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8年新加坡电商市场,Qoo10访问量最高

2018年新加坡电商流量:Qoo10的意外登顶与暗流涌动

2018年的新加坡电商市场,像一场没有剧本的戏剧。当所有人都以为阿里系的Lazada会延续东南亚统治地位时 Qoo10带着1020万的平均访问量突然杀出重围,这个数字比Lazada高出整整290万,连1月份都冲上了1190万的峰值。乍看之下 Qoo10像是稳坐钓鱼台的流量霸主,但细扒数据才发现,真正的暗战藏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增长曲线里——Shopee的135%增幅像匹黑马,Lazada的双11流量狂欢更像烟花,绚烂却短暂。

数据背后的真相:高访问量≠绝对优势

Qoo10新加坡公司总经理Sam Too曾骄傲地说:“十年前就开始在这里培育成长,让我们有了先发优势。”这句话没错,2018年Qoo10不仅是访问量冠军,更是GMV的第二大贡献市场,仅次于日本母公司。但先发优势就像一块糖,吃久了容易腻。对比Qoo10全年平稳的流量曲线, Shopee从Q1到Q4的135%增幅更像一记重拳——平均访问量208万看似不起眼,但增长速度让Qoo10的“流量王座”开始摇晃。

解读2018年新加坡电商市场:Qoo10获最高平均访问量、Shopee实现135%增幅……
解读2018年新加坡电商市场:Qoo10获最高平均访问量、Shopee实现135%增幅……

更微妙的是Lazada。这家阿里系平台在4月到10月间像个“佛系选手”, 流量始终在500万到600万之间徘徊,却在11月突然飙升至1120万。双11的销售额固然亮眼, 但流量暴涨又迅速回落的曲线,暴露出一个问题:Lazada更像一个“促销依赖症患者”,用户为折扣而来却未必为品牌留下。

Shopee:135%增幅背后的“本土化杀招”

Shopee能实现135%的增幅,秘密藏在“本土化”三个字里。2018年3月, 他们推出China Marketplace门户,让新加坡消费者能直接买中国货,还免运费免代理费——这招直接打中新加坡人“爱买便宜又好东西”的痛点。区域营销主管Agatha Soh说得实在:“Shopee不是通用平台,是给每个市场量身定制的。”他们连招人都要本地化, 雇佣的新加坡员工比总部还多,懂当地节庆、懂用户习惯,连推广文案都带着新加坡式幽默。

举个例子, 2018年农历新年,Shopee新加坡站推了“红包雨+娘惹美食专场”,本地用户疯狂转发,流量环比增长40%。这种“接地气”的打法,是Qoo10和Lazada都没能做到的。Qoo10的基因更像日韩系, 严谨却少了点烟火气;Lazada则带着总部的“精英感”,总觉得“我们比你更懂你”,反而疏远了用户。

Lazada:双11的流量狂欢与市场隐忧

Lazada的2018年像坐过山车。上半年不温不火, 双11却借着阿里系的全域流量杀了个回马枪,11月1120万的访问量甚至短暂超过Qoo10。但狂欢过后总访问量在年底下降了66%,这个数字比任何批评都刺眼。问题出在哪?双11的流量大多是“一次性消费”,用户抢完折扣就走,复购率低得可怜。

更致命的是Lazada的移动端体验被用户诟病已久。2018年Q3的第三方调研显示, 新加坡用户在LazadaAPP的平均停留时间比Shopee短2分30秒,页面加载速度慢1.2秒——对习惯了“秒开”的新加坡人这点差距足以让人卸载。Lazada像个“重资产选手”,背着阿里的大船转不过身,反而被Shopee这种“轻快船”抢占了先机。

新加坡电商市场的三大驱动力:移动、 政策与消费升级

新加坡电商市场能在2018年爆发,不是偶然。Worldpay的报告早就埋下伏笔:超过50%的在线购物通过手机完成。这个弹丸小国, 移动互联网渗透率高达89%,人均每天刷手机3.5小时——用户早就把商场装进了口袋,商家却还在用PC时代的思维做电商,活该被淘汰。

移动端渗透率:50%背后的用户行为变迁

2018年的新加坡消费者,购物场景彻底碎片化了。地铁上刷Shopee看直播, 午休时用Qoo10下单下午茶,睡前在Lazada比价护肤品……移动端不再是“补充”,而是“主战场”。某本土家居品牌2018年Q2调整策略, 把80%的预算砸向移动端广告,后来啊转化率提升了27%,客单价反而主要原因是“冲动消费”增加了15%——这就是移动端的力量,用户随时可能“剁手”,就看商家能不能抓住瞬间。

更关键的是新加坡的移动用户“挑剔”得很。他们要求APP像TikTok一样流畅,像Grab一样便捷,像Netflix一样懂你。Qoo10的APP在2018年做过一次改版, 优化了“猜你喜欢”算法后用户次日留存率从32%涨到45%;而Shopee的“游戏化购物”让年轻用户沉迷,平均打开次数是Lazada的1.8倍。移动端不是简单把网站缩小,而是要重新设计“用户与货品的相遇方式”。

政策红利:新加坡如何成为电商“理想国度”

新加坡政府早就嗅到了电商的商机。2018年, 资讯及通信媒体发展管理局和金融管理局、经济发展局联手推出“电子集群计划”,统一了IT标准,让商家之间的B2B文档交换像发微信一样简单。这意味着, 一个小型卖家早上接到订单,中午就能通过系统通知仓库发货,下午就能更新物流信息——效率提升直接转化为了用户体验。

