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8年印度零售电商市场哪些畅销品类成为榜单长尾词

印度零售电商的冰与火:2%渗透率下的千亿蓝海

印度零售市场像块巨大的海绵, 看着吸饱了水,一挤却发现还是干的。官方数据说电商规模2018年底要冲到500亿美元, 可转头一看,零售总额里电商只占2%——这2%还是从有组织的零售里抠出来的。要知道印度零售市场2/3是无组织的街边小店、 流动摊贩,这些“散装”零售加起来比整个电商市场规模大50倍。你说这市场大不大?但细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劲, 就像有人告诉你他家有13亿人口,后来啊一问在线购物的只有4000万,还都是“一次性客户”买完就跑。这种矛盾感,恰恰是印度电商最真实的底色:数字光鲜,现实骨感,但骨感里藏着别人抢不走的机遇。

消费电子:从17%渗透率看印度人的“设备刚需”

消费电子在印度电商里像个异类——别的品类在线上吭哧吭哧爬坡,它直接踩上了火箭。2017年数据说消费电子线上销售额45亿美元,占整个品类零售总额的17%,这个比例放到全球都算顶尖。要知道服装鞋类线上才占9%,美妆个护更是只有1%。为什么偏偏是消费电子?答案藏在印度人的裤兜里。2018年印度智能手机用户突破5亿, 但其中2亿用的是千元机,换屏、换电池、买充电线的需求比买新手机还频繁。

榜单经济:2018印度零售电商市场畅销品类
榜单经济:2018印度零售电商市场畅销品类

这种“刚需属性”让消费电子成了电商的“流量密码”, 也成了长尾词里最硬核的那一个——“印度手机配件热销榜单”“千元机备用电池电商销量”这些词,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复购需求。

亚马逊印度站2018年节日大促期间, 手机配件销量同比增长120%,数据线、耳机、充电宝霸占热销榜前五,这些小玩意单价低、包邮划算,连不会用网银的阿姨都敢下单。Redseer Consulting做过调研, 印度人网购消费电子时“次日达”的权重比价格还高,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已经把电商当成了“电子设备维修站”,而不是“购物中心”。

服装鞋类:9%背后的“平价时尚”战争

服装鞋类线上渗透率9%, 听着比消费电子寒酸,但放在印度就是“奇迹”。600亿美元的服装市场,线上能卖出50亿,要知道2015年这个数字还不到10亿。增速这么猛,不是主要原因是印度人突然爱上网购衣服,而是他们发现网上买衣服能“省出一个月的房租”。本土品牌如Roadster、 AND在亚马逊上卖299卢比的T恤,线下同款要贵一倍,关键是还能7天无理由退换——这对习惯了“试完不买遭白眼”的印度消费者简直是福音。

Myntra作为印度最大时尚电商平台, 2018年把“虚拟试衣间”功能做成了标配,用户上传自拍就能看上身效果,这个功能让转化率提升了27%。但这里有个矛盾点:印度人买衣服追求“新”, 但不追求“好”,一件衣服穿两次扔掉很正常,所以“快时尚”在线上卖得比“设计师品牌”火3倍。长尾词里“印度平价电商服装热销”“299卢比T恤榜单”这些词, 精准戳中了“低价+快时尚”的痛点,也成了中小卖家的救命稻草——你不用跟Flipkart拼品牌,拼谁的价格更低、款式更新就行。

美妆个护:1%渗透率下的“颜值经济”萌芽

美妆个护线上占比1%, 这个数字低得让人发笑,但增速却高得吓人。Bain & Company报告说印度美妆电商市场年增速超过40%,是整体电商增速的两倍。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印度女性突然发现“化妆能改变命运”。18-25岁的年轻女性占印度网民的35%, 她们在Instagram上看欧美美妆博主,在YouTube学“烟熏妆教程”,然后转头就去电商搜“平价替代品”。

说明印度男性的“颜值焦虑”不比女性低,只是他们更愿意“偷偷变美”。这个藏在1%背后的增量市场,成了很多跨境卖家的新大陆。

本土品牌如Sugar、 Myra推出的眼影盘,单价不到500卢比,在亚马逊上销量月增50%,甚至超过国际大牌。但这里有个坑:印度女性买化妆品最怕“假货”, 所以“官方授权”“海关溯源”成了长尾词里的高频词,比如“亚马逊印度美妆官方授权店”“进口化妆品热销榜单”。有意思的是男性美妆市场在2018年突然爆发,男士护肤套装销量同比增长80%,这说明什么?

