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本土电商合并,能否联手抵御Shopee和Lazada的竞争压力
越南电商战场的硝烟:Shopee和Lazada的统治力
东南亚的电商战场,越南算是块硬骨头。Shopee和Lazada这两家巨头,像两座大山压在本土玩家头上。iPrice 2019年第三季度的报告里 Shopee在越南的下载量、用户活跃度、访问时长全是第一,Lazada紧随其后两者加起来占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更扎心的是越南本土的Tiki和Sendo,加起来可能都赶不上其中一家零头。
这两家国际玩家打法很不一样。Shopee靠的是烧钱补贴, 从2015年进入越南就开始撒币,新用户注册送券,卖家免佣金,物流费用补贴一半。Lazada背靠阿里打法更稳,先搞定支付和物流,再慢慢推商家。去年Lazada换了泰国CEO过来 居然从越南本土团队手里抢回了不少市场份额,说明国际玩家的适应能力比想象中强。

本土玩家活得有多艰难?看看Leflair就知道了。这家做严选的电商平台,2014年成立,到2019年第五年,年销售额还不到2000万美元。去年初突然宣布无限期停止越南市场运营,只留新加坡和菲律宾——可这两个地方的销量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说白了在巨头补贴的浪潮下中小玩家连喝汤的资格都没有。
巨头的“下沉市场”绞杀战
Shopee和Lazada最近两年都在拼命往越南的下沉市场钻。胡志明市、河内这些大城市早就是红海了他们盯上了郊区和农村。Lazada搞了“乡村服务站”,在各个县镇设提货点,村民不用等快递员,直接去店里取货。Shopee更狠,和越南最大的连锁便利店Circle K合作,把自提点开到了便利店角落里。
这对本土玩家是致命的。Sendo的用户里很大一部分本来就分散在郊县, 现在巨头直接把服务送到了家门口,Sendo的优势瞬间被抵消。Tiki倒是主要做大城市, 可Shopee在河内、胡志明的配送速度已经追上来了——以前Tiki承诺“当日达”,现在Shopee也做到了价格还更低。
本土电商的“抱团求生”:合并传闻背后的资本逻辑
2020年初,DealStreetAsia突然爆出个猛料:越南最大的本土电商平台Tiki和Sendo正在谈合并。这个消息在行业里炸了锅。要知道, 这两家公司在胡志明市同一栋楼里办公,平时为了抢人才互相挖得厉害,突然要合并,背后肯定有资本推动。
Tiki的底子不差。2010年由陈玉泰山创办,最早学亚马逊卖书,后来 到20多个品类。融资记录很亮眼:2019年据说融了1亿美元, 印尼的Northstar领投,之前的股东包括京东、越南本土的VNG集团,还有日系的CyberAgent和住友商事。Sendo也不弱, 2012年由越南软件巨头FPT孵化,C轮融资从印尼EV Growth、泰国开泰银行这些机构手里拿了6100万美元,股东里一堆日韩资本。
合并的“互补幻想”:用户和资源的拼图
资本看中合并,主要是觉得这两家能互补。Tiki的用户集中在河内、胡志明等大城市,中高收入群体多,客单价也高。Sendo的用户更下沉,覆盖了全国63省的1200万客户,很多是郊县和农村的中小商家。如果合并,用户画像能瞬间丰满起来从一线城市到乡村全覆盖。
资源上也能整合。Tiki自建的物流体系“TikiNOW”在越南做得不错,承诺2小时送达,这是Sendo没有的。Sendo的商家资源更丰富,有50万卖家,1700万SKU,品类覆盖更广。合并后物流和商家池能共享,成本肯定能降下来。
更重要的是合并能提升和巨头谈判的筹码。现在Tiki和Sendo单独面对Shopee、 Lazada,就像两个小孩打大人,合并后至少能凑个“青少年”,腰杆硬一点。资本最喜欢听“抱团取暖”的故事, 2020年那会儿,越南创投圈的朋友就私下聊过:“本土电商不整合,迟早被巨头一个个吃掉。”
合并不是万能药:本土电商的“先天不足”
