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社交电商异军突起,难道不会颠覆传统电商卖家的经营模式吗

从Instagram独立APP看社交电商的野心

社交电商这波操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Instagram被曝要搞独立购物APP的时候,传统电商的卖家们可能心里咯噔一下——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Facebook手里的社交平台太多了 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每个都是流量巨无霸。现在要把这些流量直接转化成订单,这步棋走得够狠。2500万个企业品牌账号在Instagram上扎根, 200万家广告主在上面砸钱,更关键的是80%的用户关注了至少一个企业品牌账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户打开APP的瞬间,就能看到品牌动态,随手点一下就能下单,连跳转到第三方平台的步骤都省了。

48%的线上销售者早就嗅到了这股味儿。Magisto2018年5月做过一个调查, 750名线上销售者里将近一半的人表示,如果社交平台能直接卖货,他们愿意把所有业务都搬过去。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试探,是实实在在的“战略转移”。传统电商平台上的卖家现在面临的局面有点尴尬——平台规则越来越严,佣金越收越高,客户却越来越难留住。用户在平台上买了东西, 转头就关注了品牌社媒账号,下次直接通过社媒下单,平台成了“过路财神”,这账怎么算?

社交电商异军突出,或颠覆传统电商卖家的经营模式
社交电商异军突出,或颠覆传统电商卖家的经营模式

2500万企业账号背后的流量密码

Instagram上的企业账号现在活得挺滋润。一个做手工首饰的卖家告诉我, 她在Instagram上发一条制作视频,点赞量破万是常事,评论区总能涌进来几十个咨询订单的。这种“内容即广告,广告即销售”的模式,传统电商平台很难复制。传统电商的卖家得先花时间做主图、 详情页,再投直通车钻展,用户点击进来还得比价格、看评价,转化路径太长。社交电商呢?用户刷到一条喜欢的视频,点开商品链接,三步就能完成支付,这效率,传统电商卖家看了能不眼红?

更要命的是社交平台正在把“评价功能”给抢了。传统电商依赖平台评价,用户买东西前先看评论区,差评多了直接劝退。但社交平台上, 用户之间的互动更真实——朋友推荐的产品,评论区里的讨论,甚至博主和粉丝的互动,这些都成了“隐性评价”。一个美妆博主在Instagram上推荐口红, 下面几百条粉丝反馈“上嘴显白”“持久不脱色”,这种信任度,比平台上的图文评价强太多了。

48%卖家集体“倒戈”的信号

48%这个数字背后是传统电商卖家对社交电商的“真香”现场。有个做家居用品的老板跟我说 他去年试水Instagram卖货,第一个月订单量就比在亚马逊上多了30%。关键是他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就靠每天发几条产品使用视频,粉丝自然涨,订单跟着来。这种“低成本高转化”的诱惑,谁能扛得住?传统电商卖家现在面临的选择题很现实:要么继续在平台里内卷, 卷价格、卷佣金、卷规则;要么转头扎进社交平台,用内容留住用户,用信任撬动销量。

当然不是所有卖家都能顺利“倒戈”。那些依赖平台流量、供应链能力弱的卖家,转型社交电商可能会水土不服。社交电商拼的不是供应链价格,是内容创作能力和用户运营功底。一个做3C产品的卖家告诉我, 他想在Instagram上推广手机壳,后来啊拍的视频没人看,粉丝增长慢得像蜗牛。问题出在哪?他拍的产品展示视频太生硬, 像传统电商的主图,没有Instagram用户喜欢的那种“生活感”和“故事性”。社交电商的内容得“软”,得让用户觉得“这东西我买了能提升生活品质”,而不是“这东西便宜快买”。

传统电商卖家的“焦虑”与“反击”

传统电商的卖家们现在可能有点坐不住了。社交电商的崛起,让他们手里的“平台优势”正在被稀释。传统电商平台的核心价值是“流量分发”,卖家只要把产品做好,平台自然会给你曝光。但现在社交平台把流量握在自己手里 还搞起了“闭环交易”——用户从看到商品到完成购买,全程在社交平台内搞定。这对传统电商平台简直是釜底抽薪。亚马逊、 eBay这些老牌平台肯定不会坐以待毙,它们也在想办法反击,比如推出“社交化”功能,鼓励卖家发短视频、做直播,但用户已经习惯了在Instagram、TikTok上刷内容,谁还愿意专门打开电商平台看直播?

