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余温尚存,印尼电商们难道已开始策划双十二的备战策略了吗
双十一的狂欢刚落幕, 印尼电商的战场已悄然转向12月
11月的空气里还飘着双十一促销的余味,物流仓库的包裹堆得像小山,客服消息的红点还没消停,印尼的电商们却已经摩拳擦掌,把目光锁定了12月。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印尼这个价格敏感得离谱的市场,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Bukalapak的公关Evi刚说完双十一没法公开数据, 转头就透露12月会有类似促销;Shopee的Country Brand Manager Rezki更直接,直接抛出周年庆请Blackpink的大招;Lazada的Magnus则反复念叨“合作”,仿佛在给140家参与Harbolnas的电商打气。这场仗,好像从来就没停过。
Bukalapak:把促销战线拉成一个月的“持久战”
Bukalapak这次玩的是“持久战”。他们的双十一不叫双十一,叫“November Epik”,从11月1日就开始,整整一个月。Evi说用户能在上面买到各种东西,美妆、时尚、电子器材……手机和家具卖得最好。开场两分钟,1200万件商品被抢光,服务器估计都哭出声来了。有意思的是他们不搞单日爆点,而是把折扣拆开揉碎了撒,今天满减,明天秒杀,后天还来个会员日。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套路,在印尼居然吃得开——用户习惯了天天有折扣,单日的狂欢反而显得不够诚意。不过问题也来了这么搞下去,利润还有多少?Evi没说总交易额,但眼神里透着“先冲量再说”的狠劲。

Shopee:周年庆请来Blackpink,流量密码还是营销噱头?
Shopee的思路更“野”。他们把双十二和周年庆绑在一起,直接请来韩国女团Blackpink站台。消息一出,社交媒体直接炸了年轻用户刷屏“姐姐们来了”,平台流量瞬间拉满。Rezki说这是“给用户的惊喜”,但圈内人都在嘀咕:请明星的钱,再说说会不会从卖家的佣金里扣?去年Shopee请过本地网红,转化率确实涨了20%,但活动结束后流量断崖式下跌,用户该走还是走。这次Blackpink的效应能持续多久?没人说得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 印尼年轻人吃这套——他们追星追得疯狂,为了一张签名照能刷三天三夜,顺便买点东西好像也不亏。
Lazada:强调“合作”,线下狙击战能否打响?
Lazada的Magnus Ekbom一直在提“合作”。今年Harbolnas有140家电商参与,他说要“线上线下联动”,听起来像要跟传统零售商掰手腕。 Lazada在雅加达开了几个“体验店”,用户可以线下试货,线上下单,据说转化率提升了15%。但印尼的线下零售可不是吃素的,传统市场里的商家能跟你砍价砍到天亮,物流还能当天到。Lazada的“合作”听起来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却难得很——那些线下商贩凭什么帮你卖货?抽成谈不拢,再说说可能变成“自嗨”。Magnus没提具体数据,只说“看到了希望”,希望不是画饼。
卖家的困境:价格战里的“求生欲”与“内卷焦虑”
卖家们早就被折腾得够呛。Bukalapak和Shopee一边搞促销,同一个商品得标两个价,库存还得分开算。有个叫阿强的卖家, 在双十一期间一边开了三个平台店,后来啊Bukalapak的订单爆了物流却瘫痪了客户投诉刷爆了微信;Shopee的订单少,但佣金抽得高,算下来没赚多少。他说:“现在卖东西不是比谁的好,是比谁的价格低,谁更能熬。”更惨的是那些做家具的,双十一卖爆了但工厂产能跟不上,交货延迟被罚款,利润全赔进去了。有人想退出,又怕错过双十二,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卷。这种“内卷焦虑”在印尼电商圈里蔓延,像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消费者:比价到凌晨的印尼人,真的为“优惠”买单吗?
印尼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他们能为了省几千印尼盾,把五个平台翻个遍,比到凌晨两点。双十一开场那几分钟,服务器崩溃了用户急得骂娘,但等恢复了照样抢得飞起。有人说他们是“为优惠上瘾”,其实不然。印尼人均收入不高,买东西得精打细算,双十一的折扣对他们来说不是“占便宜”,是“刚需”。但问题也来了很多商家玩“先涨后降”的把戏,标价原价999,促销价699,实际成本才300。用户发现后信任度直线下降,下次促销反而更犹豫了。这种“狼来了”的故事,在印尼电商圈每天都在上演。
数据说话:11%的增长背后藏着哪些行业密码?
双十一的消费数据确实能说明点问题。行业报告显示,印尼今年双十一消费增长了11%,比去年高了3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品类不是手机,而是家具和美妆。家具销量涨了25%,美妆涨了18%。这跟印尼房地产热有关, 新搬家的年轻人总得买点家具;美妆则靠短视频带货,几个网红推了一款粉底液,直接卖断货。物流数据也很有意思, 雅加达、泗水的订单占比60%,但三宝垄、日惹这些二线城市的增速更快,达到了20%。这说明下沉市场的潜力正在爆发,但物流成本也更高,一件货从雅加达送到日惹,运费比商品本身还贵。
跨境卖家:印尼物流的“再说说一公里”怎么破?
做跨境的卖家更头疼。印尼的物流像“迷宫”,大城市还好,到了偏远的爪哇岛乡村,送一个包裹可能要一周。有个做3C产品的卖家,从中国发货到雅加达只要3天但雅加达到苏门答腊的一个小镇,又得5天。客户等不及,直接申请退款,货还滞留在仓库。Bukalapak推了自己的物流服务,承诺48小时到,但偏远地区还是不行。Shopee和Lazada跟第三方物流合作,经常丢件、破损。有卖家尝试“海外仓”,把货存在印尼本地,成本倒是降了但库存压力大,卖不掉就砸手里。跨境物流的“再说说一公里”,成了悬在所有卖家头上的剑。
从“单日狂欢”到“月度战役”,电商逻辑正在重塑?
印尼电商的促销节奏,正在从“单日狂欢”变成“月度战役”。Bukalapak的November Epik开了先河, Shopee和Lazada也跟着学,把双十一、双十二、圣诞、新年连成一片。这种变化背后是用户的习惯变了——他们不再愿意等某一天而是希望每天都有理由下单。但对商家这可不是好事。促销期拉长,折扣力度就得持续,利润空间被压缩,还得时刻盯着库存和物流。有资深卖家说:“以前拼的是谁能熬过双十一,现在拼的是谁能熬过整个12月。”这场仗,比的不是谁更强,而是谁更“抗造”。至于未来会怎么样,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尼电商的战场,只会越来越热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