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阿里进军缅甸电商市场,如今本土电商普及率仅1%
阿里2018年闯进缅甸电商, 现在为啥普及率才1%
2018年5月,阿里巴巴的手伸到了缅甸,收购了当地最大的电商平台Shop.com.mm的母公司Daraz Group。这一下算是正式宣告进军缅甸电商市场。那时候,谁都觉得,阿里带着双11、淘宝的经验,怎么也能在缅甸掀起点浪花吧?毕竟东南亚的电商市场,当时已经热得不行了越南、印尼、泰国,哪个不是增速飞快?后来啊呢?几年过去,缅甸的电商普及率还是卡在1%——这个数字,说出来可能有点让人意外甚至有点泄气。
1%是什么概念?缅甸有五千多万人口,1%就是五十多万人。对比中国,2023年电商用户规模都超过9亿了哪怕越南,电商普及率也快30%了。缅甸这1%,就像一片汪洋大海里的一叶小舟,看着是往前漂了但其实吧连海浪都没怎么翻起来。

1%的普及率, 到底卡在哪儿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缅甸人不用电商,是主要原因是不喜欢网购吗?还真不是。仰光省的消费者Ma Yu Thandar就试过三次网购,买鞋,买手提包,都没出问题。“就是等货太久了”她说“要等2-3周,有时候真不如直接去店里买。”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是不想买,是买了等得心焦。
等货久,根子在物流。缅甸的物流,现在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你能信吗?目前只有一家注册的配送公司能保证交付,就是缅甸邮政和电信公司。其他物流?要么是私营的小公司,要么是卖家自己找人送,根本没备案,出了问题找不到人。零售商协会的U Myo Min Aung就说:“许多小型物流公司无法提供送货保证, 没注册,我们也追踪不了。”
更麻烦的是退货。Ma Nu Lat的经历就更典型了:她在网上买了双粉色的鞋,后来啊收到的是黑的。在Facebook上找卖家申诉,对方直接不回消息。“以后再也不从Facebook页面下单了”她说。这事儿放中国,7天无理由退货,平台介入分分钟搞定。但在缅甸,没规矩,没保障,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配送,还是配送,缅甸电商的痛中之痛
物流这事儿,阿里肯定也头疼。2018年收购Daraz的时候,估计以为东南亚的物流网络复制过去就行。后来啊发现,缅甸的地理环境比想象中复杂——山地多,路不好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配送成本高得吓人。再加上缅甸邮政效率低,私营物流又不规范,货送得慢、送得丢、送得不对,就成了家常便饭。
更讽刺的是物流跟不上,不代表没人想网购。仰光、曼德勒这些大城市,年轻人对网购的接受度其实不低。问题就是等不起。Ma Yu Thandar说:“有时候网上能买到更便宜的东西,选择也多,但就是等不了那么久。”这就像给你一张优惠券,但只能下个月用,你急不急?
支付:没有靠谱的支付系统, 网购就像开盲盒
物流之外支付又是另一道坎。在缅甸,除了阿里Daraz这种正规平台,大部分网购居然是在Facebook上完成的。卖家开个页面 发产品,买家看中了直接通过银行转账或者移动支付打钱,然后把转账截图发给卖家,卖家才发货。
这操作,听着就让人捏把汗。U Myo Min Aung就提到过问题:“有些客户发虚假收据, 或者没付钱就截图,卖家没仔细看就发货,后来啊钱收不到,人也找不到。”这简直就像线下交易把现金先给对方,说“你先拿着,我回去再给你打条子”,谁敢这么干?