被平台分走的客户关系, 还能抢回来吗

传统电商卖家最头疼的,是“客户关系”的流失。用户在平台买了东西,平台掌握了用户数据,卖家只能看着干着急。用户下次想买同类产品,可能直接搜品牌名,但更多时候是直接在社交平台上关注品牌账号,通过社媒链接下单。这就导致卖家和用户之间隔了一层“平台玻璃”,永远建立不了深度连接。有个服装卖家跟我说 她在天猫上有10万粉丝,但真正加她微信私域流量的不到5%,大部分用户买了衣服就走了复购全靠平台推送。这种“一次性交易”模式,让卖家的用户运营成本高得吓人。

社交电商不一样,它把“客户关系”还给了卖家。用户关注了品牌社媒账号, 就等于成了品牌的“私域流量”,卖家可以通过社群、私信、直播等方式反复触达用户。一个做母婴产品的卖家在Instagram上建了个粉丝群, 每天分享育儿知识,顺便推荐产品,群里的复购率比平台订单高出了40%。这种“信任经济”的威力,传统电商平台短期内很难复制。毕竟用户在平台上买东西,是“信任平台”;在社交平台上买品牌的东西,是“信任朋友”。

AnkerDirect的社媒“逆袭”样本

说到传统电商卖家的反击,AnkerDirect是个绕不开的例子。这个安克创新旗下的品牌,2020年在亚马逊卖家排名里冲到了Top 2,硬是把传统电商玩出了新高度。但AnkerDirect的成功,不只靠平台运营,更靠社媒的“助攻”。他们在Instagram、 YouTube上铺开了内容矩阵,教用户怎么充电、怎么选配件,硬生生把自己做成了“3C配件领域的KOL”。用户不是冲着亚马逊平台去的,是冲着Anker的专业度去的。这种“品牌即内容,内容即流量”的模式,让Anker在传统电商和社交电商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AnkerDirect的案例说明, 传统电商卖家要想不被社交电商颠覆,得先把自己变成“内容创作者”。单纯靠平台卖货,迟早会被规则和流量成本压垮。但如果你能在社交平台上做出影响力,用户自然会跟着你走。Anker的社媒团队有20多人, 专门负责拍视频、做直播、回复粉丝评论,这种投入不是每个卖家都能承受,但方向是对的——把“卖货思维”变成“用户思维”,先做朋友,再做生意。

社交电商不是万能药, 这些坑得避开

社交电商虽然看起来很美,但也不是所有卖家都能趟过这条河。71%的受访者表示正在使用社交媒体销售,但真正赚钱的,可能连三成都不到。社交电商的坑,比传统电商更多。先说说是“内容创作焦虑”,不是每个人都会拍视频、写文案,很多卖家尝试了几次就放弃了。接下来是“流量依赖症”,粉丝量上去了但转化率上不去,等于白干。最致命的是“信任危机”,社交平台上假货、夸大宣传的太多了用户越来越谨慎,稍有不慎就可能“翻车”。

“种草”太猛, “拔草”太难的转化困局

社交电商的“种草”能力确实强,但“拔草”环节往往出问题。很多卖家在Instagram上发的内容太“用力”, 恨不得把所有卖点都塞进15秒视频里后来啊用户看是看嗨了转头就去比价格了。一个做护肤品的卖家告诉我, 她之前拍的产品视频里成分、功效、优惠信息全有,后来啊评论区全是“多少钱”“官网有吗”,真正下单的没几个。后来她换了策略,只拍“用户使用前后对比”,不提价格,不推优惠,反而订单量多了20%。这说明,社交电商的内容得分寸感,太“广告”了用户反感,太“软”了又没转化,这个度很难把握。

还有个问题是“社交电商的流量天花板”。Instagram、 TikTok这些平台的用户增长已经放缓,新流量越来越少,老用户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一个做时尚配饰的卖家说 她去年在Instagram上发一条视频能带来500个订单,今年同样的视频只能带来200个,粉丝没少,但互动和转化都降了。这说明社交电商的流量红利正在消退, 卖家不能只靠“发视频涨粉”的老套路,得想办法提高用户粘性,比如做社群运营、搞线下活动,把“泛流量”变成“精准用户”。

71%卖家入局, 但盈利的只有少数

71%的卖家涌入社交电商,但真正盈利的没几个。Magisto的调查里 75%的受访者至少有一个电商账号,但他们大多是“被动使用”——用户来了就卖,用户不来就干,根本没做系统性的用户运营。这种“佛系”打法,在社交电商里根本行不通。社交电商拼的是“持续输出”和“用户互动”,今天发视频涨粉,明天不发了粉丝很快就会取关。一个做家居装饰的卖家在Instagram上坚持每天发一条“家居搭配技巧”, 粉丝从1万涨到10万,订单量翻了5倍。这说明,社交电商没有捷径,得像养孩子一样慢慢“养”,急不来。

还有个“隐性成本”容易被忽略——社交电商的时间成本。传统电商卖家的日常工作是上架产品、优化Listing、处理订单,流程固定。但社交电商卖家得花大量时间拍视频、剪片子、回评论、搞直播,这些事看起来“不花钱”,但时间就是金钱。一个做手工皂的卖家算了笔账,她每天花3小时做社媒内容,相当于少接了5个订单的工时。如果社媒带来的订单量不够覆盖这些时间成本,那这笔买卖就不划算。很多卖家只看到“社媒订单多”,没算“时间投入账”,再说说亏得一塌糊涂。

