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电商网站TOP 10中
比利时电商市场:外资狂欢下的本土玩家突围战
打开比利时的电商战场, 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西欧小国的线上零售版图,几乎被邻国和全球巨头瓜分。欧洲电子商务基金会2018年的数据显示, 比利时电商TOP10中,60%是外资平台,前100名更是有72%来自国外。亚马逊像八爪鱼一样伸出了三个触角——法国站、 美国站、德国站,分别占据第三、第六、第九的位置,合计吃掉了近3亿欧元的市场份额。而本土玩家呢?寥寥无几,在巨头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这究竟是比利时的开放胸怀,还是本土电商的集体失语?
Bol.com:荷兰电商巨头如何用“平台模式”征服比利时钱包
3.86亿欧元, 这是荷兰电商Bol.com在2018年交出的比利时成绩单,毫无悬念地登顶榜首。很多人不知道,这家由荷兰零售巨头Ahold Delhaize控股的老牌网站,一开始只是个卖书的小平台。2018年, 它突然开始疯狂扩张第三方卖家,后来啊第三方销售额同比暴涨55%——这个数字背后是Bol.com从“线上超市”向“电商平台”转型的野心。

比利时消费者为什么会买账?主要原因是荷兰人太懂他们了:比邻国的物流优势,比亚马逊更接地气的本土化运营,还有比独立站更靠谱的信任背书。有个案例特别有意思:2018年, 比利时一家小众母婴品牌入驻Bol.com后三个月内销量翻了三倍,就主要原因是平台首页推荐了“荷兰妈妈都在买的婴儿用品”,这种本土化的心理拿捏,连亚马逊都学不来。
Coolblue:从“邻国大卖”到“比利时电商老二”的生存哲学
紧随Bol.com之后的是Coolblue,3.22亿欧元的销售额让它稳坐第二把交椅。这家1999年创立的荷兰电商, 主打“全渠道零售”,线上买不好还能去线下店体验——这在物流分散的比利时简直是神来之笔。比利时人有个特点: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购物体验,特别是大件商品。Coolblue就抓住了这点:在网上买冰箱, 第二天就能看到比利时小哥开着贴满品牌LOGO的货车上门,顺便帮你调试好。2018年,Coolblue在安特卫普开设了首家体验店,后来啊周边30公里内的线上订单量增长了22%。对比亚马逊“冷冰冰的标准化配送”,这种带温度的服务,让比利时消费者心甘情愿多花10%的钱。
亚马逊三线作战:法国站、 美国站、德国站的“三国杀”
说到比利时电商市场,绕不开亚马逊这个“隐形巨兽”。虽然亚马逊比利时站还没杀进TOP10, 但它的三个“海外兵团”已经把战场搅得天翻地覆:法国站1.53亿欧元、美国站8100万欧元、德国站6200万欧元——加起来比本土玩家总和还高。有意思的是 比利时消费者的“站别偏好”完全按地理位置划线:瓦隆人更爱逛亚马逊法国站,主要原因是法语界面和欧元结算;佛兰芒人则对美国站情有独钟,觉得“美国货更潮”。2018年有个数据特别扎心:亚马逊比利时站的客服响应速度比法国站慢3小时 后来啊南部消费者宁愿多付10%运费也要从法国站下单——这说明在比利时“语言和文化认同”比“物流时效”更重要。
Zalando:柏林时尚巨头如何“绑架”比利时女性钱包
1.32亿欧元, Zalando在比利时电商榜单中排第四,虽然销售额不如前面几位,但“杀伤力”却是最强的。这家从卖鞋子起家的德国时尚电商,现在已经成了比利时女性的“线上衣橱”。2018年,比利时女性时尚电商支出中,35%流进了Zalando的口袋,比本土时尚品牌总和还高。它的秘密武器?一是“30天免费退换”, 比利时女性试衣服就像试口红,买五退三是常态;二是“网红穿搭推荐”,找比利时本土博主拍荷语、法语穿搭视频,点击率比德语内容高40%。
更绝的是 Zalando在布鲁塞尔设了小型仓库,布鲁塞尔女性下单后第二天就能收到“从隔壁街区来的快递”——这种“近在咫尺”的体验,让比利时本土时尚电商哭晕在厕所。
苹果直营店:科技巨头的“高端路线”走对了
第五名是苹果,1.01亿欧元的销售额在电子产品中一骑绝尘。苹果在比利时没有“官方电商”,但官网直营店的销量却碾压所有本土电子零售商。2018年,比利时人均电子产品消费中,苹果占比高达28%,比第二名高出15个百分点。为什么比利时人愿意为苹果一掷千金?主要原因是苹果玩的是“生态圈”:买iPhone的人, 会顺手买Apple Watch;买Mac的人,会配AirPods——这种“全家桶式”消费,让其他电子平台望尘莫及。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苹果官网提供“比利时语客服”, 而很多本土电子平台的客服还是英语或法语——在比利时连“语言服务”都能成为高端竞争的筹码。
Vanden Borre与Media Markt:本土电子零售的“生死时速”
