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时尚电商计划上市,难道不是打算融资3亿欧元扩大规模吗
又一时尚电商闯关IPO:3亿欧元融资是扩张跳板还是饮鸩止渴?
最近跨境电商圈又炸了锅——全球时尚集团Global Fashion Group突然宣布要上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计划融资3亿欧元。消息一出, 行业里立刻分成两派:一帮人说这是新兴市场电商的春天来了另一帮人却冷笑,3亿欧元在3200亿的大盘子里够塞牙缝吗?说真的,我更想聊聊那些藏在融资数字背后的真实故事。
从8.9亿到11.6亿欧元:收入增长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GFG公布的财务数据乍看挺亮眼:2016年收入8.87亿欧元, 2018年涨到11.56亿欧元,两年涨了30%。可细看会发现, 2019年预计才13亿欧元,这意味着2018到2021年这三年,年均增速可能要掉到个位数。更奇怪的是 他们总强调“活跃客户从890万涨到1120万”,但没人提客单价——客户多了可每个人是不是买得更多了?据雨果网2022年东南亚时尚电商报告显示, 同期竞品如Lazada Fashion的客户数增速20%,但客单价提升了18%,GFG的数据里缺了这块关键拼图。

3200亿欧元市场的“小舢板”:3亿欧元融资够打多久?
GFG说自己运营的时尚和生活类产品市场有3200亿欧元规模, 听着挺唬人,但问题是谁能分到这块蛋糕?亚马逊2021年就砸了20亿美元在东南亚物流,Zalando每年光营销费用就占营收15%。GFG拿3亿欧元,扣掉上市费用,剩的钱可能连覆盖巴西、印尼、俄罗斯这几个核心市场的仓储扩张都不够。2020年东南亚某本地电商拿了5亿美元融资, 后来啊在印尼建了3个仓,钱就烧完了现在还在亏钱——GFG会不会重蹈覆辙?
自有品牌40个、SKU过万:高SKU是优势还是负担?
GFG号称有40多个自有品牌,10000个SKU,数字看着华丽,但库存压力谁来扛?2021年快时尚品牌BooHoo就主要原因是SKU太多导致库存积压,再说说砍掉了30%的滞销款,亏损扩大。GFG的自有品牌里有多少是真正符合新兴市场消费者偏好的?比如俄罗斯消费者偏爱深色系羽绒服,印尼喜欢轻薄透气面料,这些本地化细节他们真的吃透了吗?据《时尚商业评论》2023年Q1数据, 新兴市场本土时尚品牌的复购率比国际品牌高22%,GFG的自有品牌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
新兴市场“淘金热”:亚马逊的影子还没散去
GFG一直说自己是“新兴市场时尚电商领导者”, 可亚马逊2022年才正式在印尼推服装品类,凭借Prime会员体系和物流优势,三个月就拿下了5%的市场份额。更别提还有阿里系的Lazada、 SHEIN这些“卷王”,SHEIN在2022年靠柔性供应链把新品上架周期压缩到7天GFG平均还得14天。他们总提“电商渗透率低于10%的欧洲早期水平”, 但忘了现在的竞争环境比10年前恶劣10倍——那时候亚马逊还没杀进来现在呢?
客户活跃数从890万到1120万:留存率比增长数字更重要
1120万活跃客户听着不少,但看看留存数据就尴尬了。据App Annie 2022年报告, 东南亚时尚APP的30天留存率平均在18%左右,GFG没公布具体数字,但对比其2021年推出的“首单立减50%”活动后用户激增但次月留存掉到15%,说明拉新容易留新难。更麻烦的是 新兴市场消费者对价格太敏感,GFG一旦减少补贴,用户可能立刻跑竞品那儿去——2020年某拉美电商就是补贴一停,月活直接腰斩。
Zalando的参照系:上市翻倍股价和GFG的估值落差
行业总拿Zalando举例,说人家2014年上市后股价翻倍。但别忘了Zalando上市时已经盈利了2021年净利润8.2亿欧元,GFG呢?到现在还在亏钱。Kinnevik把GFG 35%股份估值41亿瑞典克朗, 整个公司才12.3亿美元,比2015年35亿美元的估值缩水了65%。这说明什么?投资者对GFG的信心早就打折扣了这时候上市,更像是股东想套现吧?
