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为何将腾讯视为盟友,赋予其Flipkart股份的优先购买权
160亿美元收购背后:沃尔玛给腾讯的“一票否决权”
2018年夏天 印度电商圈炸了锅——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宣布以160亿美元收购Flipkart 77%的股份,这笔交易创下印度电商史上最高收购纪录。但比收购金额更引人注目的, 是合同里一条不起眼的条款:除非腾讯至少提前5天接到书面通知,否则任何股东不得将股份转让给阿里巴巴,腾讯有权优先购买全部股份。这条“优先购买权”像给Flipkart上了一道“防阿锁”, 也让人好奇:沃尔玛为何要把腾讯拉进盟友圈,专门给这个“中国互联网巨头”开绿灯?
印度市场:沃尔玛的“跳板”与阿里的“心结”
印度这块蛋糕,沃尔玛盯了十年。2016年前后 印度电商市场增速超过4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亚马逊更是早在2013年就杀入印度,烧钱补贴、建仓布点,一度占据40%以上的市场份额。沃尔玛想硬刚亚马逊, 手里缺个“本地抓手”——自家电商业务Walmart.com在美国打得头破血流,在印度更是毫无存在感。这时候, Flipkart撞进了视线: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印度本土电商,2017年GMV达38亿美元,市场份额稳居第一,物流覆盖95%的邮政编码,还孵化出PhonePe和Myntra等子生态。对沃尔玛买下Flipkart等于直接拿到印度电商的“入场券”。

但阿里是沃尔玛的心结。2014年阿里就投资了印度电商Paytm, 2016年又砸10亿美元控股东南亚Lazada,后者与Flipkart在跨境物流、品类上直接竞争。如果阿里生态,一旦与Flipkart联动,沃尔玛在印度的布局可能功亏一篑。这时候, 腾讯成了“最优解”:它既有电商基因,又有社交支付护城河,更重要的是它和阿里在印度是“间接对手”。
Flipkart的“硬通货”价值:77%股份背后的野心
沃尔玛收购Flipkart的77%股份,可不是单纯买个市场份额。翻看Flipkart的财报会发现, 这家公司的“护城河”藏在细节里:它的“会员计划”Flipkart Plus,用户付费后可享免费配送、专属折扣,2018年会员数突破500万,复购率比非会员高28%;物流方面Flipkart自建的“物流链”覆盖2000多个城镇,配送时效比亚马逊快12-24小时;还有它的“供应链金融”,给平台上的中小卖家提供贷款,2017年放款额达2.3亿美元,带动卖家数量增长35%。这些能力, 正是沃尔玛最缺的——作为传统零售商,沃尔玛的供应链强在“大宗采购”,但在“碎片化电商履约”上,完全是新手。
更关键的是Flipkart的“用户粘性”。印度互联网用户中, 60%是25岁以下年轻人,Flipkart通过“手机节”“大闪促”等本土化活动,积累了1.2亿注册用户,月活超8000万。沃尔玛CEO董明伦在2018年财报会议上直言:“收购Flipkart不是为了短期盈利,是为了获取下一代消费者。”而腾讯, 恰好能帮Flipkart抓住“年轻用户”——它的社交平台QQ和微信在印度华人圈有影响力,若能把微信支付的“社交裂变”经验复制到Flipkart,用户增长可能再上一个台阶。
腾讯的“牌桌资格”:从京东到Flipkart的电商棋局
腾讯在电商圈的角色,早就不是“旁观者”。2014年它京东的战略投资, 持股比例一度达20%,了一次又一次:拼多多的“拼团”链接在微信病毒式传播,年活跃用户从0冲到6亿只用了3年;东南亚Sea Group接入Facebook后GMV两年增长10倍。腾讯看中的从来不是“自己做电商”,而是“用流量换股权”,用投资布局全球电商版图。
