐形杀手

印度电商最头疼的,恐怕就是物流了。用户从加购到付款,中间隔着物流这道坎。SAP的数据显示,54%的印度消费者会主要原因是“运费高于预期”放弃购买。这背后是啥?是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很多地方连快递车都开不进去,再说说一公里得靠摩托车甚至三轮车,成本自然高。电商平台为了冲量,搞“满额包邮”,但门槛定得太高,用户买瓶洗发水就想凑单,凑不到?算了不买了。

库存问题更隐蔽。42%的消费者主要原因是“缺货”放弃购物,这背后是供应链的“神经末梢”没连上。2018年亚马逊印度站Great Indian Festival期间, 有款热门耳机标着“60%折扣”,后来啊点进去全是“预售,15天发货”。用户等得了吗?印度消费者现在习惯了“即时满足”,等三天都嫌久,更别说半个月。那时候折扣再大,热情早就凉了。

Flipkart早期吃过这个亏。2016年他们搞“手机日促销”, 承诺“今日下单,次日达”,后来啊订单量暴增,仓库直接爆仓,物流瘫痪,大量用户投诉“货没到,钱不退”。后来Flipkart学乖了 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备货,还跟第三方物流公司签了“保底运力”协议,这才把问题缓解。这说明啥?光靠砸折扣拉流量,供应链跟不上,就是“请客没饭吃”,用户骂着就走了。

个性化缺失:当“千人千面”遭遇“一刀切”折扣

印度消费者现在要的, 早就不是“便宜”,而是“懂我”。SAP的调查里41%的消费者希望品牌“了解我的购买记录”,31%的人希望“提醒我购物车里的东西”。这说明什么?他们想要的是“被重视”,而不是“被薅羊毛”。

举个例子:印度69%的消费者在网上买生活必需品, 这些商品的需求很稳定——每月固定买一次不需要太多折扣,需要的是“准时送到”“价格透明”。但很多电商平台不管三七二十一,给这些必需品也搞“限时秒杀”,后来啊呢?用户要么抢不到,要么抢到一堆用不完的,体验反而差。

反观一些本土品牌, 比如家居品牌Urban Ladder,他们不搞大折扣,而是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和购买偏好,推送“你可能需要的沙发套”“和你家风格匹配的灯具”。用户一看:“哎,这东西我正好需要!”转化率比单纯打折高30%以上。这才是聪明的做法——用个性化代替“一刀切”的折扣,让用户觉得“这个平台懂我”。

全渠道布局:打通线上线下重构消费者路径

Chatterjee还提到一个关键点:“全渠道”。印度电商不能只盯着手机屏幕,得把线上和线下连起来让消费者从“看到”到“买到”的路径更短、更顺。

线下体验店:让折扣“看得见摸得着”

印度消费者有个特点:喜欢“先体验,再购买”。特别是电子产品,比如耳机、手机,他们得摸摸手感、试试音质,才会放心下单。亚马逊印度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 他们在班加罗尔、孟买这些大城市开了几十家“Amazon Experience Store”,店里摆着所有在售商品,价格跟线上一样,还能体验Prime会员的快速配送服务。

有个案例挺典型:2019年亚马逊在德里开了一家快闪店,主打“折扣+体验”。用户在线下看到喜欢的手机,可以直接扫码下单,享受线上折扣,还能当场拿到赠品。后来啊那家店开业一周,带动周边3公里内的线上销量提升了25%。这说明什么?线下不是线上敌人,而是“帮手”——用体验打消顾虑,用折扣促成转化,线上线下互相带节奏。

数据驱动:用“购物车分析”代替“盲目跟风”

印度电商现在有个通病:看到别人搞“满减”, 自己就跟风搞;看到别人推“闪购”,自己就上。后来啊呢?用户审美疲劳,平台利润暴跌。其实真正该做的是分析用户行为——特别是“放弃购物车”的数据。

SAP的研究提到, 消费者放弃购物车的环节里“导航复杂”占了18%,“支付步骤多”占了15%。这说明啥?不是价格不够低,而是“买得太麻烦”。比如有个电商平台发现, 用户在“选择颜色”这一步放弃率特别高,后来才明白——他们的颜色展示用的是英文,很多印度小城市用户看不懂,直接关了页面。后来改成本地语言加色块,放弃率直接降了12%。

还有个例子:Flipkart通过分析发现, 用户在“加购耳机”后会频繁查看“配送时间”。于是他们把“预计送达时间”提前到商品详情页,用红色字体标出来。后来啊这个改动让耳机类的转化率提升了18%。比啥都强,就改了个位置,加了个提示。这说明啥?与其砸钱搞折扣,不如花心思研究用户“卡在哪了”,对症下药。

未来战场:从“价格敏感”到“价值共鸣”的消费者心智争夺

印度电商的竞争,早就不是“谁折扣大谁赢”的游戏了。Regalix的调查显示, 83%的印度消费者用智能手机购物,25-34岁的人群里这个比例高达90%。这些年轻用户可不是“只图便宜的主”,他们要的是“值”——价格是一方面体验、信任、品牌认同感更重要。

举个例子:印度本土美妆品牌Nykaa就不搞大折扣,他们靠的是“内容种草”+“会员体系”。在Instagram上找本地美妆博主做测评, 教用户怎么化妆;会员体系里除了折扣,还有“免费化妆课”“专属客服”。后来啊用户粘性特别高,复购率比靠纯打折的平台高出40%。

再比如 Flipkart在2020年推了个“Flipkart Farm”计划,直接对接农民,卖新鲜水果蔬菜。不搞“5折”,而是强调“从田间到餐桌24小时内送达”,价格比线下超市便宜10%-15%。后来啊这个品类上线半年,用户复购率达到了35%,远高于电商平台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什么?印度消费者开始为“便利”“新鲜”这些价值买单了而不只是“便宜”。

所以说促销和折扣在印度电商里有用,但绝对不是“最有效”的手段。真正的王牌, 是把供应链搞扎实让用户“买得快”;把体验做精细,让用户“买得爽”;把数据用明白,让用户“买得省心”。当其他平台还在比谁喊得响“最低价”时那些懂得“价值共鸣”的玩家,早就悄悄把用户的心智占住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