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英国排名前十的购物APP有哪些?

英国电商土壤:为什么这些APP能成为日常刚需

英国人刷手机下单的速度,比泡杯茶还快。这个只有6700万人口的岛国, 电商渗透率却稳居欧洲前列——近80%的互联网用户习惯在线购物,相当于每10个上网的英国人里8个会在手机里塞满购物APP。这里的电商市场早不是“百花齐放”的初级阶段, 而是巨头林立、细分领域厮杀的白热化战场:既有亚马逊这样的全球霸主,也有深耕本土的百年零售商APP,还有主打社交、二手、返利的黑马玩家。这些APP凭什么能留住挑剔的英国消费者?或许答案藏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从超市买菜到淘二手古着, 从追大牌折扣到薅返利羊毛,每个APP都在解决一个具体的生活痛点。

从超市到时尚:覆盖全生活场景的购物APP

乐购会员卡:把超市装进口袋的“省钱利器”

英国人逛超市离不开乐购, 而乐购的会员卡APP,几乎成了他们的“电子钱包”。打开应用,会员卡条码直接显示在首页,结账时收银员扫一下就行,比翻实体卡快10倍。更关键的是电子优惠券——系统会, 会员用户月均消费比非会员高出37%,这APP早就不是简单的会员卡,而是精准的营销工具。除了省钱, 还能查附近门店营业时间、实时库存,下班路上突然想做饭,打开APP看看超市有没有新鲜三文鱼,直接导航过去,省得白跑一趟。

英国排名前十的购物APP
英国排名前十的购物APP

马莎百货:百年老牌的“数字化求生之路”

提到马莎百货, 英国人先说说想到的是“内衣和炸鸡”,但它的APP正在颠覆这个刻板印象。2022年5月, 马莎宣布四年内关闭100家实体店,全力押注电商——这意味着它的APP要承担起“线上总店”的重任。打开APP, 服装、食品、家居分得清清楚楚,服装板块能按“场合”筛选,食品区连“适合素食者的圣诞大餐”这种细分需求都标得明明白白。

最绝的是“自有品牌食品”, 线上能买到店里断货的限量款酱料,2023年圣诞季,APP上的“圣诞布丁”销量同比增长52%,比实体店卖得还火。不过也有槽点:物流有时候会“迷路”, 有伦敦用户吐槽“订的毛衣等了一周,后来啊显示派送到200公里外的仓库”,看来老牌零售商的数字化,还得再磨磨性子。

ASOS:全球时尚买手的“灵感库”

ASOS的APP堪称英国年轻人的“时尚圣经”, 上面卖850多个品牌的衣服,从快时尚到小众设计师款应有尽有。它的核心竞争力是“快”——上新速度比ZARA还快,明星昨天穿的衣服,今天就能在APP上找到同款。支付也极方便,扫描信用卡就能一键付款,连输密码都省了。2021年eMarket平台的调查显示, ASOS以40%的消费者使用率,成为英国时尚领域仅次于亚马逊的平台。

但争议也不少:有用户反馈“模特图和实物色差大到像两个色号”, 还有人说“退货流程比登天还难,寄回去的快递等了两周才显示签收”。不过瑕不掩瑜, 2023年黑五期间,ASOS的APP下载量飙升至购物类第三,英国年轻人对时尚的狂热,让这些吐槽显得微不足道。

省钱秘籍:返利与折扣类APP的生存法则

Shoppix:拍张收据就能“薅羊毛”的懒人神器

英国人爱省钱, 但懒得比价,Shoppix就是为这类人设计的。打开APP,对着购物小票拍照,系统自动识别商品信息和金额,审核:一个月内在Shoppix上上传50张收据, 换了15英镑咖啡券,相当于“喝咖啡不用花钱”。这APP的聪明之处在于, 它不仅返利,还收集消费数据——比如你常买某品牌洗发水,它会推送该品牌的折扣券,形成“消费-返利-复购”的闭环。不过有人吐槽“审核慢,有时候等一周才到账”,看来薅羊毛也得有点耐心。

Hotukdeals:百万用户的“折扣投票站”

如果你想在英国找到全网最便宜的电子产品,直接打开Hotukdeals就对了。这个APP有100多万活跃用户, 大家自发分享各大平台的折扣码、限时秒杀价,还能给促销活动“投票”——点赞越多,折扣就越靠前。2023年黑五期间, 索尼降噪耳机在这APP上的投票量破10万,到头来价格从£299降到£199,比官网便宜了三分之一。但这里也有“陷阱”:有些商家会雇人刷高虚假折扣, 等用户下单后再说“库存不足”,有消费者投诉“在Hotukdeals看到的‘史低价’,付了钱却被告人知系统错误”。不过总体它仍是英国人省钱的第一站,毕竟百万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折扣藏不住。

