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Lazada创纪录了吗
双11的数字狂欢:Lazada的“纪录”背后藏着什么?
打开手机刷到Lazada双11“100秒1100万”的新闻时你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东南亚电商真猛”,还是“又一场营销数字游戏”?说实话, 当4000万用户、40万商家、3000笔/分钟的交易峰值这些数字砸过来时确实容易让人热血沸腾。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光鲜的“纪录”,真的等于Lazada在东南亚赢了这场仗吗?或者说这些数字背后有多少是真实的增长,又有多少是“看上去很美”的泡沫?
100秒1100万:这些数字真的能说明一切吗?
Lazada官方晒出的成绩单很亮眼:双11开场100秒, 销售额突破1100万美元;高峰期一分钟交易超3000笔;全天下来多个国家的数据刷新了历史纪录。但问题来了——这些“秒级”增长,有多少是靠补贴砸出来的“脉冲式消费”?

举个反例, 2022年双11,某东南亚本土电商平台也曾打出“50秒破800万”的口号,但事后数据显示,那场活动的新用户留存率不足15%,大量订单来自“薅完羊毛就走”的临时账号。Lazada这次会不会重蹈覆辙?官方没提复购率, 没说客单价,只强调“快”,这让人不得不打个问号:是用户真的爱买,还是平台用“限时限量”逼单的把戏?
更关键的是 1100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才七八千万,放在国内电商双11的“万亿级”战场里连零头都算不上。东南亚市场真有这么“缺”消费力吗?还是说所谓的“纪录”,只是主要原因是起点太低?
4000万用户涌入:是“真增长”还是“伪繁荣”?
Lazada说今年有4000万用户参与,比去年多了不少。但仔细想想,东南亚六国总人口才6.5亿,互联网渗透率约60%,也就是3.9亿网民。4000万用户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东南亚每10个网民里就有1个在双11这天打开了Lazada。这个数字听着吓人,但拆开看就未必了。
根据SimilarWeb 2023年10月的数据, LazadaAPP的月活用户在1.2亿左右,双11期间日活冲到4000万,看起来是“爆发式增长”。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大量用户是被“0元购”“1折秒杀”吸引来的“临时工”,他们下单后就卸载了APP。就像2023年618期间, 某平台日活破5000万,但月底一算,新用户留存率只有18%,这样的“增长”,真的有价值吗?
更扎心的是东南亚用户的“忠诚度”普遍不高。2023年Q3的调研显示, 68%的菲律宾消费者会在Shopee、Lazada、TikTok Shop之间频繁切换,谁补贴多就去谁家。Lazada的4000万用户里有多少是“铁粉”,又有多少是“墙头草”?
从“卖货”到“卖体验”:Lazada的娱乐化营销尝到甜头?
今年Lazada双11最大的变化,可能是玩“花”了。印尼CMO Monika说 他们在Wonderland、Slash It这些新应用里加了游戏,让用户边玩边领优惠券,边逛边下单。效果怎么样?官方没给具体数据, 但马来西亚CEO Christophe Lejeune提到,第一次办“Lazada 11.11 Super Show”很成功——说白了就是用明星直播、游戏互动把用户“黏”在APP里。
这招国内电商早玩烂了但在东南亚还算新鲜。2023年双11前, Lazada在越南推出的“摇一摇赢免单”活动,参与人次破2000万,用户平均停留时长增加了8分钟。这说明东南亚用户吃这一套——他们不只想“买东西”,还想“玩得开心”。
但问题是娱乐化营销能持续多久?2022年Shopee在泰国搞“直播带货+游戏抽奖”, 初期数据很好,但三个月后用户就审美疲劳了参与度暴跌了40%。Lazada这次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
完美日记的“逆袭”:国货品牌在东南亚的突围密码
说到双11的“黑马”,不得不提完美日记。这个国内美妆巨头2023年4月才入驻LazMall, 后来啊双11直接冲上快消品TOP2,成了东南亚最受欢迎的美妆品牌之一。很多人好奇:它凭什么?
答案藏在细节里。完美日记没照搬国内的“全网最低价”, 而是针对东南亚皮肤特点调整了产品——比如把美白精华里的烟酰胺浓度降低,推出“小样套装”降低试错成本。营销上也没乱投广告, 而是找了马来西亚、印尼的本土美妆KOL,用“素人测评”的方式种草,粉丝转化率比硬广高了3倍。
更关键的是完美日记玩转了“内容电商”。在Lazada的“直播专区”, 他们不直接推销产品,而是教用户“东南亚气候怎么护肤”,每场直播都能带出5000单。这说明:国货品牌想在东南亚站稳脚跟,不能只靠“低价”,得懂“本土需求”。
40万商家扎堆:中小卖家的“双11”是盛宴还是战场?
Lazada今年有40万品牌和卖家参与,听起来很热闹。但对中小商家这可能是“灾难”。2023年双11期间, 有越南卖家在社交媒体吐槽:“平台流量都给头部品牌了我们中小商家投了5000块广告,只来了200个订单,还亏了钱。”
这不是个例。根据Lazada官方数据, 双11期间,TOP10%的商家拿走了70%的流量,剩下的30万商家只能抢30%的蛋糕。更残酷的是今年平台坑位费比去年涨了30%,中小商家为了曝光,不得不“被内卷”。
但也不是所有中小商家都亏钱。泰国卖榴莲干的小商家“Tasty Tropical”, 没投广告,而是用“短视频展示榴莲干制作过程”,在Lazada的“发现”页获得了10万+曝光,到头来卖了3000单。这说明:中小商家想在Lazada活下去,得学会“内容+差异化”,而不是硬拼价格。
争议声中:Lazada的“纪录”能走多远?