家居家具:3%到80%增速, 疫情催生的“宅经济”红利

2018年印度家居家具线上渗透率只有3%,但到了疫情后的2020年,增速直接飙到80%-85%。这个转折点来得猝不及防,却让无数卖家笑开了花。印度人以前买家具,习惯去街边的“家具一条街”,现挑现做,等一个月是常态。可疫情一来线下店关门,他们不得不转向线上。亚马逊印度站2019年“大排灯节”促销期间, 家具品类销量同比增长150%,其中“简易组装书架”“折叠餐桌”这些小件家具卖断货。

这个从3%爆发的市场, 证明了一个道理:危机里藏着消费习惯的变革,谁能抓住谁就能分一杯羹。

Wazir Advisors的数据显示, 线上家具买家中,65%是第一次网购家具,他们最在意的不是价格,而是“安装服务”——所以“免费安装”“上门测量”成了商家的杀手锏。长尾词“印度简易家具电商热销”“可折叠餐桌榜单”精准捕捉了这些新需求, 也让中小卖家找到了机会:你不用跟宜家拼规模,拼谁的产品更“适合小户型”、安装更简单就行。

食品杂货:0.1%的尴尬, 生鲜电商的“再说说一公里”难题

食品杂货线上支出7亿美元,占零售总额的0.1%,这个数字像个笑话——毕竟印度人每天都要买菜,可他们宁愿走10公里去菜市场,也不愿在网上下单。问题出在“冷链”和“信任”上。印度70%的农产品没有冷链运输,网上买的青菜送到家可能已经“风干成标本”了。更麻烦的是印度人买菜习惯“挑三拣四”,用手捏番茄、掰豆角,这种“体验式购物”电商根本无法替代。

”这句话道破了天机——当最传统的零售商都开始拥抱电商时食品杂货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Flipkart曾尝试过生鲜电商,后来啊2018年亏损高达2亿美元,再说说只能收缩战线。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长尾词“印度预包装食品电商热销”“进口零食榜单”显示,年轻人对“方便食品”的需求在增长,比如速食面、能量棒、进口巧克力,这些产品保质期长、运输要求低,更适合电商。Sahni说:“印度食品电商要突破,得先让街边小贩学会用手机卖菜。

从3.9亿网民到40%交易者:印度电商的“转化魔咒”

印度有3.9亿互联网用户, 全球第二,可真正愿意网上购物的只有40%,更尴尬的是这40%里又有60%买完就不再来了。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印度电商的“用户体验”像个过山车——今天支付成功, 明天物流卡在半路;后天收到货,发现跟图片差十万八千里。谷歌的报告说印度网民放弃购物车的首要原因是“配送延迟”,接下来是“担心假货”。

”这种“一次性消费”的特性, 让很多卖家不得不把重点放在“拉新”上,而不是“留客”,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电商热销新品榜”比“复购榜”更受欢迎的原因。

更麻烦的是支付, 虽然有Paytm、PhonePe这些移动支付工具,但很多中老年人还是信不过“看不见的钱”。2018年亚马逊印度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推出了“现金自提”服务,用户下单后可以去附近的便利店取货付现金,这个功能让农村地区的订单量增长了45%。但即便如此, 复购率依然是个大难题,Sahni说:“印度电商就像相亲,第一次见面可能成功,但第二次约会就没下文了。

长尾词背后的品类逻辑:为什么这些品类能“突围”?

印度电商的热销品类,其实藏着一套“生存法则”。先说说 产品必须“轻”——小件、易运输、不容易坏,手机配件、服装、美妆小样都符合这个特点,家具虽然大,但“简易组装”也算“轻量化”。接下来价格必须“低”——印度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极高,单价超过1000卢比的商品,销量会断崖式下跌。再说说决策必须“快”——不需要比价、不需要看长篇描述,一眼就能看出“这东西我需不需要”。

消费电子满足“刚需”, 服装满足“低价”,美妆满足“颜值”,家具满足“便捷”,食品杂货虽然难,但“预包装食品”满足了“懒人需求”。这些品类之所以能成为长尾词里的“常客”, 不是主要原因是它们有多特别,而是它们最懂印度消费者的“痛点”——缺钱、缺时间、缺信任。反观那些难卖的大件、 生鲜、奢侈品,要么是运输太麻烦,要么是价格太离谱,要么是信任成本太高,自然无法突围。

中小卖家的印度机会:避开巨头, 卡位“细分长尾”

想在印度电商分一杯羹,跟亚马逊、Flipkart硬碰硬就是找死。这些巨头把持着“大品类”“高流量”的赛道,中小卖家只能在“细分长尾”里找机会。比如手机配件, 巨头卖数据线、充电宝,你就卖“手机指环扣”“防窥膜”;服装巨头卖T恤、牛仔裤,你就卖“传统节日服饰”“瑜伽裤”;美妆巨头卖大牌口红,你就卖“草本眉笔”“男士护肤套装”。

中小卖家要做的, 就是把这些细分需求挖出来做成“小而美”的爆款,用长尾词精准触达目标用户——毕竟在13亿人的市场里哪怕只占0.1%的份额,也是巨大的成功。

有个深圳卖家2018年在亚马逊印度站卖“瑜伽裤”, 主打“高弹力、速干、99元人民币”,主要原因是抓住了印度女性开始健身的趋势,月销量很快就破万,转化率比服装类平均高20%。还有个杭州卖家卖“印度教祭祀用品”,虽然小众,但主要原因是精准匹配了本地节日需求,复购率高达35%。这些案例说明,印度电商的“长尾”不是没人碰的冷门,而是巨头看不上、懒得做的“细分需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