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美超级星期六零售额是否会超过340亿美元

超级星期六:340亿美元神话背后的零售博弈

圣诞前的再说说一个星期六,美国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超级星期六。这个日子像一场年度大戏的高潮,零售商们盯着日历盘算,消费者们捏着钱包纠结。今年这个日子落在12月21日离感恩节不过四周,比往年更紧凑的购物周期让整个行业绷紧了神经。零售咨询公司Customer Growth Partners的克雷格·约翰逊抛出个数字340亿美元, 说这是超级星期六可能砸出的零售额,连带着把黑五的315亿美元比了下去。可数字背后真这么简单吗?340亿到底是板上钉钉的预言,还是零售商们集体画的大饼?

被压缩的购物周期:催生还是透支消费热情

感恩节到圣诞节的购物窗口今年缩短了整整五天 往年这时候消费者还能悠悠逛逛,今年却像被按了快进键。零售商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提前半个月就开始打折促销,恨不得把圣诞礼物直接塞进购物车。这种压缩周期真的能刺激消费吗?看数据倒是挺热闹, NRF统计的感恩节周末就有1.896亿人涌进商场或点开购物网站,其中62%的人把目标锁定在超级星期六。可热闹归热闹,钱包里的钱就那么多,提前透支的购买力会不会让再说说关门的零售商哭都来不及?

美“超级星期六”零售额或达340亿美元 超过“黑五”
美“超级星期六”零售额或达340亿美元 超过“黑五”

去年某跨境电商平台的经历就很说明问题, 11月黑五到12月初的销售额同比暴涨72%,可到了超级星期六前后转化率反而下降了18%。消费者该买的早买了剩下的要么是挑三拣四的,要么是根本没钱的。这种寅吃卯粮式的消费狂欢,真的能撑起340亿的神话吗?

黑五与超级星期六:谁是真正的零售王者

零售圈总喜欢拿黑五和超级星期六较劲, 一个在感恩节后的狂欢,一个在圣诞前的冲刺。今年黑五在线销售额突破了90亿美元,线下也不甘示弱,加起来315亿的数字已经够耀眼了。可约翰逊偏偏说超级星期六要逆袭,理由是线下购物的冲动消费和再说说一刻的查漏补缺。这个逻辑听着挺顺,但现实可能没那么美好。

Adobe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 近几年黑五的线上销售额增速一直保持在15%以上,而超级星期六的线上增长却逐年放缓,去年甚至跌到了8%。消费者越来越习惯提前囤货,谁还愿意冒着寒风在圣诞前夜挤商场?除非零售商拿出真格的折扣,可打得太狠又可能亏本。去年某服装品牌在超级星期六搞全场5折, 销售额是上去了毛利率却直接从38%掉到19%,这笔账到底划算不划算?

消费者行为变迁:冲动消费正在退场

说起超级星期六, 老一辈美国人可能会想起推着购物车抢购的场景,可现在的年轻人早就不吃这一套。Z世代和千禧年更习惯提前规划购物清单,比价格、看测评、等凑单,哪还有临场发挥的空间?某市场调研公司2023年12月的调查显示, 65%的25-40岁消费者早在圣诞节前三周就完成了70%的采购,剩下的人要么是拖延症晚期,要么是真没钱。

有意思的是社交媒体正在改变购物节奏。TikTok上的圣诞礼物挑战让很多年轻人提前种草, Instagram的限时推送刺激即时下单,这些分散的购物行为让传统的大促节点变得模糊。去年某美妆品牌通过TikTok的“圣诞倒数秒杀”活动, 12月20日的单日销售额就突破了1200万美元,比超级星期六当天的整体增长还高。这说明什么?消费者不再迷信某个特定日子,谁能抓住他们的碎片化时间,谁就能赢。