第七名的Vanden Borre和第八名的Media Markt,堪称比利时电子零售市场的“双雄争霸”。一个是本土老牌, 一个是德国巨头,2018年销售额分别为6900万和6800万欧元,差距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但有意思的是 它们的打法完全不同:Vanden Borre主打“本地化服务”,在布鲁塞尔、列日等城市设了20多家体验店,消费者可以先试后买;Media Markt则玩“价格战”,2018年黑五期间,把PS4游戏机的价格压到比亚马逊还低5%,后来啊单日订单量暴涨70%。
这场“本土VS外资”的较量, 到头来以2019年Vanden Borre收购Media Markt比利时业务收场——在电商冲击下连“对手”都成了抱团取暖的伙伴。
比利时消费者的“耐心假象”:配送时效背后的真实算盘
都说比利时消费者“耐心”——58%的人愿意等3-5天收货,12%的人甚至能接受6天。但真的是“耐心”吗?2018年我采访过一位布鲁塞尔的消费者,他说:“等6天怎么了?从荷兰来的快递比从本地的还快,还便宜20%。”原来 比利时人的“耐心”其实是“精明”:物流成本太高,本土配送一件小商品要8欧元,而从荷兰寄只要3欧元。更讽刺的是 很多本土电商为了“对标亚马逊”,推出了“次日达”,后来啊主要原因是订单量不足,配送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商品价格比荷兰网站贵30%——再说说消费者还是选择“等几天”。这哪是“耐心”,分明是“被现实逼出来的理性”。
跨境购物的“双面胶”:比利时人爱买荷兰货, 也爱卖中国造
比利时消费者的跨境购物习惯,像块“双面胶”:一面粘着荷兰,一面粘着中国。34%的跨境订单流向荷兰网站,16%流向中国平台——这个比例让很多欧洲国家震惊。为什么荷兰货这么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地理优势+文化认同”:荷兰网站支持荷语支付,退换货比退到中国方便10倍。而中国商品呢?2018年, 比利时小家电市场,中国品牌占比从2015年的12%飙升至28%,秘诀就是“价格+品类”:一个中国品牌的空气炸锅,比荷兰品牌便宜40%,功能还多两个。
有个深圳家具商告诉我, 2018年他在比利时独立站卖儿童家具,特意把产品尺寸改成“欧洲标准”,还找了比利时妈妈做测评,后来啊订单量年增120%——这说明,比利时人不是不爱跨境,而是不爱“不靠谱”的跨境。
本土电商的“囚徒困境”:为什么比利时的独角兽难产
翻开比利时电商TOP10, 本土玩家只有Vanden Borre和Media Markt两家电子零售商,剩下的全是外资。为什么比利时的本土电商做不大?答案藏在“小市场+高成本”里:比利时人口只有1150万, 比荷兰少一半,比德国少70倍,根本撑不起大型电商平台。更致命的是物流、人力、税收成本比荷兰高20%,本土电商想和外资打价格战,简直是以卵击石。2018年, 比利时本土快时尚品牌“C&A”试图做电商,后来啊主要原因是物流成本太高,商品价格比Zalando贵15%,上线三个月就关站了。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市场太小→不敢投入→体验不好→更没流量——比利时的本土电商,困在了这个“死循环”里。
跨境卖家的“比利时密码”:避开亚马逊的三大陷阱
想进入比利时市场的跨境卖家,别盯着亚马逊比利时站了——它2018年还没进TOP10呢。真正的机会,藏在Bol.com和Coolblue这些“半本土化”平台里。有个案例特别值得借鉴:2018年, 中国深圳的户外品牌“牧高笛”入驻Bol.com,特意把产品描述改成“荷语+法语”,还找了比利时本地网红拍露营视频,后来啊三个月内销量突破10万欧元,转化率比亚马逊高15%。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比利时消费者更信任“能说本地话”的卖家。再说一个, 别学亚马逊搞“次日达”,比利时人更接受“3-5天达”,但一定要把物流成本算清楚——从荷兰仓发货,比从中国直发便宜一半。记住在比利时“本地化”比“全球化”更重要。
未来战局:外资主导下的“微创新”机会
比利时的电商市场,短期内还是外资的天下。但也不是没有机会——2019年, 一家本土生鲜电商平台“Colruyt”杀进了TOP20,靠的是“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模式,把物流成本压缩到5欧元以下。这说明, 比利时的本土玩家,与其和外资拼规模,不如拼“微创新”:比如针对荷语区和法语区的差异化运营,或者利用小市场优势做“极致服务”。对跨境卖家 比利时就像一块“试验田”:在这里试成功的本地化策略,复制到荷兰、德国,成功率会高很多。毕竟在这个外资狂欢的市场里谁能真正读懂比利时消费者的“小算盘”,谁就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