Flipkart对腾讯是“京东模式”的海外复刻。腾讯持有Flipkart约5%的股份,是仅次于软银的第二大外部股东。这5%股份看似不多, 但“优先购买权”让腾讯获得了“关键否决权”——万一阿里想通过二级市场扫货,腾讯可以随时接盘,避免阿里系控制Flipkart。更妙的是 腾讯和沃尔玛在京东早有“合作默契”:双方共同持有京东15%以上的股份,腾讯负责流量赋能,沃尔玛负责供应链协同。这种“铁三角”关系,让腾讯在Flipkart交易中成了沃尔玛“最信任的伙伴”。
优先购买权不是“免费午餐”:腾讯的“防阿”逻辑
Flipkart的股权收购协议里 腾讯的“优先购买权”写得明明白白:股东若想卖股份给阿里必须提前5天书面通知腾讯,腾讯有权全盘收购。这条款听着像“特权”,其实是腾讯的“防御性投资”。2018年印度电商市场正处在“烧钱大战”中, 亚马逊每年投入20亿美元补贴,Flipkart自身也亏损20亿美元,软银、老虎全球等投资方都有套现需求。如果阿里趁机低价收购这些股份, 哪怕只拿到10%的股权,都能在董事会上“搅局”——比如阻止沃尔玛追加30亿美元投资,或者要求Flipkart把支付业务交给阿里系的Paytm。
腾讯的“防阿”逻辑,在东南亚已经验证过。2018年阿里想收购Shopee的股权, 腾讯立刻启动“优先购买权”,硬生生把阿里的报价从80亿美元顶到了100亿,到头来保住了Shopea的控制权。Flipkart对腾讯的重要性不亚于Shopee——它是腾讯在南亚唯一的“电商支点”, 一旦失守,阿里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电商布局将连成一片,腾讯的“全球电商包围圈”就会出现缺口。
印度商贩的“静坐抗议”:垄断阴影下的股权游戏
沃尔玛的收购,在印度商贩眼里却是“灾难”。2018年9月,全印度贸易商联合会组织数百万小商贩走上街头,举着“抵制沃尔玛”的标语静坐抗议。他们担心, 沃尔玛+Flipkart的组合会垄断40%以上的电商市场,小商家会被平台压榨佣金,甚至被迫退出平台。CAIT还向印度国家公司法上告法庭提起诉讼,指控沃尔玛违反《竞争法》,要求重新审查收购案。
这场“反垄断风波”反而让腾讯的“优先购买权”更显微妙。作为外资, 腾讯在印度的存在感不如阿里但它的“优先购买权”被外界解读为“加剧垄断”——毕竟腾讯和沃尔玛联手,可能让Flipkart更强势,挤压中小商家生存空间。不过律法专家Anirudh Rastogi认为, 条款本身无可厚非:“腾讯作为少数股东,需要保护投资价值;沃尔玛作为大股东,有权设定交易条件。在多数股权收购中,这类‘优先权’很常见。”
员工期权池里的“算计”:8.11亿美元买忠诚
Flipkart的股权协议里 还有一笔“隐性投资”:沃尔玛以8.11亿美元收购了Flipkart 624万股员工期权,占期权池总量的52%。这笔钱不是“白给”, 而是为了绑定核心团队——联合创始人Banny Bansal虽然还持有4%股份,但协议规定,若他离职或股权降至2%以下将面临18个月竞业禁止,不能加入任何Flipkart竞争对手。沃尔玛还明确掌握CEO和CFO的任命权,彻底掌控公司人事。
腾讯的“优先购买权”和沃尔玛的“期权收购”,本质上都是“控制权游戏”。沃尔玛用期权稳住内部, 腾讯用优先权防住外部,两人一里一外把Flipkart的“股权结构”焊得死死的。有趣的是 Flipkart的早期投资者Accel Partners、Naspers等,在收购中套现离场,只有腾讯选择留下——它看中的不是短期回报,而是Flipkart未来可能的“生态协同”。
从云服务到支付生态:沃尔玛与腾讯的“隐性同盟”
很多人不知道,沃尔玛和腾讯的合作早不止Flipkart。2018年10月, 沃尔玛宣布与微软达成云服务合作,对抗亚马逊AWS——而腾讯云在亚太市场的份额仅次于AWS,和微软是“盟友关系”。同年11月, 沃尔玛在中国上线“小程序商城”,接入微信支付和社交分享,借鉴了京东“微信一级入口”的成功经验。这些合作背后是两家巨头共同的敌人:亚马逊。
