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国假期在线零售额增长14%
当感恩节的火鸡遇上网络秒杀, 美国年轻人正在掏空钱包
2019年的感恩节前夜,芝加哥的商场里飘着南瓜派香味,但莉娜的指尖却在手机屏幕上翻飞。这个23岁的姑娘正在比三家运动鞋的价格,黑色星期五的促销通知像潮水一样涌进她的收件箱。NRF的数据像一记重锤砸在零售商的神经上——1.65亿美国人计划在感恩节到网络星期一这五天里剁手,其中6870万人把战场放在了网络星期一。更让品牌商心跳加速的是 18到24岁的年轻人里有88%会加入这场购物狂欢,他们的购物车里塞的不仅是商品,还有对“错过优惠”的恐惧。
14%增长背后 是实体店的哀鸣还是线上的狂欢
Adobe Analytics的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零售业的冰火两重天。2019年假期在线零售额预计增长14%,达到1430亿美元,而实体店的增速只有5%。这种差距不是数字游戏,是消费者习惯的彻底转向。NRF的调查显示, 51%的美国人更爱网购,剩下的49%坚持逛实体店,但那49%里有一半的人其实也在线上比价。有意思的是 25岁以下的人明明更爱实体店,却有52%的人承认会在店里用手机查价格——他们把商场当成了试衣间,把电商平台当成了比价工具。

这种“线上比价、线下体验”的行为让传统零售商头疼不已。梅西百货的CEO在2019年财报
移动端的小屏幕,藏着大生意
移动端零售的增速简直像坐了火箭。2018年移动端只占整个零售销售的5.3%,却推动了25.3%的总消费增长。2019年这个趋势更猛,感恩节当天的移动端订单占比首次超过50%。eMarketer的数据显示,18到34岁的消费者里有72%的假日购物是通过手机完成的。他们不是在购物,是在“指尖上狂欢”。
但移动端的竞争也白热化。亚马逊在2019年10月推出的“一键购买”功能,让结账时间缩短到3秒,它的转化率所以呢提升了18%。中小卖家如果想分一杯羹,得在“场景化”上下功夫。比如卖户外装备的品牌“REI”, 在2019年黑五期间推出了AR试穿功能,用户可以把自己的虚拟头像放在户外场景里试穿冲锋衣,这个功能让它的移动端转化率提升了22%。案例
优惠不是万能药, 但没优惠万万不能
65%的消费者说“优惠太诱人忍不住下单”,但聪明的商家知道,优惠只是敲门砖。NRF的调查里有23%的消费者会主要原因是“个性化推荐”而多买一件。比如美妆品牌“Sephora”在2019年推出的“美妆顾问AI”, 根据用户的肤质和购物历史推荐产品,它的客单价比普通用户高出35%。这说明,单纯的打折只会让消费者等更狠的折扣,而个性化体验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掏钱。
但有些商家搞错了重点。2019年黑五期间,某服装品牌打出“全场5折”的旗号,后来啊流量暴增但利润暴跌。它的负责人后来承认:“我们被GMV冲昏了头,忘了算流量成本。”其实 Adobe的数据显示,2019年假日季的获客成本比2018年上涨了12%,这意味着如果只靠打折,很多商家其实是“赔本赚吆喝”。真正的赢家,是那些用数据筛选出高价值客户,然后给他们专属优惠的品牌。
假期缩短6天 商家的时间战怎么打
2019年的假日季比往年少了6天感恩节和圣诞节挨得更近了。这意味着商家的营销节奏必须加快。NRF的数据显示,有68%的消费者在11月中旬就开始购物,比往年提前了一周。这对商家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谁能提前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谁就能抢占先机。
亚马逊在2019年10月中旬就推出了“黑五预告”活动,提前锁定了一批“囤货型”消费者。而独立站卖家“Casper”则选择了“反向操作”, 它在黑五当天没有打折,而是推出“买床垫送睡眠检测服务”,这个差异化策略让它的销售额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27%。案例
中小卖家的生死局:流量内卷时代的生存法则
大平台的流量越来越贵, 2019年亚马逊的CPC比2018年上涨了25%,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垂直细分领域的“小而美”品牌正在崛起。比如卖手工蜡烛的“Jo Malone”, 它在2019年黑五期间通过Instagram的“故事广告” targeting 高收入女性,虽然总流量不如大品牌,但转化率高达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
关键在于“数据呼吸感”。不是收集一堆数据就完事了而是要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运用数据。比如卖宠物用品的品牌“Chewy”, 它通过分析用户的购买记录,在用户快用完宠物粮的前三天发送提醒优惠券,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它的复购率提升了40%。案例
14%增长背后的隐忧:零售业的“虚假繁荣”
表面上看, 14%的增长让人振奋,但深入分析会发现一些隐患。eMarketer的数据显示,2019年假日季的退货率达到了18%,比2018年上涨了3个百分点。这说明很多消费者其实是“冲动消费”,买了再退,这对商家的现金流和库存都是压力。更麻烦的是 消费者的信任度在下降——35%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虚假促销”,标原价再打折,这种套路正在透支消费者的耐心。
零售业的未来不是“线上取代线下”,而是“体验融合数据”。比如苹果的线下店,表面上卖产品,其实吧是在收集用户数据,然后通过线上推送个性化的服务。这种“体验+数据”的闭环,才是应对增长瓶颈的关键。2019年黑五期间, 苹果的线下店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不是主要原因是打折,而是主要原因是它的“天才吧”提供了免费的技术支持,这种体验让用户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2020年的预演:疫情给零售业上了一课
现在回头看2019年的数据,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场预演。2020年疫情爆发后美国在线零售额同比增长了44%,远超2019年的14%。这说明,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接受度一旦被打开,就会形成不可逆的趋势。2019年那些布局O2O、深耕私域流量的品牌,在2020年都尝到了甜头。比如沃尔玛,它的“线上下单、门店提货”服务在2020年一季度订单量增长了300%。
但2020年的爆发也暴露了问题——物流跟不上。2019年黑五期间,UPS的包裹延误率达到了8%,很多消费者抱怨“礼物没送到”。这提醒商家,在追求销售额的一边,供应链能力必须跟上。亚马逊在2019年就投资了100亿美元扩建物流中心,这让它2020年的物流延误率控制在3%以下。案例
给卖家的再说说忠告:别被数字绑架, 要为用户创造价值
14%的增长数字很诱人,但如果只是为了增长而增长,到头来只会陷入“内卷”。聪明的商家会跳出数字的桎梏,思考“我到底为用户创造了什么价值”。比如户外品牌“Patagonia”, 它从不参与黑五的打折大战,反而推出“旧衣回收”活动,用户可以用旧衣服抵扣部分金额。这个策略让它在2019年黑五的销售额增长了15%, 更重要的是它收获了一批忠实用户,这些用户愿意为品牌理念买单。
零售业的本质,是连接人和商品。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黑五还是平常,只要抓住了这个本质,就能在变化中找到不变。2019年的数据告诉我们,消费者在变,技术在变,但“为用户创造价值”这个核心永远不会变。与其追逐14%的增长,不如问问自己:我的用户,为什么选择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