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有哪些电商平台是当地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主要渠道
非洲电商江湖:这些平台才是当地人购物的“心头好”
提到非洲电商,很多人脑子里可能还是“互联网荒漠”的刻板印象。但现实是 这片大陆的电商市场早就暗流涌动,手机普及率飙升、年轻人消费觉醒,催生了一批让当地人“离不开”的购物平台。别以为非洲消费者只会买便宜货,他们对购物体验、商品种类、配送速度的要求一点不低。今天就扒开非洲电商的“内幕”,看看哪些平台真正扎进了当地人的消费习惯里。
Jumia:从“非洲亚马逊”到生态帝国的野心
Jumia这个名字,在非洲电商圈几乎等同于“淘宝+京东+美团”的综合体。2012年从尼日利亚起家,现在横跨14个国家,连埃及、摩洛哥这些北非国家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别小看这个平台, 它可不是简单的“卖货网站,而是搭了一套完整的电商生态——卖东西的Jumia商城、叫外卖的Jumia Food、订机票的Jumia Flights、甚至还有分类信息网站Jumia Deals,连支付和配送都自己包了Jumia Pay和Jumia Logistics成了平台的“左膀右臂”。

尼日利亚的消费者对Jumia的依赖程度有多高?2021年数据显示, 在拉各斯、阿布贾这些大城市,Jumia App的月活跃用户量能排进购物类前三,特别是年轻人,买手机、家电、化妆品,第一反应就是打开Jumia。为啥?主要原因是它解决了非洲电商最头疼的“再说说一公里”问题。在肯尼亚内罗毕,Jumia承诺“下单24小时达”,这在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的非洲简直是“黑科技”。2019年, Jumia还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了“非洲第一股”,虽然后来股价波动,但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早就稳了。
不过Jumia也不是没烦恼。2022年有用户投诉说加纳站的商品配送延迟严重,甚至出现“下单一周还没发货”的情况。平台后来紧急调整了物流网络,在科特迪瓦、加纳增设了3个区域分拨中心,才把时效拉回48小时内。这说明,就算是大平台,想在非洲把电商做顺,也得跟当地的“土问题”死磕。
Takealot:南非人的“线上沃尔玛”,凭啥稳坐头把交椅?
如果Jumia是泛非选手,那Takealot就是南非的“地头蛇”。2002年成立, 比Jumia还早十年,从卖书起家,现在啥都卖——从生鲜食品到游戏机,从办公家具到婴儿车,南非消费者日常能想到的东西,几乎都能在这找到。为啥南非人这么爱Takealot?主要原因是它摸透了本地人的“购物爽点”:选品够杂,价格够实退货够方便。
2023年南非电商协会的报告显示, Takealot在南非市场的占有率超过35%,比第二名高出近20个百分点。它的杀手锏是“3小时达”服务,仅在约翰内斯堡、开普敦这些大城市推出,但已经让不少消费者“离不开了”。有开普敦的用户在社交媒体吐槽:“有一次急着给客户买投影仪, 下午2点下单,Takealot5点就送到了比去线下店还快。”这种“即时满足”感, Takealot用本地仓配体系硬生生做出来了——它在豪登省就有5个大型仓库,覆盖了南非60%的人口密集区。
Takealot的另一个“心机”是会员体系。每年交299兰特成为“VIP会员”,就能享受免运费、专属折扣、优先配送等福利。南非中产家庭最吃这套,2022年VIP用户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了40%。不过最近两年, Takealot也面临本土对手Loot的冲击,后者主打“低价+白牌商品”,吸引了不少预算有限的年轻消费者。看来南非电商的“王座”也没那么好坐。
Konga:尼日利亚“本土战神”,如何用支付破局?