看着Lazada晒出的成绩单, 有人欢呼“东南亚电商一哥稳了”,也有人冷笑“数据游戏而已”。争议的焦点,其实藏在三个问题里:低价策略能玩多久?物流短板补得上吗?本土化真能落地?
低价内卷:东南亚电商的“双刃剑”
今年双11,Lazada和Shopee又打起了“价格战”。马来西亚站推出“满100减50”,印尼站“0元购秒杀”,双方补贴加起来超过1亿美元。后来啊呢?用户是爽了商家亏惨了。有深圳卖手机壳的商家说:“在Lazada卖一个手机壳, 利润5毛钱,运费都要3块,不靠补贴根本活不下去。”
更麻烦的是东南亚用户已经被“惯坏了”。2023年Q4的调研显示,62%的印尼消费者“只买打折商品”,原价商品根本没人看。这种“低价依赖症”,让平台和商家都陷入恶性循环——不补贴没流量,补贴了不赚钱。
但Lazada也没办法。东南亚市场太分散,六国六套规则,不靠低价根本抢不过Shopee。2023年双11,Shopee的GMV还是比Lazada高20%,Lazada只能靠“补贴”硬刚。长此以往,只会把商家和用户都“养废”了。
物流之痛:纪录背后的“再说说一公里”难题
东南亚的物流,堪称“电商地狱”。印尼的雅达岛到雅加达, 快递要走3天;越南的胡志明市到河内,时效要5-7天;菲律宾的乡村地区,甚至“送不到”。Lazada虽然自建了物流, 但覆盖范围有限,2023年双11期间,仍有15%的订单延迟配送,用户投诉量比平时多了2倍。
更致命的是物流成本太高。从中国发到东南亚的包裹,运费是国内的3倍,商家为了省钱,只能选“慢递”,后来啊用户体验差,复购率低。2023年双11后Lazada的复购率从35%降到了28%,物流问题难辞其咎。
Lazada不是没想过解决。2023年他们在印尼建了10个仓储中心,想把配送时效压缩到2天内。但东南亚的地理条件太复杂,岛屿多、路况差,想做到“次日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土化VS标准化:Lazada的管理困境
Lazada最大的难题,其实是“管不过来”。六个国家,六种语言、六种消费习惯,总部在新加坡,怎么做到“本土化”?
举个例子, 2023年双11,马来西亚站搞“大促”,越南站搞“直播”,后来啊马来西亚的用户抱怨“没有直播”,越南的用户吐槽“大促力度不够”。这说明Lazada的“中央集权”模式,根本跟不上本地市场的灵活性。
更尴尬的是总部和本地团队经常“打架”。2023年10月, Lazada印尼团队想搞“本土KOL专场”,总部却非要统一用“中国网红”,后来啊活动效果差了一大截。这种“水土不服”,让Lazada的本土化战略大打折扣。
2024年启示录:从“创纪录”到“创价值”的下一步
双11的烟花散了 Lazada该思考的不是“怎么再破纪录”,而是“怎么活下去”。东南亚电商的红利期快结束了低价战、补贴战都玩不转了2024年,Lazada得在“价值”上下功夫。
深耕用户生命周期:从“一次性狂欢”到“长期陪伴”
用户不是流量,是“人”。Lazada该做的,不是双11时拼命拉新,而是平时多留人。比如搞“会员积分体系”, 用户签到、购物、写评论都能积分,积分能兑换优惠券或小礼品;再比如“个性化推荐”,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商品,而不是乱推“爆款”。
2023年双11后 有数据显示,Lazada的“老用户复购率”只有28%,比Shopee的35%低了不少。这说明Lazada在“留人”上做得不够。2024年,如果能把复购率提到40%,比破“100秒纪录”更有意义。
品牌化升级:告别“低价倾销”, 构建差异化壁垒
中小商家想在Lazada活下去,得从“卖货”转向“卖品牌”。比如做家居用品的商家, 可以主打“东南亚风格设计”,在产品详情页讲“文化故事”;做零食的商家,可以强调“无添加”“本地原料”,用“健康”标签打动用户。
Lazada该做的,是给商家“工具”。比如2024年可以推出“品牌孵化器”, 免费帮商家做视觉设计、运营培训;再比如“品牌专区”,给有特色的商家独立流量位,让他们和“低价爆款”区分开。只有商家赚钱了平台才能长久。
技术赋能:用AI破解东南亚电商的“个性化难题”
东南亚用户“千人千面”,Lazada得靠AI“读懂”他们。比如用AI分析用户的搜索记录, 判断他们的“消费偏好”——搜索“halal food”的用户,推荐清真食品;搜索“baby carrier”的用户,推荐婴儿背带。再比如用AI预测“爆款”,提前备货,避免“卖断货”或“库存积压”。
2023年双11,Lazada试用了AI推荐系统,新用户的点击率提升了15%。这说明AI在东南亚电商里“有用武之地”。2024年,如果能把AI用在全链路——从选品、营销到物流,Lazada的竞争力会强很多。
双11的“纪录”只是数字,真正的考验,在平时的每一天。Lazada如果想成为“东南亚电商之王”,得先学会“不追求数字,只追求价值”。毕竟用户不是傻子,商家也不是冤大头,只有让大家都赚钱、都满意,这个“纪录”才真的有意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