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全球假日购物季需求激增,难道在线零售额真的能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吗

假日季的狂欢:需求激增背后的真实图景

每到下半年, 全球零售商的神经都会跟着日历跳动,11月和12月的假日季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和钱包。Salesforce的最新预测给这场狂欢泼了盆温水——2023年假日季全球在线销售额预计达到1.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这个数字听起来很震撼,但对比2022年5%的增速,明显透着一丝疲软嗯。就像跑马拉松的选手,前两年冲刺太快,今年不得不放缓脚步。不过需求真的激增了吗?或许只是零售商们自己制造的“繁荣假象”。

返校季的低价试水:零售商的“饥饿营销”

把时间往前拨,今年8月的返校季已经成了假日季的预演。沃尔玛首席施行官Doug McMillon在年度会议上放话:“今年我们会推出更多低价笔记本、 铅笔,让家长和学生觉得‘买得起’。”这话听着暖心,但细想就知道——笔记本、铅笔这些基础文具,利润薄得像纸,低价不过是引流钩子。果然返校季期间,沃尔玛的文具类流量涨了30%,但整体客单价却下降了12%。这哪是需求激增,分明是消费者捂紧钱包后的“精打细算”。亚马逊也没闲着, 8月中旬搞了场返校季特卖,把9.9美元的笔记本和19.9美元的书包推上首页,后来啊转化率提升了15%,但退货率也跟着涨了8%。家长买回去发现笔记本用俩月就卡顿,能不退吗?

全球假日购物季需求上升,在线零售额将破万亿美元
全球假日购物季需求上升,在线零售额将破万亿美元

再看上半年的促销, Prime Day、618、黑五预热…零售商们把促销节点拆得稀碎,就怕错过消费者的每一分钱。CSA的数据显示, 上半年消费者支出同比增了6%,但仔细看会发现,增长主要靠日用品和低价服装,像电子产品、家居这类大件,支出反而降了3%。这说明什么?不是消费者没钱, 是他们更愿意花在“刚需”和“便宜货”上,所谓“需求激增”,不过是零售商们把“小需求”吹成了“大泡沫”。

万亿美元目标:乐观预测下的隐忧

1.19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让零售商们两眼放光,但冷静下来想想:2020年Adobe Analytics预测美国假日线上销售会增33%,后来啊真实现了吗?当时疫情催生的“宅经济”让线上销售额冲到1890亿美元,但到了2023年,增速直接砍到4%。三年时间,从狂欢到理性,消费者早就不吃“线上狂欢”那一套了。标普全球市场情报的数据更扎心:今年美国假日零售商整体销售额预计增4.5%, 但剔除通胀因素后实际可能降1%。这意味着什么?账面上的增长,其实是物价上涨带来的“虚胖”,消费者的购买力并没有真正提升。

数据迷雾:增长的数字与缩水的钱包

亚马逊2023年秋季Prime Day的数据被各大媒体吹上天——“销售额127亿美元, 同比增6.1%,创历史新高!”但很少有人提, 这次Prime Day的促销力度比2022年大了20%,满减门槛从“满50减5”降到“满30减3”,相当于用利润换销量。更关键的是物流成本涨了15%,广告费涨了18%,算下来净利润其实比去年少了2个百分点。

这哪是增长强劲,分明是“赔本赚吆喝”。还有沃尔玛,他们把“线上购买,店内取货”的比例吹到60%,说这是“需求激增的证明”。但真相是 消费者宁愿多跑一趟店取货,也不愿等三天快递,主要原因是退货方便——万一买的不合适,直接在店里退,省了寄快递的麻烦。这哪是需求好,分明是消费者对物流的不信任。

万事达卡经济研究所的米歇尔·迈耶说得实在:“消费者有消费意愿,但更看重价值。”2023年黑五期间, 服装类线上销售增了8%,但单价却降了10%,说明大家宁愿买便宜货,也不愿为品牌溢价买单。Temu和Shein就是抓住了这点,9.9美元的T恤、19.9美元的连衣裙,卖得比ZARA还火。数据显示,2023年Q3,Temu的全球下载量超亚马逊,服装类转化率提升25%。这哪是万亿美元市场的“健康增长”,分明是低价策略的“野蛮生长”。

技术驱动:AI如何重塑假日购物体验

零售商们现在最爱提“AI”, 仿佛不沾点AI,就落伍了。亚马逊7月推出了生成式AI的产品评论摘要, 把几千条评论浓缩成几句“用户最关心的问题”;沃尔玛在测试AI库存管理,据说能减少30%的缺货率;连Temu都用AI搞“猜你喜欢”,根据你的浏览记录推荐商品。这些听着高大上,但消费者买账吗?Salesforce的数据说17%的消费者用AI获取购物灵感,能带动1940亿美元支出。但别高兴太早,这17%里有多少是年轻人随便逛逛,真正下单的又有多少?

从工具到伙伴:AI的“贴心”还是“算计”?