更麻烦的是缅甸的电子支付还没普及。虽然像OnePay这样的电子钱包出现了但只能绑定特定银行,覆盖率低。很多人还是习惯现金交易,或者直接银行转账,没有担保,没有第三方平台介入。一旦出问题,消费者根本维权无门。
支付系统不健全,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Ma Nu Lat买鞋被骗后 再也不敢在Facebook上买东西;Ma Yu Thandar虽然继续网购,但也只敢在Daraz这种有平台担保的地方买。“至少出了问题有人管,”她说。可这样的平台,在缅甸太少了。
律法空白下的野蛮生长:电商想规范, 但没规矩
物流乱、支付难,背后更深层的,是律法和制度的缺失。缅甸到现在都没出台专门的电子商务法。商务部副部长U Kyaw Soe Win说 他们开了好几次会讨论这个事,“但待定事项太多了得考虑的东西太复杂。”
没律法,就没规矩。实体开店得注册,得办许可证,但网上卖东西的,很多根本没登记。缅甸究竟有多少电商卖家?没人说得清。这些卖家不用交税,也不用承担太多责任,出了问题拍拍屁股就走人。政府呢?在电商税收方面还是空白,国会议员一直在施压,但法规没出台,收税无从谈起。
没有律法约束,电商就很容易野蛮生长。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收款不发货,这些事情层出不穷。消费者不敢买,卖家也担心风险,整个市场就像一锅粥,谁也捞不着好处。
信任这东西,缅甸电商得自己攒起来
说到信任,就更微妙了。缅甸人做生意,传统上讲究“熟人社会”,信得过的人才能做长久。但电商是“陌生人交易”,怎么建立信任?这是个难题。
U Myo Min Aung建议:“得建立清晰的在线企业注册制度,让消费者知道跟谁做生意。”这话没错。但光注册还不够,还得有监管,有处罚机制。比如卖家卖了假货,或者不发货,得有部门管,得有处罚,消费者才敢放心买。
Daraz其实也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在巴基斯坦设了47个取货点,只允许预付款订单的买家取货。这既刺激了在线支付,又减少了配送环节的麻烦。但缅甸的Daraz有没有推广类似的做法?公开信息里没提,可能主要原因是缅甸的基础条件太差,这些措施暂时难以落地。
1%的普及率背后 藏着哪些可能性
说了这么多问题,是不是缅甸电商就没希望了?倒也不至于。1%的普及率,看着低,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长空间。缅甸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在快速提升,年轻人对互联网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些都是潜在的用户。
2018年双11,阿里巴巴第一次向缅甸开放购物节,第一个小时就卖了9万美元。这说明什么?说明缅甸人不是不想花钱,是有需求,只是没有被满足。如果能把物流、支付、信任这些问题解决掉,这1%完全可能变成10%、20%。
还有,缅甸的电商不能照搬中国的模式。中国的电商太发达了什么都能当天达,什么都能退换货。缅甸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就得找适合当地的路子。比如是不是可以多发展线下自提点?像Daraz在巴基斯坦那样,减少对快递的依赖?或者,能不能和当地的小商店合作,让他们成为代收点?
想破局?这些操作或许能参考
对于想在缅甸做电商的企业 现在入场可能正好,但得有耐心,有策略。先说说物流是重中之重。要么自己建物流网络,要么和靠谱的本地物流公司深度合作,确保能按时、准确地送货。最好能提供“货到付款”选项,毕竟缅甸很多人还是习惯现金交易。
接下来支付系统得简化。除了和银行合作,是不是可以推广电子钱包?比如和缅甸本地的移动支付服务商合作,让转账更方便、更平安。最好能引入第三方担保交易,消费者确认收货后钱再给卖家,这样双方都有保障。
然后信任建设不能少。平台得严格审核卖家,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差评多的卖家直接下架。还要完善售后服务,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再说一个,多做本地化运营,比如用缅甸语客服,了解当地人的购物习惯,别把中国的模式直接搬过来。
再说说政府也得行动起来。尽快出台电子商务法,明确电商企业的注册、纳税、责任等问题。一边,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让配送能更快、更便宜。只有政府和市场一起发力,缅甸的电商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说到底,缅甸电商的1%普及率,不是终点,而是起点。阿里2018年闯进来 种下了一颗种子,但这颗种子能不能发芽,长成大树,还得看缅甸能不能解决那些根深蒂固的问题。物流、支付、信任、律法,每一块都得慢慢啃。但只要方向对了1%的增长空间,足够让任何一个有耐心的企业,在缅甸的电商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