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推出印地语功能,印度4.81亿互联网用户中

印度互联网的语言革命:亚马逊的印地语豪赌

当亚马逊在印度站悄悄上线印地语界面时没人注意到这个动作背后藏着多大的野心。数据显示,印度4.81亿互联网用户里70%的人消费印地语内容,乡村地区这个数字更是冲到76%。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亚马逊终于想明白,那些被英语界面挡在门外的人,才是真正的金矿。

从英语独大到突围

早年间, 亚马逊和Flipkart像约好似的,把英语当成了电商界面的唯一语言。这种操作在大城市还行,毕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英语不差。但往二三线城市走,往乡村地区钻,问题就来了。一个只会说印地语的农民,对着全是英文的购物页面连“加入购物车”都点不明白,更别提比较商品参数了。

亚马逊推出印地语功能:印度4.81亿互联网用户70%使用印地语
亚马逊推出印地语功能:印度4.81亿互联网用户70%使用印地语

2017年, KPMG和谷歌的报告就戳破了真相:印度互联网用户里90%的新用户更习惯用当地语言上网。当时英语用户才1.99亿,印地语用户却已经逼近5亿。亚马逊印度主管Amit Agarwal那时候就放话,未来五年要拿下1亿电商用户。现在看来这目标不靠印地语,根本不可能实现。

4.81亿用户里的沉默大多数

IAMAI和KANTAR的最新报告把数据撕得更开:印度4.81亿互联网用户中, 乡村地区76%的人只看印地语内容,城市里也有66%。这说明什么?说明所谓的“互联网普及”,其实一直是个假象。那些被统计进“互联网用户”的人,可能只是会打开微信刷视频,连网购的门都没摸到过。

亚马逊这次赌的就是这批人。想想看, 一个住在北方邦的农村妇女,以前只能靠村里的代购买东西,现在打开手机APP全是印地语,商品图片下面标注着“免费送货”“货到付款”,她会不会突然觉得,原来网购这么简单?这种心理变化,才是亚马逊最想要的。

Flipkart的“慢半拍”与“快一步”

有意思的是亚马逊的对手Flipkart至今没推出印地语界面。但人家也没闲着,悄悄收购了Liv.ai,这家公司能把语音转成文字。Flipkart的发言人说得挺含糊:“我们站在客户立场上,不断探索需求。”说白了就是在等亚马逊先趟雷,等印地语市场被验证了再跟进也不迟。

不过Flipkart可能低估了亚马逊的决心。早在2015年,Snapdeal就在移动端试水页面后来啊反响平平。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普及,网络速度慢,用户对电商的认知也低。现在不一样了 Reliance Jio的4G网络把网费打下来了4.75亿智能手机用户里虽然乡村渗透率才40-45%,但足够支撑一个新市场的爆发。

语言只是第一步, UI革命才是关键

Stellaris Venture Partners的Rahul Chowdhri说得没错:“语言只是界面的一部分,整个UI都需要更新。”想想看,就算把所有按钮都翻译成印地语,如果购物流程还是英语那套,用户照样懵。比如“结账”按钮下面跟着一堆英文说明,或者支付页面要求填写英文地址,这种体验比纯英语界面还糟糕。

亚马逊在印度Prime Video上的尝试就聪明多了。负责人Vijay Subramaniam说:“印度是多元化国家,必须考虑文化差异。”他们不光加了印地语配音,还专门制作了符合印度审美的本地内容。这种“语言+内容”的组合拳,比单纯翻译界面有效得多。

语音购物的“再说说一公里”难题

亚马逊宣布要支持印地语语音购物, 这想法听着挺美,实际操作起来全是坑。比如同一个词, 北方和南方的发音差十万八千里同一个“手机”,德里人说“mobile”,孟买人可能说“phone”,系统怎么识别?再比如用户带着浓重口音说“我要买一双鞋”,系统识别成“我要买一双书”了谁负责这个损失?

Flipkart收购的Liv.ai就在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收集了各地的语音样本,正在训练能识别口音的算法。亚马逊如果真想在语音购物上领先, 恐怕得在技术上砸更多钱,毕竟语音识别这东西,光靠砸钱还不够,还得有足够多的数据喂养。

1亿用户的“信任门槛”怎么破

亚马逊的目标是1亿电商用户,但现在印度只有40%的互联网用户愿意在线购物。剩下的60%不是不想买,是不敢买。一个住在乡村的年轻人,可能连支付宝都没用过突然让他把银行卡绑定到亚马逊,他肯定担心钱被骗。语言只是第一道门槛,信任才是真正的拦路虎。

亚马逊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先在印地语用户最多的北方邦、比哈尔邦推低价商品,配合货到付款,让用户觉得“买错了也没关系”。等他们习惯了再推高客单价商品。这种策略见效慢,但胜在扎实。不过竞争对手Flipkart有沃尔玛撑腰,资金实力更强,完全可能用价格战抢用户。

本地化内容的“双刃剑”效应

亚马逊推印地语界面时肯定没少考虑Prime Video的本地化内容。但内容这东西,搞好了是加分项,搞不好就是坑。比如他们拍了一部印地语家庭剧, 后来啊南方观众觉得“怎么全是北方人的生活”,北方观众又觉得“剧情太老套”。这种文化隔阂,比语言障碍还难解决。

Netflix在印度就栽过跟头, 他们以为把好莱坞电影配上印地语字幕就行,后来啊本地用户根本不买账。后来学乖了开始拍《神圣游戏》这样的本土剧,才慢慢打开局面。亚马逊如果想靠内容突围,恐怕得在“懂印度”上下更多功夫,不能只是简单翻译。

下沉市场的“价格敏感症”怎么治

印度乡村用户对价格有多敏感?举个例子,一个卖洗衣粉的商家,把价格从100卢比降到95卢比,销量可能直接翻倍。亚马逊在推印地语界面时肯定得考虑怎么平衡低价和利润。他们之前搞的“Prime会员”在城里很火, 但在乡村,一年499卢比的会员费,可能够一家人买一个月的米了。

Flipkart的策略更简单:直接和运营商合作,把话费和购物绑在一起。用户充500卢比话费,送100卢比购物券,这种玩法在乡村特别受欢迎。亚马逊如果想跟进,恐怕得找到更接地气的合作模式,毕竟单纯靠价格战,再说说可能谁都赚不到钱。

未来三年:谁能笑到再说说?

亚马逊和Flipkart在印地语市场的争夺,才刚刚开始。亚马逊有先发优势,技术积累也更深厚;Flipkart有本土经验,资金支持也更充足。但真正决定胜负的,可能是谁更懂那些“沉默的大多数”。

想想看, 一个住在偏远村庄的老太太,她需要的不是什么高级算法,而是能看懂界面、能放心付款、能收到货的简单体验。谁能把这点做到极致,谁就能在印度电商市场站稳脚跟。这场印地语豪赌,赌的从来不是语言,而是对用户的理解深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