更狠的是新加坡把电商当“国家战略”来推。他们对跨境电商平台免税,给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甚至联合物流公司推出“当日达”服务。2018年Q4, 一家本地母婴品牌通过政府的“电商出海扶持计划”入驻Lazada,首月订单量就突破5000单,物流成本比自建仓低了30%。这种“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的模式,让新加坡成了东南亚电商的“试验田”,也是Qoo10敢在这里深耕十年的底气所在。

消费升级:从“买得到”到“买得好”

新加坡人的钱包鼓了对商品的要求也高了。2018年,新加坡电商市场规模从56亿美元向74亿美元迈进,背后是消费力的升级。过去买衣服只看价格, 现在要看面料、设计、品牌故事;过去买电子产品只求功能,现在要看保修、售后、环保认证。

Qoo10抓住了这点。2018年他们重点引入日本美妆、韩国小家电,这些“高品质小众商品”正好戳中新中产的心。数据显示,Qoo10上单价超过100新元的商品,销量同比增长了6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反观Lazada, 虽然商品数量多,但同质化严重,用户比来比去再说说可能还是去Qoo10买“更特别的东西”。消费升级时代,用户要的不是“选择多”,而是“选择对”。

差异化竞争策略:流量之外谁在深耕用户价值?

2018年的新加坡电商市场,早就过了“流量为王”的阶段。Qoo10有流量, 但用户复购率不如Shopee;Shopee有增长,但GMV还追不上Qoo10;Lazada有阿里背景,却输在了“慢半拍”。真正的赢家,那些懂得“把流量留下来”的人。

Qoo10的“十年深耕”:先发优势下的增长瓶颈

Sam Too说“十年培育”没错,但十年也可能意味着“路径依赖”。Qoo10在新加坡的用户画像偏中老年,这些用户习惯“逛”平台,对新功能接受慢。2018年Q3, Qoo10尝试推“直播带货”,但观看量只有Shopee的1/5——年轻人更喜欢边看边买,而不是等录播。

更麻烦的是Qoo10的商家结构失衡。日韩系商家占比太高,本地商家入驻意愿不强。2018年H2, 某新加坡本土服装品牌想入驻Qoo10,却被“30%佣金+年度技术服务费”劝退,转头去了Shopee。Qoo10想守住流量高地,必须放下“老大哥”的架子,给本地商家更多甜头,否则流量再多也会流失。

Shopee的“本土化密码”:不止是语言和支付

Shopee的本土化,已经渗透到毛细血管。2018年中秋节, 他们推了“月饼盲盒”,里面除了月饼还有新加坡网红小零食,上线3天就卖断货;甚至针对新加坡人爱吐槽的习惯,做了“差评抽奖活动”——用户写差评就有机会拿免单,既收集了反馈又增加了互动。这些“小心思”让用户觉得“Shopee懂我”。

商家端也下足了功夫。2018年Q4, Shopee新加坡推出“小卖家扶持计划”,提供免费摄影、流量倾斜,甚至派专人帮商家优化listing。一个卖娘惹糕的卖家靠这个计划,月订单量从200单冲到2000单,GMV翻了10倍。Shopee的打法是“先让商家赚到, 商家才会让用户赚到”,这种“共赢思维”,才是135%增幅的底层逻辑。

Lazada的“流量困局”:如何跳出促销依赖?

Lazada的2018年,就像个“促销瘾君子”。双11、双12、年货节……促销不断,但用户只记得“折扣”,不记得品牌。2018年双11后 Lazada做过一次用户调研,发现68%的人“只买促销款,平时不来”,复购率比Shopee低了22个百分点。

破局的关键,或许在“会员体系”。2018年底, Lazada悄悄上线“Lazada VIP”,会员享专属折扣、免运费、优先客服,虽然力度不大,但试水效果不错——VIP用户的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35%。如果Lazada能把“促销预算”分一点给“会员运营”,说不定能摆脱“流量过山车”的宿命。

未来展望:新加坡电商市场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

2018年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新加坡电商市场的战争远未结束。Qoo10的高光时刻能否延续?Shopee的增长势头能否持续?Lazada能否摆脱流量困局?答案藏在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里。

社交电商:从“搜索购物”到“发现购物”

2018年, Instagram和Facebook在新加坡的月活用户超过500万,但电商渗透率还不到10%。Shopee已经尝到甜头, 他们在Instagram推“短视频种草”,用户点一下就能跳转购买,2018年Q4这部分流量占比涨到了18%。未来谁能在社交场景里“无痕带货”,谁就能抓住年轻用户。

跨境购:中国供应链的“隐形优势”

Shopee的China Marketplace证明,新加坡人愿意为“中国制造”买单。但跨境购不止是中国货,日本的美妆、欧美的母婴、东南亚的特产……只要供应链够强,就能做出差异化。Qoo10背靠日本市场,完全可以把“日韩严选”做深;Lazada有阿里的全球供应链,优势更大。跨境购不是“把货运过去”,而是“把用户想要的货精准送到眼前”。

细分人群:银发族与Z世代的“购物分化”

新加坡的老龄化加剧, 65岁以上人口占比12%,他们更信任“看得见摸得着”的购物体验。2018年,Qoo10推出“

2018年的新加坡电商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远的变化。Qoo10的1020万访问量是里程碑, 不是终点;Shopee的135%增幅是开始,不是巅峰;Lazada的流量困局是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弹丸小国里电商的战场早已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深耕”,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