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印度即将推出什么购物新功能,能直接跳转至商家页面
印度电商的“搅局者”:谷歌购物标签背后的野心与算盘
印度互联网用户的手机里 除了WhatsApp和YouTube,现在可能要给谷歌的“购物”标签腾个位置了。这家全球科技巨头最近的动作很明确:要在印度推出一个能直接跳转商家页面的购物功能。消息一出,行业里瞬间炸开了锅——这到底是想帮本地商家一把,还是另有所图?毕竟在印度这个电商战场,亚马逊和Flipkart的火药味早就浓得化不开了。
从搜索框到购物车:谷歌的“跳转游戏”怎么玩?
简单说谷歌这次要做的,就是在搜索后来啊里加个“购物”标签。用户搜手机、搜纱丽、搜香料,不用再在各个APP里来回翻,点一下标签就能直接跳到商家的购买页面。听起来是不是挺方便?但问题来了这“跳转”背后跳的是谁家的页面?根据《经济时报》的报道, 谷歌已经在和Flipkart、Paytm Mall这些大平台谈合作,但更让人在意的是他们明显没把目光局限在这些“头部玩家”身上。

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印度有超过6000万家中小企业,其中很多压根没进驻亚马逊或Flipkart。这些商家可能开个小店,用WhatsApp接单,或者有个简陋的官网,但在谷歌搜索里基本查无此人。谷歌现在想做的, 说不定就是把这些“散装”商家聚拢起来——让他们免费接入购物标签,用谷歌的流量换商家的数据。就像当年亚马逊先搞了个比价网站Junglee.com, 等摸清了印度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才大举杀入电商市场。历史总在惊人地相似,只是这次换成了谷歌。
数据争夺战:谷歌想要的远不止“跳转”
说实话, 谷歌这波操作,最让人在意的不是功能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数据逻辑。印度电商市场现在是什么情况?2023年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而且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狂奔。但这里面有个关键点:消费者到底搜什么、 买什么、什么时候买,这些数据现在基本掌握在亚马逊和Flipkart手里。谷歌作为搜索引擎,虽然能看到用户的搜索词,但不知道“买没买”“买得顺不顺利”。这就像站在超市门口数进店的人,却不知道他们买了什么货。
有了购物标签就不一样了。用户从谷歌跳转去商家页面 完成购买后哪怕谷歌不直接处理支付,也能通过追踪URL知道“这个搜索词带来了转化”“这个用户喜欢买低价商品”。这些数据对谷歌简直是无价之宝。他们可以优化广告投放,可以知道哪些品类值得深耕,甚至未来自己要是想做电商,也有了底气。有知情人士透露, 谷歌目前明确表示“不通过支付产品履行订单”,但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像亚马逊当年说“Junglee只是比价工具”时的调调?谁知道哪天突然就变卦了呢。
中小商家的“救命稻草”还是“数字陷阱”?
对印度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中小企业谷歌的购物标签听起来像天上掉馅饼。孟买卖手工地毯的Rahul Kumar就告诉媒体, 他的小店在Flipkart上的月均订单只有50单,成本却占销售额的20%。要是能免费接入谷歌的购物标签,“至少能让更多人看到我的东西”。毕竟印度有8亿互联网用户,其中5亿是谷歌搜索的常客,这流量谁看了不眼红?
但也有人泼冷水。德里大学电商研究教授Anjali Singh就警告说:“免费的午餐往往最贵。”谷歌现在说免费接入,等商家都依赖上了流量,会不会开始收广告费?到时候小商家想排在前面恐怕得竞价吧。2022年,谷歌在欧洲主要原因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罚43亿欧元,理由就是优先展示自家购物服务。印度市场监管机构会不会盯着这事儿不好说但商家的担忧不是没道理——用别人的流量,就得守别人的规矩。
更实际的问题是这些中小企业真的准备好了吗?新德里一家服装电商的运营总监Priya Patel说:“很多小商家连商品标题都不知道怎么优化,手机端页面加载慢得像蜗牛。谷歌的购物标签要求商家提供标准化商品信息,他们能跟上吗?”根据谷歌内部测试数据, 接入购物标签的商家中,只有30%能正确填写商品属性,导致搜索匹配率不足50%。这意味着,就算上了标签,也可能没人点进来。
亚马逊和Flipkart:压力山大还是稳如泰山?