二手江湖:英国人最爱的“断舍离”平台

Depop:年轻人的“时尚跳蚤市场”

Depop堪称英国版的“闲鱼+”, 700万用户在这里卖衣服、珠宝、书籍,甚至演唱会门票。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社交属性”:卖家会拍穿搭图、写段子,买家直接在评论区砍价,像逛ins一样自然。有曼彻斯特大学生靠卖二手复古卫衣,月入£2000;还有人专门收购慈善店里的旧款,翻新后加价3倍卖。2022年数据统计, Depop上60%的用户是16-24岁年轻人,他们宁愿花£50买一件有故事的二手古着,也不花£30买快时尚新品。不过平台抽成高,假货也多,有买家收到“货不对板”的衣服,维权时客服回复慢得像蜗牛。但年轻人依旧沉迷这里毕竟在Depop上“淘到宝”的成就感,比买到新衣服还爽。

Shpock:欧洲版的“分类信息集市”

Shpock主打“本地二手交易”, 卖的东西更接地气:旧沙发、儿童自行车、二手手机,甚至还有“免费送”的旧冰箱。它的界面像微信朋友圈,商品以图片流形式展示,左滑右滑就能刷,符合英国人“高效逛二手”的习惯。2023年数据显示, Shpock上家具类交易量同比增长40%,很多伦敦人搬家时会先把家具挂到Shpock上卖,再买新的,省了搬运费。但缺点是“交易平安没保障”,有人收到手机后发现是组装机,找平台投诉却因“私下交易”无法介入。所以老手都建议:“买贵重物品一定要选‘平台担保’,别图省事直接微信转账。”

Gumtree:英国“万能信息库”的购物延伸

Gumtree原本是分类信息网站, 租房、求职、卖车样样有,现在购物功能也越来越强。它的二手区比Shpock更“专业”,卖数码产品的卖家会详细写配置、保修期,甚至提供发票。有伯明翰用户在Gumtree上花£800买了九成新的MacBook, 比官网便宜£300,用了半年没毛病。不过坑也不少:二手车交易里 “事故车当正常卖”的案例屡见不鲜,2023年就有消费者投诉“在Gumtree买的二手车,开了一周就发动机故障,卖家直接拉黑”。所以英国人常说:“Gumtree适合买便宜小件,买大额物品一定要带懂行的朋友去验货。”

传统零售的逆袭:老牌百货的APP突围战

博姿:不止是卖化妆品的“健康管家”

博姿有150多年历史,它的APP早就超越了“购物工具”的范畴。绑定会员卡后 买化妆品、药品能攒积分,积分多到能换免费面膜;还能管理处方药,到点提醒吃药;更绝的是“网上诊室”,付费£25就能和视频医生咨询小病,开方后直接寄药上门。2023年数据显示, 博姿APP的日活用户中,30%是为了“网上诊室”而来这哪是购物APP,分明是“线上医疗中心”。不过美妆价格比国内贵, 一支兰蔻面霜要£40,英国学生党常等“3买2送1”的活动才下手,看来再老牌的零售商,也得懂年轻人的消费心理。

Argos:从“目录购物”到“即时达”的进化

Argos是英国人的“童年回忆”, 以前买东西要翻厚厚的目录,现在打开APP,4万种商品直接下单,还能查附近门店有没有库存——想买的玩具在隔壁店有?直接导航过去提货,半小时就能到手。2022年Argos推出“2小时达”,伦敦市区下单,下午买的台灯,晚上就能用。但它也有“黑历史”:2012年曾进军中国电商,不到一年就失败,水土不服到“水土流失”。不过在英国本土, 它依旧是“家庭购物首选”,有妈妈说:“孩子突然要画画,打开APP买颜料,去店里拿,比去超市还快。”

写在再说说:英国购物APP的“生存逻辑”

英国电商市场的残酷在于:没有“万能APP”,只有“精准定位”。乐购靠会员体系锁住家庭用户,Depop靠社交抓住年轻人,Shoppix靠返利吸引省钱党。每个APP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就像英国人喝下午茶要加糖、喝咖啡要加奶一样,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工具。对卖家 与其盲目追求数据,不如像马莎百货那样——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用户是谁,然后把APP的功能打磨到极致;对消费者而言,与其纠结“哪个APP最好用”,不如根据需求选:买菜去乐购,淘古着去Depop,薅羊毛去Hotukdeals。毕竟在英国,没有“最牛的购物APP”,只有“最适合你的那一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