亚马逊的AI评论摘要看着很贴心,但实际体验却让人哭笑不得。有用户吐槽:“AI把好评全摘出来了 差评一句不提,我买的洗衣机用了三天就漏水,这‘贴心’推荐是在坑我吗?”更麻烦的是AI推荐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你买了条牛仔裤,AI就天天给你推牛仔裤,后来啊想买件衬衫,翻了好几页才找到。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过度依赖AI推荐后用户跳出率增了12%,主要原因是“看够了相似的东西”。还有退货问题, AI推荐的尺码不准,2023年10月,某服装品牌因AI尺码推荐错误,退货率飙到35%,比平时高了20个百分点。这哪是提升体验,分明是“技术绑架”。

AI也不是万能药。沃尔玛的库存AI听起来很厉害, 但2023年黑五期间,还是出现了“AI预测缺货,实际爆仓”的乌龙——AI预测某款手机会卖1万台,后来啊卖了1.5万台,仓库直接爆了消费者等了半个月才收到货。这说明,AI再智能,也赶不上消费者善变的喜好。零售商们别把AI当“救命稻草”, 它最多是个“辅助工具”,真正打动人心的,还得是实实在在的好产品和好服务。

消费者变了:折扣敏感度与退货新规

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看到促销就剁手”的愣头青了。2023年假日季的预售数据显示, “提前加购但未付款”的比例高达45%,说明大家都在“货比三家”,等最低价再出手。亚马逊的“秒杀”活动以前是“手慢无”, 现在变成了“慢一点也能买”,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发现,黑五当天的价格和预售期差不了多少。这种“理性消费”,让零售商的“饥饿营销”失了效。

折扣战下的“双刃剑”:低价引流与利润透支

沃尔玛2023年Q3财报里藏着个秘密:他们把“低价笔记本”的价格压到8.99美元, 比成本还低1块钱,后来啊文具类流量涨了30%,但整体毛利率降了2个百分点。这不是“需求激增”,这是“用利润换流量”。更夸张的是Temu,他们的“0元购”活动看着热闹,但用户要付9.9元“邮费”,其实还是花钱。2023年9月,Temu的下载量超亚马逊,但用户平均留存率只有15%,比亚马逊低了25个百分点。这说明,低价能吸引来“薅羊毛党”,但留不住真正想消费的顾客。

退货政策更是成了“生死线”。Salesforce预测,21%的在线订单会主要原因是退货政策不清晰而面临风险。2023年黑五期间, 某零售商主要原因是“7天无理由退货”但“运费自理”,导致退货率增了15%,很多消费者觉得“退货比买货还贵”,干脆不买了。相反, 宜家2023年推出的“线上下单,门店自提免运费,30天免费退”政策,退货率只有8%,比行业平均低了13个百分点。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不想退,而是怕“退起来麻烦”。零售商们与其搞“低价促销”,不如把退货政策做贴心,这才是“需求激增”的真正密码。

区域差异:欧美与东南亚的不同战场

谈全球假日季,不能一概而论。欧美市场早就“内卷”了增速放缓;东南亚却像块“新大陆”,增长快得吓人。越南2023年假日线上销售预计增15%,印尼增18%,连菲律宾都达到了12%。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和欧美不一样,他们对价格更敏感,但对“新体验”接受度更高。

新兴市场的“后发优势”:低价与移动端的完美结合

Shopee越南站2023年11月的“超级购物节”就是个例子, 他们把“1元秒杀”和“直播带货”结合,后来啊GMV增了22%,其中70%的订单来自移动端。为什么移动端这么火?主要原因是东南亚很多家庭没电脑,手机就是唯一的购物工具。Temu看准这点,2023年9月在印尼推出“5美元包邮”活动,下载量直接冲到App Store第一。但欧美就不行了 亚马逊在德国的“低价促销”只带来8%的流量增长,主要原因是德国消费者更看重“品质”,便宜没好货的道理他们都懂。

欧美市场也不是没机会,只是得换玩法。比如宜家在欧洲推的“线上预约, 线下体验”服务,消费者可以先到店里摸摸家具,觉得满意再下单,2023年Q3这个服务的转化率达到了18%,比纯线上高了10个百分点。这说明, 新兴市场靠“低价+移动端”,欧美市场得靠“体验+信任”,万亿美元的目标,不能靠“一刀切”的策略。

未来趋势:万亿美元之后 零售商的下一站

1.19万亿美元,听起来很美,但未来的零售市场,拼的不是“规模”,而是“质量”。2023年12月, 宜家推出了“线上下单,门店3D打印取货”服务,消费者选好家具,门店用3D打印机现场制作,2小时就能取走。这种“即时制造”模式,让库存成本降了20%,体验感也拉满了。这或许就是未来的方向——用技术提升效率,用服务留住顾客。

破局之道: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Patagonia的案例值得参考。2023年假日季, 他们主打“环保羽绒服”,用回收材料制作,价格比普通羽绒服贵30%,但销售额却增了10%。消费者愿意为“价值”买单,而不是“低价”。还有日本的MUJI, 他们不做大促,而是用“无印良品哲学”吸引顾客,2023年假日季线上销售增了7%,虽然增速不高,但毛利率保持在45%,比行业平均高了20个百分点。这说明,万亿美元市场不是“低价堆出来的”,是“价值换来的”。

零售商们别再沉迷于“万亿美元”的幻梦了。假日季的需求激增,有泡沫,也有真相;AI能提升效率,但替代不了人心;低价能引流,但留不住忠诚。未来的零售战场,谁能真正理解消费者,谁能提供“有温度”的服务,谁才能笑到再说说。至于万亿美元?那只是个数字,真正重要的,是数字背后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