未来不是颠覆, 是“共生”

说到底,社交电商和传统电商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互相成就”。传统电商平台有成熟的供应链、支付体系和物流网络,社交电商有强大的内容创作能力和用户连接能力。两者结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欢聚APP的崛起就是个好例子, 这个2021年成立的新平台,主打“社交+电商”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关系推荐商品,平台负责供应链和售后短短一个月注册会员就达到数万,现在已经成为行业里的“风向标”。欢聚的成功说明,未来的电商不是“谁颠覆谁”,而是“谁能把社交和平台的优势捏合得更紧”。

小林的双轨运营:社域引流, 平台转化

小林是个做户外装备的卖家,他在亚马逊上开了店,也在Instagram上做了账号。他的打法很“聪明”:社媒负责“种草”,平台负责“拔草”。他在Instagram上发露营视频, 展示装备的使用场景,粉丝看到视频觉得“这东西我需要”,就点链接跳转到亚马逊下单。这样既利用了社媒的内容流量,又借助了平台的转化效率,订单量比单一平台运营时多了60%。小林说他现在70%的订单来自社媒引流,但平台的供应链和售后还是少不了两者缺一不可。

小林的案例很有代表性,传统电商卖家要想不被社交电商淘汰,得学会“双轨运营”。社媒账号不是“销售渠道”, 而是“流量入口”,核心是吸引用户、建立信任;电商平台才是“交易履约”的地方,负责提供稳定的商品和服务。把社媒和平台的分工搞清楚,才能避免“两头顾两头空”。很多卖家犯的错误, 是把社媒当成第二个亚马逊,拼命发广告、推链接,后来啊被用户拉黑,还被平台限流,得不偿失。

欢聚的启示:私域流量的终极形态

欢聚APP的“社交裂变”模式值得研究。用户在平台上买东西, 分享给朋友能拿佣金,朋友买了再推荐还能继续拿,这种“裂变增长”让用户自发成为推广者。欢聚的官方数据显示, 他们的用户复购率比传统电商平台高出35%,主要原因是用户通过朋友推荐来的,信任度更高,忠诚度也更强。这说明, 社交电商的终极形态不是“卖货”,而是“建圈子”,把用户变成品牌的“传播节点”,让流量自己增长。

但欢聚的模式也有局限性, 它更适合“高复购、低决策成本”的商品,比如日用品、零食、小饰品。对于3C产品、家电这类高价商品,用户还是更愿意在传统电商平台买,毕竟有完善的售后保障。所以社交电商和传统电商的“共生”,得看品类适配度。不是所有商品都适合社交电商,也不是所有卖家都能玩转社交裂变,得结合自身产品特点来选择赛道。

写给传统卖家的三个“破局”动作

传统电商卖家现在面临的局面 有点像“狼来了”,但还没到“末日”。与其焦虑社交电商的冲击,不如想想怎么借力。与其被动等待被颠覆,不如主动拥抱变化。三个“破局”动作,或许能帮你找到出路。

从“流量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身

传统电商卖家最需要转变的,是“流量思维”。过去总觉得“有流量就有订单”,拼命买流量、抢排名,后来啊流量越来越贵,转化越来越低。社交电商时代,得换成“用户思维”——用户不是“流量”,是“朋友”。你得了解用户喜欢什么、关心什么用内容和他们建立情感连接。一个做宠物用品的卖家在Instagram上发“宠物搞笑日常”, 粉丝涨得飞快,主要原因是用户觉得“这个博主懂我的猫”。当你把用户当朋友,用户才会把你当“首选卖家”。

具体怎么做?可以从“内容垂直化”开始。不要什么产品都发,聚焦一个细分领域,比如“新手养猫指南”“宠物用品测评”,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用户关注你不是主要原因是你卖东西,而是主要原因是你“有用”。当你成了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卖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然 内容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得坚持,得投入,但回报也是长期的——用户信任一旦建立,复购和推荐就是自然的事。

供应链和内容, 哪个才是护城河

很多卖家纠结“该把钱花在供应链上,还是内容上”。其实供应链和内容不是对立的,是“左右手”。没有好的供应链, 内容做得再好,用户买了差评也会把你的口碑砸了;没有好的内容,供应链再强,用户也找不到你。但两者相比,内容可能是更“轻”的护城河。供应链需要资金、资源、时间,不是小卖家能随便玩的;内容只需要创意和坚持,小卖家也能做出彩。

举个例子, 一个做小众香水的卖家,供应链比不过大品牌,但她在Instagram上拍“香水搭配场景”,比如“雨天适合的木质调香水”“面试用的柑橘调香水”,把产品用故事包装起来粉丝觉得“这香水有灵魂”,愿意买单。这说明,内容能让“普通产品”变成“有故事的产品”,溢价空间也更大。当然供应链也不能太差,至少得保证品质稳定、发货及时否则内容做得再好,也扛不住差评轰炸。理想的状态是“供应链打底,内容拔高”,两者结合,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