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8年印度三大电商营收增长背后巨额亏损

1087亿卢比的数字游戏:营收涨了44%, 亏损却多了68%

2018年的印度电商市场,像一场热闹的赌局。Flipkart、 亚马逊印度、Paytm Mall这三家头部玩家,账面上的数字光鲜得晃眼——总营收从2017财年的2108.56亿卢比一路冲到3050.98亿卢比,增幅44%。可翻开亏损页,数字却像被施了膨胀咒:总亏损从672.66亿卢比飙到1129.55亿卢比,多了68%。更扎心的是 这还不算Snapdeal的黯然离场,要是算上这位曾经的“第三极”,整个印度电商市场的亏损窟窿只会更大。营收曲线向上爬,亏损曲线却坐了火箭,这到底是增长神话,还是一场数字泡沫?

Flipkart的“沃尔玛式豪赌”:383亿卢比买来的用户黏性

Flipkart的2018财年财报,像一本厚厚的“烧钱笔记”。383.7亿卢比的净亏损,背后是“大促永不打烊”的补贴狂欢。每年“大排灯节”期间,Flipkart的折扣低到什么程度?一部原价30000卢比的手机,可能直降15000,相当于白送半年话费。消费者当然乐疯了 订单量像吹气球一样涨——2018年大排灯节期间,Flipkart日订单量突破200万单,创历史新高。

印度三大电商公司的2018财政年:营收增长的背后是巨额亏损
印度三大电商公司的2018财政年:营收增长的背后是巨额亏损

这383亿卢比,到底是买来了未来还是买来了“虚假繁荣”?

可狂欢过后账本上的赤字也在发高烧。沃尔玛2018年以160亿美元收购Flipkart77%股权时 看中的不是眼前的亏损,而是印度未来3亿互联网用户的市场潜力。但问题是靠补贴堆出来的用户,真的能转化为忠诚度吗?有数据显示,Flipkart的用户复购率在促销后能提升20%,可一旦折扣消失,流失率也高达35%。

亚马逊印度的“全球模板失灵”:568亿卢比栽在“水土不服”

亚马逊印度堪称“复制粘贴”的反面教材。把在美国市场玩得转的“Prime会员+快速配送”模式原封不动搬到印度,后来啊却卡在“再说说一公里”。2018年, 亚马逊印度在Prime会员上的投入就超过200亿卢比,承诺“当日达”“次日达”覆盖1万多个城镇,可实际能做到的城市不到三分之一。印度的乡村道路坑坑洼洼,物流成本是美国的3倍,一辆配送车半路抛锚是家常便饭。

更头疼的是支付环节——印度60%的消费者用现金支付, 亚马逊却坚持推线上支付,逼得用户不得不绕道去便利店充值。568.5亿卢比的亏损里 有200亿砸在了物流自建上,150亿补贴了Prime会员,剩下的都交给了“教育市场”的学费。贝恩咨询的合伙人Arpan Sheth说:“亚马逊低估了印度市场的复杂性。”可复杂性,真的能用无底线的烧钱解决吗?

Paytm Mall的“支付生态幻想”:从钱包到电商的断崖式下跌

Paytm Mall的故事,是一场“生态协同”的迷思。母公司Paytm拥有3亿支付用户,按道理讲能给电商导海量流量。2018年, Paytm电商高调宣布“零佣金”政策,吸引入驻商家,一边用“支付立减”补贴用户,短短半年内GMV冲到500亿卢比。可问题在于:用支付App的用户,真的愿意在同一个平台购物吗?数据显示,Paytm Mall的用户中,70%来自支付页面的“顺便点击”,实际转化率不足2%。

更致命的是 商家发现“零佣金”背后藏着“物流坑”——Paytm Mall的配送外包给第三方,时效慢、丢件率高,导致投诉量激增。2019年初, Paytm Mall不得不悄悄取消“零佣金”,转而向商家收取15%-20%的服务费,后来啊商家批量撤离,GMV断崖式下跌。从支付到电商, 中间隔着一条比喜马拉雅还高的鸿沟,Paytm用30亿卢比的亏损证明:不是所有流量都能变现。

补贴依赖症:印度消费者用折扣投票, 平台用亏损买单

印度电商的亏损怪圈,绕不开“补贴依赖症”这个死结。2018年, Flipkart的“Big Billion Days”促销中,一部手机的实际售价可能比成本价还低30%,亚马逊随即推出“Great Indian Festival”跟进,折扣力度更大。消费者早就习惯了“不买就是吃亏”,没有补贴的促销就像没放盐的菜,没人感兴趣。