在支付领域,腾讯的优势更是无可替代。Flipkart旗下的PhonePe, 2018年月活用户超1亿,但缺乏社交裂变能力;如果接入微信的“红包”“转账”功能,用户数可能翻倍。沃尔玛的线下超市也能受益——它在全球有2.2万家门店, 若整合腾讯的支付技术,可以对抗亚马逊的无人便利店Amazon Go。这种“线下零售+社交支付”的生态, 阿里系暂时难以复制,这也是沃尔玛愿意给腾讯“优先购买权”的深层原因:它要的不是“财务投资者”,而是“战略盟友”。
律法专家怎么说:“条款合理”背后的商业智慧
印度Ikigai Law律所创始人Anirudh Rastogi这种‘优先权’既能保护投资,又能避免政府反垄断审查。”事实也证明, 印度竞争委员会到头来批准了收购,理由是“Flipkart与亚马逊的竞争会持续,市场不会形成垄断”。
腾讯的“优先购买权”还藏着“时间差”的智慧。根据协议, 腾讯有5天时间决定是否收购,这5天足够它评估阿里出价的真实性——阿里是真想入股,还是想“搅局抬价”?2018年阿里收购饿了么时 就曾用“竞价策略”把价格从95亿顶到了95亿美元,腾讯在Flipkart交易中明摆着吸取了教训,用“优先权”把主动权握在手里。
未来五年:Flipkart会成为“印度版京东”吗?
沃尔玛给Flipkart定下的目标是:2023年实现盈利,市场份额提升至50%。要达成这个目标,离不开腾讯的“流量赋能”。参考京东与微信合作的案例:2018年京东通过微信小程序获得的月活用户超1.5亿,订单转化率比APP高20%。如果Flipkart能复制这个模式,结合印度12亿人口中5亿互联网用户的红利,用户增长潜力巨大。
但挑战也不小。亚马逊在印度推出了“Prime会员”免费配送服务, 会员数超1500万;本土电商Meesho用“社交分销”模式,让1000万女性兼职卖家入驻,GMV年增长300%。Flipkart需要腾讯的社交基因对抗亚马逊,也需要沃尔玛的供应链优势对抗Meesho。这时候, “优先购买权”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它确保了腾讯不会中途撤资,能长期陪Flipkart“熬过烧钱期”。
阿里会放弃吗?东南亚市场的“备胎计划”
阿里在印度不会轻易认输。2019年它向Paytm追加投资18亿美元, 把支付业务做到印度第一;2020年又投资印度电商Reliance Retail,对抗Flipkart。但阿里的“双线作战”也面临压力:东南亚市场Shopee和Lazada打得不可开交,国内电商增速放缓。比一比的话, 腾讯的“集中投资”更聚焦——Flipkart、京东、拼多多、Sea Group,每个市场都只选1-2个伙伴,全力赋能。
腾讯的“优先购买权”更像“保险”:它不指望Flipkart短期盈利,但需要阿里永远无法控制这家公司。就像2018年腾讯投资特斯拉时说的:“我们不造车,但谁也不能让对手垄断未来。”Flipkart对腾讯就是印度电商的“未来门票”。
资本棋局里的“优先权”:盟友与对手的边界
沃尔玛给腾讯的“优先购买权”,本质是资本博弈中的“防御性结盟”。在电商全球化的大潮下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沃尔玛需要腾讯对抗阿里腾讯需要Flipkart对抗阿里而阿里需要打破这个“铁三角”。Flipkart的股权协议就像一面镜子, 照出了全球巨头们的“焦虑”:谁都想控制关键赛道,谁都不敢把命运交给对手。
这场棋局还没结束。2023年Flipkart的估值已超350亿美元, 腾讯的5%股份价值17.5亿美元,回报率超过200%。但比收益更重要的是腾讯用“优先购买权”证明:永远不要高估对手的善意,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底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