零售商的豪赌:折扣战还是体验战

面对340亿美元的目标, 零售商们分成两派:一派是死磕折扣,认为低价才是硬道理;另一派主打体验,想用服务和场景留住消费者。哪条路能走通?去年12月的案例很有说服力。某家居连锁超市在超级星期六前推出“圣诞装饰体验馆”, 让顾客现场DIY布置圣诞树,配合线上下单3小时达的服务,当天的客流量同比激增40%,客单价提升25%。反观隔壁的竞争对手,全场打7折却门可罗雀,再说说只能含泪清仓。

折扣真的没用吗?也不是。关键是打得巧。某跨境电商平台在超级星期六前三天就放出“会员专属折扣”, 叠加限时优惠券,比直接降价更让消费者有占便宜的感觉。后来啊平台当天的GMV突破了8000万美元,转化率比平日高出35%。这说明现在的消费者不傻,他们要的是“感觉赚到了”,而不是单纯的便宜。

340亿背后的隐忧:库存与物流的双重考验

就算零售商们把340亿的目标喊得震天响,库存和物流这两座大山横在面前。去年黑五之后某快时尚品牌的退货率高达3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圣诞前再说说几天抢购的不合适商品。这些积压的库存不仅占着仓库,还得打折处理,利润早就被蚕食得差不多了。

物流更是个老大难问题。感恩节到圣诞节期间,美国主要港口的包裹处理量同比增长60%,配送延迟成了家常便饭。2023年12月18日 某物流公司数据显示,超级星期六当天的包裹中转时间平均延长了8小时导致不少消费者没能在圣诞节前收到礼物,直接影响了商家的口碑。有零售商吐槽:“我们卖出去的不是商品,是焦虑。”

真实案例数据:340亿神话的破与立

340亿美元听起来很诱人,但不是所有零售商都能分到这块蛋糕。2022年超级星期六,美国前十大零售商的销售额占比达到68%,剩下的中小商家只能抢剩下的32%。某玩具零售商CEO在内部会议上直言:“大品牌用价格碾压我们,我们只能在细分领域找机会。”后来啊他们聚焦“手工圣诞礼物”, 当天的销售额同比翻了三倍,虽然只占整个超级星期六市场的0.5%,但利润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再看线上渠道, 亚马逊在超级星期六当天的销售额占整个电商平台的42%,但第三方卖家的平均利润率却只有12%。这说明大平台的流量红利正在消退,中小卖家需要更精细化的运营。某户外用品卖家通过优化关键词和投放精准广告, 在超级星期六当天的转化率达到4.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1%,虽然销售额没破亿,但活得比同行滋润多了。

给卖者的突围建议:别被数字绑架

面对340亿美元的大饼,卖家们最该做的是冷静分析自己的优势。如果你有独特的产品,别跟着大打价格战,而是讲好故事。某手工蜡烛品牌在超级星期六前推出“圣诞限定香型”, 配合背后的故事视频,客单价直接从35美元涨到65美元,还卖断了货。

如果你的供应链够快,就抓住“再说说一分钟”的需求。某珠宝品牌在超级星期六当天推出“24小时定制圣诞礼物”服务, 加急费只收20%,后来啊订单量是平时的5倍,净利润提升了40%。这说明消费者愿意为便利买单,关键是你能不能提供这种便利。

别迷信某个特定的销售节点,而是把营销做在日常。某母婴品牌通过每周的“育儿小贴士”内容积累粉丝, 到了超级星期六直接推送“圣诞礼品包”,复购率高达60%。这说明真正的功夫在平时临时抱佛脚很难成气候。

340亿是起点不是终点

超级星期六的340亿美元预测, 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零售行业的焦虑与野心。数字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字背后的消费趋势和商业逻辑。压缩的购物周期、变化的消费者行为、激烈的竞争环境,都在倒逼零售商们跳出传统思维。与其纠结能不能达到340亿,不如想想怎么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毕竟零售的本质从来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谁能真正理解消费者,谁能用产品和服务打动他们。这才是超级星期六给每个卖者的真正启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