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国电商Club Factory计划加强本地化

从低价爆品到本土玩家:Club Factory的印度市场变形记

杭州这家叫Club Factory的跨境电商平台,在印度市场搞出了点动静。2017年杀进印度时没人当回事,毕竟亚马逊、Flipkart这些巨头早就把市场盘得明明白白。后来啊呢?2018年8月的数据显示, 他们日单量干到八万单,眼看就要超过日单十万单的Paytm Mall,硬生生挤进印度电商前三。这操作,连小米都得在MAU榜单上跟它并列中国出海代表。

偏偏印度市场这潭水,深得很。政治风向一变,中国企业的日子就不好过。监管收紧、本地卖家抗议,Club Factory突然发现,光靠中国供应链的低价爆品走不通了。2019年4月,他们放出话来:要引进一万名印度卖家,在班加罗尔和孟买设新办事处。这哪是扩张啊,分明是给自己找了个印度籍“保护壳”。

加强本地化!中国出海电商Club Factory欲引进更多印度卖家入驻
加强本地化!中国出海电商Club Factory欲引进更多印度卖家入驻

下沉市场的野蛮生长:被巨头忽略的蓝海

Club Factory刚进印度时 没跟亚马逊、Flipkart硬碰硬。那些大佬们盯着孟买、新德里这些一线城市,Club Factory转头就扎进了三、四线城镇。这招够野,也够准。印度小城镇年轻人多, 消费欲望强,但钱包不鼓——正好Club Factory的平价时尚、配饰产品对上了胃口。

2019年, 创始人楼云在采访里漏了句底牌:“去年我们总销售额涨了100%,其中大部分来自小城镇,一二线城市加起来才占25%。”这话听着像炫耀,其实藏着心酸。一线市场拼的是供应链和物流,小城镇拼的是价格和选品。Club Factory把中国供应链的低价优势玩到了极致, 一件T恤敢卖9.9元人民币,当地小店根本扛不住。

但低价是把双刃剑。印度本地小卖家哭惨了:“他们价格比我们进货成本还低,怎么玩?”2019年,印度零售商协会直接上书政府,要求限制中国电商平台。Club Factory这才明白,光让中国供应商“卷”价格,迟早被当成靶子。

一万名印度卖家:是救赎还是妥协?

2019年7月,Club Factory搞了场大动作:请来宝莱坞巨星兰维尔·辛格和2017年世界小姐Manushi Chhillar拍广告片。片子里 辛格穿着印式传统服饰举着手机下单,Chhillar笑着说:“Club Factory让每个印度人都买得起喜欢的东西。”这波营销,直接把平台注册用户干到4000万——要知道,Flipkart干了10年才破1亿。

广告打得热闹,背地里却在偷偷换赛道。区域经理阿什温·拉斯托吉2019年透露,平台已经跟1000家印度卖家试运行,计划当年招够一万名。这可不是简单增加商家,是要把平台从“中国卖货渠道”变成“印度本土电商”。

问题来了:印度卖家凭什么跟你玩?Club Factory祭出两招:一是免佣金,二是流量倾斜。2019年初,他们宣布本地化策略落地后总订单量直接翻倍,70%的订单来自印度制造的中小企业。有个德里卖手工刺绣包的卖家叫Priya, 2019年3月入驻,当月订单就破了500单,比她在当地批发市场的月收入还高。“Club Factory把我的东西卖到了班加罗尔,”她在采访里说“以前想都不敢想。”

但一万名卖家只是开始。楼云放话:“未来几年,平台50%的卖家必须是印度人。”2019年,他们的印度团队从10人扩到50人,班加罗尔办公室里一半是本地员工。这种“换血”操作,说到底是为了让印度政府看到:我们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创造就业的。

数据合规:藏在本地化里的生死线

2019年, 印度政府突然收紧跨境电商监管,要求所有电商平台把印度用户数据存在本地服务器。这对Club Factory来说不是小事——他们手里攥着4000万印度人的消费数据, 全存在中国服务器上,一旦被认定为“数据外流”,可能直接被踢出市场。

楼云赶紧出来表忠心:“我们100%合法,数据全存在印度。”这话说得硬气,背后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班加罗尔的数据中心2019年上半年就投了上千万,专门用来处理用户信息和订单数据。更绝的是 他们还在印度推出了“即时通讯”功能,类似中国的阿里旺旺,买家卖家能直接砍价——这功能看着简单,实则把用户对话数据也留在了印度。

本地化不只是招卖家、存数据,连支付方式都得改。刚进印度时Club Factory主要靠国际信用卡和Paytm,但小城镇用户更习惯货到付款。2019年,他们跟印度本土支付公司Paytm深度合作,把货到付款比例从30%提到60%。有个叫Rahul的买家来自印度北方邦,他在采访里说:“以前网购怕被骗,现在货到了再给钱,踏实多了。”

低价依赖症:本地化路上的拦路虎

Club Factory的本地化策略看着漂亮,实则藏着隐患。他们最赚钱的还是中国供应链的非品牌时尚产品,一件连衣裙成本30元,卖199卢比,毛利率高达50%。但印度卖家呢?手工刺绣包成本150卢比,卖299卢比,毛利率不到50%,还得跟中国爆品抢流量。

2019年8月, 孟加拉有个卖家在论坛吐槽:“我的手工围巾上架三天就被中国同款9.9元的挤到第50页。平台说会推本土产品,后来啊流量还是给低价货。”这话不是个案,Club Factory的算法逻辑没变:谁的转化率高,谁就拿流量。中国爆品价格低、复购率高,自然受宠。

更麻烦的是印度政府盯上了“低价倾销”。2019年9月,印度商工部对中国跨境电商发起反倾销调查,Club Factory被点名多次。楼云急得公开辟谣:“我们的价格是市场行为,不是倾销。”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不摆脱低价依赖,Club Factory的“本土玩家”人设迟早崩塌。

从“中国工具”到“印度品牌”:还有多远?

Club Factory的野心不止于卖货。2019年10月,他们跟印度时尚周合作,推出“印度设计师计划”,扶持本土新锐设计师。有个叫Ananya的设计师,她的传统印式女装在平台上卖了2000多件,还登上了印度时尚杂志。“以前想触达全国消费者, 得花几百万做营销,”Ananya说“Club Factory给了我一个台阶。”

但品牌化需要时间。印度消费者还是把Club Factory当成“便宜货代名词”。2019年双11期间, 他们尝试推中高端产品线,价格定在1000卢比以上,后来啊销量惨淡,还不如9.9元的袜子卖得好。楼云后来承认:“品牌建设比想象中难,至少还需要三年。”

2020年初, Club Factory悄悄上线了“印度制造”专区,首页打上“支持本土”的标语。这个专区里的商品价格普遍高出30%,但销量却比普通专区高15%。看来 印度消费者开始愿意为“本土”买单了——只是这个“本土”到底是指卖家,还是品牌,Club Factory还得好好琢磨。

从中国供应链到印度卖家, 从低价爆品到本土品牌,Club Factory的印度变形记还在继续。这条路是对是错?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但有一点很明确:跨境电商的下半场,拼的不是供应链多便宜,而是谁更懂这片土地的人情世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