这意味着, 平台每花100卢比获客,只能收回15卢比的消费,剩下的85卢比,全成了“沉没成本”。这哪里是做生意,分明是在做“慈善事业”,还是亏本的。

可平台不是慈善机构,补贴的钱从哪来?答案藏在“获客成本”里——2018年,印度电商的平均获客成本高达300卢比,是东南亚国家的2倍。更讽刺的是这些被补贴吸引来的用户,80%只在促销时下单,平时连App都不打开。毕马威的《印度电商物流报告》里有个数据:印度电商的复购率不足15%,远低于中国40%的水平。

物流黑洞:每单配送成本比商品还贵

印度电商的亏损,还有个“隐形杀手”——物流。2018年, Flipkart自建的物流公司Ekart覆盖了印度95%的 Pincode,可运营成本却高得吓人:在德里、孟买等一线城市,配送成本每单80卢比,而在比哈尔邦、中央邦等乡村地区,成本高达150卢比,相当于一部普通手机利润的50%。更麻烦的是“再说说一公里”的现金支付——用户不在家、

亚马逊印度尝试用无人机配送,后来啊在拉贾斯坦邦的沙漠里试飞3次摔了2次再说说不了了之。物流成本吃掉利润, 平台只能靠融资补窟窿,可融资总有尽头,2019年亚马逊印度放缓了物流扩张,配送时效从“次日达”变成“3-5日达”,用户投诉量立刻上涨了40%。印度的基础设施短板,成了电商盈利路上绕不过的坎。

烧钱大战的赢家与输家:谁在透支未来?

2018年的印度电商市场,像一场“谁跑得慢谁死”的军备竞赛。Flipkart靠沃尔玛的160亿美元融资死扛, 亚马逊全球输血10亿美元,Paytm背后有软银的200亿卢比支持。可烧钱真能换来胜利吗?Snapdeal的例子就是前车之鉴——2016年还占据27%市场份额的“老三”, 主要原因是融资跟不上,2018年亏损收窄到150亿卢比,市场份额却跌到了5%,到头来沦为“印度版凡客”。

反观泰国市场, Shopee没有盲目烧钱,而是深耕本地化:根据泰国消费者喜欢“砍价”的习惯,开发了“砍价神器”功能;针对乡村用户,推出“摩托车配送”服务,2018年用户量突破3000万,亏损率却比印度同行低了15%。这说明,在新兴市场,光有钱没用,还得有“因地制宜”的智慧。印度电商的玩家们,现在是在用今天的亏损赌明天的市场,可万一市场没按剧本走呢?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亏损的尽头是盈利吗?

2019年,风向变了。沃尔玛收购Flipkart后 立刻叫停了“无底线折扣”,转而推“会员制+精选商品”;亚马逊印度关闭了10个城市的仓库,把资源集中到高线城市;Paytm Mall裁员30%,砍掉了低效的业务线。平台们终于意识到:靠补贴换来的增长,就像沙滩上建房子,潮水一来就塌了。可转型哪那么容易?

Flipkart尝试推自有品牌, 后来啊供应链跟不上,库存积压了200亿卢比;亚马逊印度想做“高端电商”,印度消费者却只认低价,高端品类销量惨淡。贝恩咨询预测, 印度电商至少还要5年才能实现盈利,可资本市场的耐心有限——2019年,软银对印度电商的投资额骤降了60%,这意味着,烧钱的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那些还在靠输血续命的玩家,是时候想想:没有补贴的印度市场,到底值不值得继续赌?

差异化破局:印度电商的“第三条路”在哪里?

与其在红海里血拼,不如找蓝海。印度电商的亏损困局,或许藏着破局的密码。比如下沉市场——Lazada在泰国推出的“乡村小店”模式, 让当地店主成为配送点,既解决了物流问题,又帮店主增收,2018年下沉市场的订单占比提升到了45%。再比如社交电商——印度年轻人喜欢WhatsApp和Instagram, 平台完全可以做“社交裂变”:用户分享商品链接,好友下单得折扣,平台省下广告费,用户得到实惠,2018年印度社交电商的增速达到了120%。

还有垂直领域——专注母婴的FirstCry, 靠“线下体验店+线上订阅”模式,2018年盈利1.2亿卢比,成为印度少数盈利的电商。这些案例证明,印度电商不需要只有“烧钱”一条路,差异化、精细化,才是走出亏损泥潭的关键。2018年的巨额亏损, 既是警钟,也是转机——谁能先放下对“规模”的执念,谁就能在印度这场电商马拉松里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