尼日利亚电商市场,Jumia是大佬,但Konga绝对是“刺头”。2012年成立时它只是个卖母婴用品的小网站,现在成了尼日利亚人买家电、3C产品的首选平台。Konga的逆袭秘诀,就俩字:本土化。它没像Jumia那样搞“大而全”,而是死磕尼日利亚消费者的痛点——支付难。
2015年, Konga联合尼日利亚5家大银行推出了KongaPay,一种“先买后付”的本地支付工具。尼日利亚信用卡渗透率不到10%,但移动支付用户超1亿,KongaPay正好卡住了这个缺口。用户注册时绑定银行账户或手机钱包, 下单时选择“KongaPay分期”,30天后还款,利息低到可以忽略。2016年,KongaPay的交易量占平台总支付的60%,直接把Konga的用户量拉了起来。
更狠的是 Konga搞了个“Konga Marketplace”,让本地小商家也能入驻。拉各斯的一个卖手工皮革包的商家,通过Konga把生意做到了阿布贾,月订单量翻了5倍。这种“平台+本地商家”的模式,让Konga在尼日利亚的口碑比Jumia还亲民。不过2021年Konga被Zinox集团收购后 战略有点摇摆,2023年还关掉了部分非洲国家的业务,专心啃尼日利亚这块“硬骨头”。赌对了就是下一个“非洲独角兽”;赌错了可能就沦为区域玩家。
Bidorbuy:20年拍卖老炮儿, 二手商品撑起半边天
南非电商平台Bidorbuy,1999年就成立了比淘宝还早出生。它没走“标价售卖”的路子,而是主打“在线拍卖”,在非洲算是独一份。你敢信吗?在Bidorbuy上, 最火的不是新品,而是二手货——古董相机、二手单反、绝版书籍、甚至二手汽车,占总销量的40%。
开普敦的一个摄影爱好者, 2022年在Bidorbuy上花3000兰特淘到了一台成色很好的二手佳能5D4,比新品便宜了一半多。他说:“新品关税太高,二手又怕被骗,但Bidorbuy有‘验货担保’,收到货不满意能退货,放心多了。”这种“C2C+担保”的模式,让Bidorbuy成了南非中产买“大件二手”的首选。2023年数据显示,Bidorbuy的二手电子产品交易量同比增长了35%,远超新品。
Bidorbuy的“倔强”还体现在它不搞“烧钱补贴”。当其他平台都在用“满减”“免运费”拉新时 它反而在强化“社区属性”,搞了个“卖家评级系统”,用户买完货能给卖家打分、写评价。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打法, 虽然用户增长不如Takealot快,但用户粘性极高——2022年,Bidorbuy的老用户复购率达到了65%,在南非电商圈排得上号。不过年轻人觉得拍卖太麻烦,更习惯“一键下单”,这可能是Bidorbuy未来要翻的“坎”。
Kilimall:东非“隐形冠军”, 中国供应链的“非洲代理人”
提到东非电商,很多人可能没听过Kilimall,但它在肯尼亚、乌干达、尼日利亚的地位,不输Jumia。2014年在肯尼亚内罗毕成立, 一开始只是个卖手机、电脑的小平台,现在品类 到家电、服装、家居,甚至生鲜。Kilimall的“神操作”, 是把中国供应链的优势直接搬到了非洲——中国厂家直接供货,价格比线下便宜30%,还支持“货到付款”。
肯尼亚的年轻人买手机,首选就是Kilimall。2021年,它在肯尼亚的手机销量占比超过25%,比三星、苹果还高。为啥?主要原因是Kilimall跟中国手机品牌深度合作, 比如传音、Tecno的新款手机,能在Kilimall上比线下早半个月到货,价格还低500肯尼亚先令。内罗毕的一个大学生说:“Kilimall的App里 手机型号比线下店全,还能分期,我们同学买手机基本都去那儿。”
Kilimall的扩张也很快, 2019年进入尼日利亚,2021年杀入坦桑尼亚,每个新市场都复制“中国供应链+货到付款”的模式。不过它也踩过坑——2022年在乌干达, 主要原因是本地物流跟不上,导致生鲜商品腐烂率高达20%,直接亏了300万美元。后来它跟乌干达本土物流公司合作,建了3个前置仓,才把损耗率降到5%以下。看来想在非洲把电商做“轻”,没那么容易。
非洲电商的“暗面”:这些坑, 平台和卖家都得踩一遍
非洲电商看着热闹,但水很深。平台要解决的,不只是卖货,跟“水土不服”死磕。比如支付, 肯尼亚、加纳移动支付普及,但尼日利亚、埃及还是银行转账为主;物流,南非、摩洛哥有成熟快递网络,但乍得、布基纳法aso,一个包裹从首都到县城可能要走一周;还有信任问题,很多非洲消费者觉得“网上付款容易,收货难”,平台得靠“货到付款”“无条件退换”慢慢建立口碑。
卖家更头疼。2023年, 一个做服装的中国卖家在Jumia上开店,主要原因是没了解清楚尼日利亚的进口关税,500件衣服被海关扣了两个月,光仓储费就花了2万美元。还有卖家在Takealot上卖电子产品, 主要原因是南非的电压是220V,没标注清楚,被用户集体投诉,平台直接下架了商品。这些“本土化陷阱”,没踩过的人根本想不到。
不过也有卖家玩得转。广州的一个小家电厂商, 专门为非洲市场设计了“110-220V电压适配”的电饭煲,在Konga上线后月销量破万单,复购率高达30%。他说:“非洲不是‘低端市场’,而是‘特殊市场’。你得按他们的需求改产品,而不是让他们将就你的产品。”这话,道破了非洲电商的本质。
未来五年,谁能在非洲电商的红海里杀出重围?
麦肯锡的报告说2025年非洲电商市场规模能到75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两倍。但蛋糕虽大,抢的人更多。Jumia在泛非市场有优势, 但本土平台在单个国家更懂用户;像Konga、Kilimall这种“供应链+本地化”的玩家,可能会在细分领域杀出来;还有新兴的社交电商,比如肯尼亚的“Instagram小店”,年轻人边刷边买,增长快得吓人。
不过想真正在非洲站稳脚跟,还得回到“人”本身。非洲消费者不是“没见过世面”, 他们只是需要“懂他们”的平台——价格要合理,配送要快,商品要合用,信任要到位。谁能把这些“小事”做到极致,谁就能在这片大陆的电商江湖里分到一杯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