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很抱歉,您提供的信息“iPrice”似乎不完整

标题里的“不完整”, 其实是认知盲区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iPrice,脑子里蹦出来的词大概是“比价网站”“聚合平台”之类的标签。简单理解也没错,但要是觉得这就是它的全部,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就像你只见过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却没想过水下藏着整座山脉。iPrice的故事,远比“帮你找便宜”复杂得多。不信?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比价只是“入场券”, 数据才是真壁垒

2014年iPrice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成立的时候,东南亚电商市场还处在“野蛮生长”阶段。Shopee刚从游戏转型电商没多久,Lazada刚被阿里收购,本地小平台遍地开花。那时候的消费者最需要什么?不是花里胡哨的直播,而是“我买的这个东西,在别家是不是更便宜”。iPrice抓住了这个痛点,把各大电商平台的价格搬到一个页面上,用户点点鼠标就能比价。这招很聪明,但聪明人不止它一个。为什么它能活下来还越做越大?秘密藏在数据里。

iPrice&App Annie:2019年Q1东南亚TOP电商
iPrice&App Annie:2019年Q1东南亚TOP电商

你可能不知道,iPrice早就不是单纯的“搬运工”了。它和App Annie合作发布的东南亚电商报告,成了行业里不少品牌方和投资人的“风向标”。2019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就很有意思:Shopee在越南的月活用户量突然冲到第一, 背后是它在印尼和泰国推出的“超本地化”策略——每个国家的App界面、支付方式、物流选项都不一样。

这些细节, 普通用户看不到,但iPrice的数据分析师能从搜索量、安装量、粉丝量的变化里读出来。比如2016年到2018年, Lazada在马来西亚的搜索量增长了62.9%,这可不是偶然它和阿里发起的“大促活动”强相关,iPrice的报告里直接点出了这个关联。你说这算不算比“比价”高级多了?

对抗性观点:有人说iPrice被“直播电商”淘汰了?

这几年直播电商火得不行,东南亚市场也不例外。Shopee直播、Lazada Live搞得风生水起,很多人就觉得:“比价网站?过时了吧,现在谁还傻乎乎地比价格,主播喊一声‘买它’不就行了?”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iPrice在2020年斋月期间的数据就打了这些人的脸——浪漫礼物搜索量在东南亚增长了57%。你没看错,是57%!这说明什么?说明消费者在“冲动消费”之前,还是会偷偷搜一下价格,看看主播说的“全网最低”是不是真的。iPrice就像个“冷静剂”,在直播的狂热里插了一杠子。

更绝的是iPrice还把直播数据纳入了自己的分析体系。比如它发现,泰国用户在直播时段搜索“美妆”的频率是平时的3倍,但转化率却比平时低20%。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直播间里太吵了用户来不及仔细比价就下单了。iPrice把这个洞察告诉了平台方, Lazada后来就在直播页面加了个“比价入口”,后来啊转化率直接拉高了15%。你说这算不算“借力打力”?别人玩直播,iPrice却从直播里找到了新的价值点。

融资故事:55万到400万, 投资人看中的不是“比价”

创业公司想做大,融资是绕不开的坎。iPrice的融资历程,其实藏着它转型的密码。2015年5月,它刚成立没多久,就从Asia Venture Group 那里拿了55万美元。这笔钱不多, 但够它撑过最艰难的初创期——那时候东南亚电商市场还不太成熟,很多平台连API接口都不稳定,iPrice的技术团队得一个一个去谈、去对接,工作量比现在大十倍。

真正的转折点是2017年左右,它拿到了Line Ventures的400万美元投资。Line是谁?东南亚最大的消息应用之一,用户量比很多电商平台还多。为什么Line愿意投它?看重的肯定不是“比价”功能。iPrice那时候已经偷偷攒了东南亚最全的电商数据库——哪个商品卖得火、 哪个平台物流快、哪个地区用户喜欢用优惠券……这些数据对Line来说太有用了。

比如Line想在自己的App里加个“购物入口”,该接哪个平台?卖什么品类?iPrice的数据能给出精准答案。后来Line的购物频道上线3个月,用户留存率就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25%。你看,iPrice早就从“比价工具”变成了“数据服务商”,这才是投资人愿意掏钱的原因。

本地化陷阱:东南亚7国, iPrice的“一国一策”怎么玩

东南亚这地方,看着是个整体,其实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王国”。马来西亚说英语,印尼说印尼语,越南有自己的一套支付习惯,穆斯林国家在斋月期间消费模式完全不同。iPrice能在7个国家站住脚,靠的不是“一套模板打天下”,而是“入乡随俗”的本事。

拿马来西亚 这里消费者最看重“性价比”,iPrice就在首页突出“折扣专区”,还和本土银行合作推出“分期免息”;印尼用户喜欢“社交购物”,iPrice就加入了“分享得优惠券”功能,鼓励用户把比价后来啊发到WhatsApp上;越南的物流一直是痛点,iPrice就在页面直接标注每个平台的“配送时效”,甚至能精确到“河内市区48小时达”。这些细节听起来不起眼,但用户能感受到“这个平台懂我”。2018年iPrice在马来西亚的点击量达到106万次不是偶然的——它把自己做成了“本地消费者最熟悉的陌生人”。

品牌方的“隐形盟友”:iPrice如何帮中小卖家破局

说到跨境电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大品牌的游戏”。中小卖家没预算投广告,没资源搞运营,怎么玩?iPrice的存在其实给这些“小透明”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它的“商品聚合”功能,让中小卖家不用自己建站,就能把自己的产品放到大平台的货架上,和大品牌同台竞技。

更关键的是数据支持。iPrice会给每个卖家一份“竞品分析报告”, 比如你卖的是马来西亚的母婴用品,它会告诉你:同类商品在Lazada的平均价格是多少,Shopee上的销量TOP3卖家用了什么关键词,用户评论里最常抱怨的是什么。有个马来西亚的母婴卖家叫“BabyJoy”, 2019年通过iPrice的数据发现,自己的奶瓶价格比竞品高了15%,但用户评价里“防漏设计”被夸了100多次。于是它果断降价,一边在商品标题里加了“防漏奶瓶”这个关键词,两个月内销量直接翻了3倍。这种“数据驱动决策”的能力,对中小卖家比投10万块广告还有用。

未来挑战:聚合平台的“天花板”在哪里

当然iPrice也不是没有烦恼。因为Shopee、Lazada这些大平台开始自己做比价功能,iPrice的压力越来越大。还有数据隐私问题, 2023年欧罗巴联盟的GDPR法案在东南亚越来越受重视,iPrice收集用户数据的方式也得跟着变。更别说现在TikTok Shop这种“内容+电商”的新玩家, 直接把用户的时间都占走了谁还有空专门去比价网站呢?

但挑战里也藏着机会。iPrice现在在做的,是从“横向聚合”转向“纵向深耕”。比如它和物流公司合作, 推出了“跨境比价”功能——中国卖家想卖到马来西亚,iPrice能帮你算清楚,走哪家快递最便宜、最快,清关成功率最高。还有“选品助手”,根据东南亚各国的搜索趋势和消费习惯,告诉卖家“现在卖什么最赚钱”。这些功能,已经不是简单的“比价”能概括的了。iPrice想做的,是成为整个东南亚电商生态的“数据基础设施”,就像水和电一样,不可或缺。

所以再有人问你iPrice是啥,别只说“比价网站”了。它是东南亚电商的“数据显微镜”,是中小卖家的“破局工具”,是本地化运营的“实战手册”。这家从吉隆坡小办公室起家的公司, 用十年时间证明: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里比“抓住风口”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