谷歌杀入印度电商的消息,最先坐不住的肯定是亚马逊和Flipkart。这两家已经打了十几年仗, 好不容易把市场份额拼到Flipkart占35%、亚马逊20%,现在突然冒出个“搜索引擎爸爸”来抢流量,能不慌?要知道,印度消费者有60%的购物搜索是从谷歌开始的,亚马逊自己的流量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谷歌导流。现在谷歌要把这部分流量截留到自己的购物标签里亚马逊的“飞轮”可能转得没那么顺了。
但换个角度看,这两家也不是吃素的。亚马逊在印度有超过13万个卖家, Flipkart也有8万,他们早就建立了成熟的电商生态——从支付到物流,从售后到会员体系。谷歌现在只是做了个“跳转门”,用户跳过去之后体验好不好、买得方不方便,还得看平台自己的功夫。2023年黑五期间, Flipkart通过“限时闪购”把转化率做到了行业平均水平的1.8倍,这说明平台本身的运营能力才是关键。谷歌能带来流量,但留不留得住人,还得看平台自己。
有意思的是亚马逊和Flipkart对谷歌的态度也挺微妙。又不想和谷歌彻底撕破脸,毕竟谷歌还给他们导流呢。所以现在这两家嘴上说“欢迎竞争”, 暗地里估计已经在琢磨怎么应对了——说不定会加快和本地商家的合作,或者推出更给力的流量扶持政策,毕竟谷歌的购物标签年底才正式上线,现在调整还来得及。
用户体验:方便了谁,又可能“坑”了谁?
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谷歌的购物标签确实能省不少事。以前想买个手机, 得先搜型号,再点开不同电商平台比价格,现在点一下“购物”标签,所有价格、库存、优惠信息一目了然。新德里的大学生Neha Sharma就说:“我上周买耳机, 用谷歌购物标签对比了Flipkart和亚马逊的价格,再说说在Flipkart下单,便宜了500卢比。”这种“一站式比价”体验,对喜欢精打细算的印度年轻人吸引力不小。
但便利背后也有隐患。谷歌要一边对接这么多商家,商品质量、售后保障怎么保证?万一用户通过购物标签买了假货,找谁说理去?2023年印度消费投诉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电商相关的投诉中,有35%涉及“商品与描述不符”。谷歌现在说只负责跳转,不负责售后但用户会分不清“谷歌推荐”和“商家责任”吗?到时候谷歌的品牌形象会不会受影响?这些都是实际问题。
再说一个,手机端体验也得盯着。印度有70%的电商流量来自移动端, 但很多小商家的手机端页面做得一塌糊涂——按钮小、加载慢、支付流程复杂。谷歌的购物标签要是直接跳转到这种页面用户体验肯定差评如潮。2023年第二季度,印度电商平台的平均购物车放弃率高达68%,其中页面加载慢是主要原因之一。谷歌要想让购物标签真正火起来恐怕得先给商家“上课”,教他们怎么做移动端优化。
未来猜想:谷歌会复制“亚马逊模式”吗?
说来说去,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谷歌到底想不想自己做电商?从现在的动作看,他们确实在走亚马逊的老路——先摸底,再渗透,再说说可能自己下场。亚马逊当年用Junglee.com攒够了用户数据, 才在2013年正式进入印度市场,现在谷歌在2023年推出购物标签,时间点卡得还挺准。
但谷歌和亚马逊有个本质区别:亚马逊是“卖货的”,谷歌是“卖广告的”。谷歌的核心收入是广告,电商只是个流量入口。所以他们可能会一直保持“跳转门”的角色, 通过购物标签吸引更多广告主——商家想让自己的商品在购物标签里排前面就得投谷歌广告。这样一来谷歌既能赚广告费,又能掌握电商数据,还不用自己操心物流售后岂不是美滋滋?
不过印度市场的水比想象中深。这里有复杂的本地语言、碎片化的支付方式,还有各邦不同的税收政策。谷歌要想在这里复制“亚马逊模式”,还得过本地化这道坎。比如很多印度消费者更喜欢“货到付款”,谷歌的购物标签能不能支持这种支付方式?再比如小商家不会说英语,谷歌的商品信息录入系统能不能支持印地语、泰米尔语?这些细节决定了购物标签能不能真正落地。
给商家的建议:拥抱变化, 但别“上头”
不管谷歌的购物标签到头来会变成什么样,对印度商家这都是个不得不关注的机会。如果你是中小商家,现在该怎么做?先说说 赶紧检查一下自己的商品信息有没有标准化——名称、价格、库存、图片这些基础信息得准确完整,不然谷歌的算法根本抓不到你。接下来 优化移动端页面加载速度最好控制在3秒以内,按钮要大,支付流程要简单,不然用户跳过去就直接退出了。
如果你是已经在亚马逊或Flipkart上的卖家,也别光盯着自己的店铺。可以研究一下谷歌购物标签的规则, 看看哪些商品适合通过这个渠道推广——比如那些价格敏感、比频次高的品类,可能更适合在购物标签里展示。还有,多关注谷歌的本地商家服务,把店铺地址、营业时间、联系方式填清楚,说不定能蹭到附近的搜索流量。
但最重要的,还是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谷歌的购物标签现在还没正式上线,效果怎么样还两说。商家可以试试,但别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上面。毕竟流量这东西,今天在谷歌,明天可能就在别处了。只有把自家的用户运营好、产品打磨好,不管平台怎么变,都能站稳脚跟。
印度电商的故事,从来都不缺“新玩家”和“新花样”。谷歌的购物标签,究竟是给这个市场注入了新活力,还是又一场“巨头游戏”的开始?答案或许要到年底正式上线后才能揭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个1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改变整个行业的走向。商家们,准备好接招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