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规模破8.8万亿

8.8万亿背后的跨境电商:欧洲市场的真香与扎心

2018年那会儿, 跨境电商圈炸了个锅——交易规模直接干到8.8万亿,相当于整个广东省一年的GDP量级。这数字听着让人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想想,这8.8万亿到底是怎么来的?背后藏着多少企业踩过的坑,又有多少卖家在欧洲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今天咱们不聊虚的,扒开数据看看欧洲市场的真实“脾气”。

从“傻白甜”到“老司机”:传统企业的跨境觉醒

你可能以为做跨境电商的都是互联网新贵,其实不然。浙江湖州有个叫“布衣草人”的童装企业,老板马伟忠一开始连“跨境电商”四个字怎么写都费劲。2017年5月, 他们硬着头皮把童装挂上速卖通,没想到日均销售额干到1500美元,产品卖到欧洲十几个国家。马伟忠后来接受采访时说:“以前做外贸,中间商赚差价,客户砍价砍到心梗。现在直接卖给欧洲妈妈,利润翻一倍,还不用看中间商脸色。”

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规模将破8.8万亿,欧洲市场在风口起飞
2018年我国跨境电商规模将破8.8万亿,欧洲市场在风口起飞

这样的故事在2018年并不少见。小狗电器、蓝弦耳机这些传统品牌,靠着跨境电商把“中国制造”打成了“中国智造”。蓝弦的老板曾透露, 他们针对德国消费者爱极客风的特点,推出带RGB灯效的蓝牙耳机,在亚马逊德国站直接卖断货。但现实也很骨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这么顺利。深圳一家做小家电的企业, 主要原因是没研究法国消费者“买前必比价”的习惯,定价比当地超市高30%,后来啊库存积压到发霉。

欧洲消费者的“反套路”:你以为的刚需, 可能是他们的雷区

法国消费者每年网购28次总花费2000欧元,听着是不是觉得全是商机?错。80%的法国人在买非必需品前会刷遍比价网站,你的“爆款”在他们眼里可能只是“又一个智商税”。某服装卖家往法国发了一批印着中文slogan的T恤, 后来啊主要原因是翻译成“老子最帅”被当地消费者吐槽“文化挪用”,再说说只能打折清仓。

德国人更“龟毛”。60%的16-74岁人群网购,但他们对物流时效的容忍度低到可怕。4PX递四方的德国仓负责人说:“客户下单后48小时没收到货,直接投诉+差评,管你什么疫情暴雨。”反观英国, 81%的用户熟练网购,但偏爱“懒人购物”——亚马逊Prime会员能占到网购人群的45%,他们愿意为“次日达”多付10%的运费。

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脾气”也不一样。西班牙50%的消费者买过跨境商品, 但更爱低价小件;意大利25-55岁人群是网购主力,服装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35%,但他们对“中国制造”有偏见,必须贴上“意大利设计”标签才卖得动。有家深圳企业把连衣裙运到意大利,当地代理商硬是加价换上“米兰原创”吊牌,后来啊销量翻三倍。

物流:跨境电商的“生死线”, 也是“利润密码”

做欧洲跨境电商,物流绝对是绕不过的坎。2018年有个扎心数据:30%的跨境包裹主要原因是物流问题被退回,其中60%是主要原因是“时效慢”。某3C卖家往英国发了一批手机壳,海运走了45天等货到时新款手机都出了老款壳子只能当滞销品处理。

但聪明人总能找到出路。4PX递四方在2009年就布局了伦敦希斯罗FB4海外仓, 2018年又开了捷克仓、法兰克福仓,总面积近20万平米。他们的“欧洲三日达”服务让德国消费者第二天就能收到中国货,物流成本反而比直降15%。老板李鹏飞说:“海外仓不是烧钱,是省钱——客户愿意为‘快’多付钱,你就能把物流成本转嫁出去。”