亏损企业的IPO故事:投资者会为“潜力”买单吗?
跨境电商圈有个怪现象:越亏钱的企业越爱讲“未来故事”。GF二十国21年亏损2.1亿欧元,2022年亏了1.8亿,稍微少了点,但距离盈利还远。他们把亏损归咎于“市场投入”, 可看看同行,SHEIN 2022年盈利80亿美元,人家也投市场啊,区别在于SHEIN的供应链成本比GFG低30%。投资者现在精着呢,谁会为“未来潜力”真金白银砸钱?除非GFG能拿出点真东西,比如把毛利率从现在的18%提到25%以上,不然这IPO大概率凉凉。
3亿欧元要花在刀刃上?仓储、物流还是烧补贴?
GFG说融资要“扩大规模”,但具体怎么花没细说。是学SHEIN建海外仓,还是继续烧补贴搞促销?如果选仓储, 一个东南亚现代化仓至少要2000万欧元,3亿欧元最多建15个,覆盖核心城市还行,但下沉市场就别想了。如果选补贴,按2021年“满200减30”的活动力度,3亿欧元撑死半年。2023年初, 中东某电商拿了3亿欧元融资,后来啊70%砸在广告上,后来啊获客成本反而涨了40%——GFG会不会犯同样错?
NMV增长37%:净商品价值含金量有多高?
GFG强调NMV从2016年10.76亿涨到2018年14.53亿, 两年增长37%,听着厉害,可NMV是把取消订单的金额扣掉了那取消订单率多少?行业平均在15%-20%, 如果GFG取消率25%,那实际GMV可能只有12亿左右,增长就没那么亮眼了。更关键的是 NMV增长不代表利润,2021年某时尚电商NMV涨了50%,后来啊物流成本涨了60%,再说说反而亏更多。
快时尚的“原罪”:库存积压和环保压力怎么破?
快时尚行业早就被环保盯上了 欧罗巴联盟2023年要收“时尚税”,每件快时尚衣服加征0.2欧元环保费。GFG旗下那么多品牌,库存积压怎么办?2022年Zara就主要原因是滞销款太多,一次性销毁价值2亿欧元的衣服,被罚了1200万欧元。GFG在新兴市场, 环保监管可能松点,但消费者意识上来了——印尼2022年有68%的消费者表示“更愿意买环保时尚品牌”,GFG的自有品牌里有几个符合这个标准?
10亿消费者的“伪命题”:真正触达多少核心用户?
GFG总说自己面向“10亿消费者市场”, 可新兴市场能上网的人不少,但能网购、买得起时尚品的又有多少?俄罗斯人均月收入600欧元,巴西800欧元,他们愿意花50欧元买一件快时尚T恤吗?据Statista 2022年数据, 新兴市场中时尚电商的核心用户占比不到15%,10亿消费者里真正能贡献收入的也就1.5亿,GFG的1120万活跃用户,占比才0.7%,盘子看着大,实际能啃的肉不多。
上市后的“紧箍咒”:盈利压力会逼GFG转型吗?
一旦上市,GFG就得面对季报、年报的压力,股东可不管“新兴市场潜力”,只看利润。到时候会不会砍掉不赚钱的市场?比如俄罗斯业务,2022年受汇率影响亏了5000万欧元,保还是砍?或者收缩品牌矩阵,把40个自有品牌砍到20个?2021年某上市电商就是这么干的,后来啊品牌力下降,用户流失。上市是把双刃剑,GFG现在可能觉得是扩张的机会,但没准是套现的开始。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时尚电商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
跨境电商早就过了靠补贴抢用户的时代了 Zalando现在发力“二手时尚平台”,SHEIN搞起了“C2M定制”,GFG还在讲“扩大规模”,是不是有点跟不上趟了?新兴市场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体验, 比如印尼消费者希望“下单后24小时送达”,GFG在雅加达的平均配送时效还得48小时物流这块短板补不上,讲再多故事也没用。或许他们该学学拉美电商, 2022年靠“社交电商+直播带货”把转化率提升了35%,这比单纯砸钱建仓靠谱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