京东的玩法更狠。2018年他们在雅达达开了无人超市,其实欧洲市场才是重点。京东物流的“包机+海外仓”模式,从杭州飞往法兰克福的货运包机每周三班,把电子产品从3周缩到5天。某家电品牌合作后德国站转化率提升了22%,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看到“京东自营”就敢下单。

政策红利还是“紧箍咒”?跨境电商的合规生死局

2018年跨境电商圈最火的话题莫过于“48税改”。政策明确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按个人自用进境物品监管, 增值税取消免税额度,看似是收紧,其实是把“灰色地带”拉进了阳光地带。但企业踩的坑也不少——某化妆品卖家主要原因是没及时注册欧罗巴联盟IOSS税号, 被法国海关扣了200万货款,滞纳金交到肉疼。

“一带一路”战略更像一把双刃剑。英国用250亿英镑支持基建, 中欧班列从2013年的80列飙到2018年的千列,把义乌小商品运到波兰仅需12天。但现实是很多企业只管“运过去”,不管“卖出去”。某义乌小商品商往波兰发了集装箱玩具, 后来啊当地消费者不买账,再说说只能低价卖给东欧的折扣店,利润薄得像纸。

合规成本高到让中小企业崩溃。德国要求电子商品必须下来要3万欧元;法国规定化妆品必须提供法语成分表,翻译费加公证费能占成本的10%。有家深圳企业主要原因是没及时更新欧罗巴联盟CE新规,40万部蓝牙耳机被德国海关全部扣留,直接倒闭。

欧洲市场的“下一站”:从“卖货”到“做品牌”的蜕变

2018年的跨境电商,已经过了“铺货就能赚”的时代。速卖通上卖9.9美元的手机壳,利润只有1美元,还要被平台抽成15%。但卖品牌就不一样——Anker靠着“德国工艺+中国性价比”, 在欧洲充电器市场占了35%份额,单价卖到29.9美元,利润是白牌的三倍。

本地化运营是破局关键。英国消费者爱看YouTube开箱测评, 某服装品牌找了1000个腰部博主,每单佣金20%,后来啊英国站月销从5万涨到50万。法国人迷信“专家推荐”, 有家美妆品牌找了法国皮肤科医生代言,虽然代言费花了50万,但客单价直接从30欧涨到80欧。

数据化运营决定生死。亚马逊欧洲站有个“隐藏功能”——通过用户搜索关键词预测趋势。某家居卖家发现“可折叠家具”在德国的搜索量月增200%, 立马调整供应链,后来啊赶上疫情爆发期,销量爆了10倍。但数据也会骗人——某卖家看到“极简风”在西班牙火了 备了1000套北欧风家具,后来啊当地消费者实际买的是“地中海风情”,再说说只能亏本清仓。

8.8万亿之后:跨境电商的“剩者为王”时代

2018年跨境电商规模破8.8万亿,但企业死亡率高达40%。很多卖家把欧洲当“提款机”, 后来啊被“打脸”——汇率波动、政策变化、消费者喜好转移,任何一环都能让你血本无归。但活下来的企业,都摸透了欧洲市场的“潜规则”:不贪快、不贪多、不贪便宜。

未来的跨境电商,拼的不是价格,是“信任”。德国消费者愿意为“环保认证”多付20%的钱,英国妈妈给婴儿买衣服必看“OEKO-TEX认证”。某童装品牌在产品吊牌上印上“”,虽然认证花了8万,但复购率提升了35%。

物流和品牌是两条腿,缺一不可。没有海外仓,再好的商品也送不到消费者手上;没有品牌,再低的价格也留不住客户。4PX递四方现在帮客户做“再说说一公里”配送,甚至提供“上门试衣”服务,物流成本反而赚回来了。某服装品牌和他们合作后德国退货率从15%降到5%,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能试穿满意再付款。

欧洲市场就像个傲娇的贵族, 你摸透他的脾气,他就给你金子;你把他当“傻大个”,就等着收教训。2018年的8.8万亿不是终点,是跨境电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分水岭。能活下来的企业,都懂得:做跨境,不是把中国货卖到国外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