但合并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恐怕没那么简单。越南的市场容量摆在那里。谷歌淡马锡贝恩2019年的报告预测, 2025年越南电商市场规模也就230亿美元,而中国2019年电商交易额就超过10万亿人民币。越南人均GDP要到2030年才能赶上中国2011年的水平,消费能力差一大截。
运营效率更是硬伤。Shopee和Lazada在越南的物流体系已经建得很完善, Shopee有自己的仓配一体网络,Lazada有菜鸟的支撑,配送时效和成本控制都碾压本土玩家。Tiki的“TikiNOW”虽然快, 但覆盖范围主要局限在几个大城市,Sendo的物流基本外包给第三方,时效和体验都差不少。合并后物流体系怎么整合?是保留两套还是统一?这都是难题。
资本的“短视”:合并后的内耗风险
更麻烦的是合并后很可能陷入“1+1<2”的内耗。Tiki和Sendo虽然都是本土玩家,但基因完全不同。Tiki学习亚马逊, 讲究用户体验,对商品质量把控严;Sendo更像是个“线上集市”,对卖家的管控松,追求规模。合并后团队怎么融合?选哪个CEO?用哪个技术系统?这些都是能吵翻天的点。
看看其他地方的案例就知道。马来西亚的Lelong和Mudah曾经也想合并对抗Lazada, 后来啊合并后团队内斗,业务停滞,再说说还是被Lazada抢走了市场。印尼的本土电商Bukalapak和Tokopedia合并, 到现在还没完全整合好,市场份额反而被Shopee蚕食了。越南的Tiki和Sendo,会不会重蹈覆辙?
真实案例参考:合并后的“陷阱”与“机遇”
2019年, 越南本土另一家电商平台Society Pass倒是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融了2600万美元。这家公司主打会员制, 卖优惠券和积分服务,看起来和Tiki、Sendo不直接竞争,但他们的经历很有参考价值。上市后 Society Pass想拓展电商业务,后来啊发现流量成本太高——Shopee、Lazada的广告位早就被巨头垄断,本土平台想投广告,价格比贵一倍,效果还差一半。
再看Leflair,对标的是唯品会,做品牌特卖。2018年融了3000万美元, 想靠“低价+正品”突围,后来啊发现越南消费者对价格太敏感,Shopee上随便一个第三方卖家卖得比他们还便宜,品质还差不多。Leflair想打“正品”牌, 可越南消费者根本不认——他们更习惯在Shopee、Lazada上买,觉得“大平台不会假”。
东南亚合并潮的“教训”:整合比合并更难
东南亚电商这些年合并潮不少,但成功的没几个。2018年, 泰国本土电商Pamela和MallTok合并,想对抗Shopee泰国站,后来啊合并后技术系统不兼容,商家两边都要上传商品,运营成本翻倍,半年内流失了30%的商家。再说说只能关掉其中一个品牌,钱白花了。
越南的情况更特殊。本土电商的用户忠诚度很低,今天在Tiki买,明天看到Shopee有券就跑了。合并后如果体验没提升,价格没优势,用户照样会流失。2020年Tiki和Sendo谈合并的时候,就有业内人担心:“合并了又怎样?用户不还是看谁补贴多就去谁那儿?”
差异化破局:合并之外的路怎么走?
那本土电商就没救了?也不是。与其硬碰硬合并,不如找条差异化的小路。Tiki其实已经试过了 他们重点做“生鲜配送”,和越南最大的连锁超市VinMart合作,卖蔬菜水果、肉类海鲜,主打“新鲜”和“快”。这个品类Shopee、Lazada不太擅长,主要原因是冷链物流成本高,巨头补贴不起。Tiki的生鲜业务在河内、胡志明的转化率比普通品类高20%,说明这条路走得通。
Sendo的优势在“本地生活”。他们可以和越南的餐馆、美发店、洗衣店合作,做O2O服务。比如用户在Sendo上下单,半小时后就有师傅上门理发,或者下午衣服送洗,晚上取回。这种服务巨头做起来太重,本土平台反而灵活。2021年, 越南本土一家做O2O的小平台Baemin被Grab收购,说明本地生活需求其实很大,只是没人好好做。
供应链优化: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更重要的是本土电商得从“打价格战”转向“做供应链”。越南有很多优质的小商品,比如手工艺品、农产品,出口到中国、泰国,价格翻好几倍。本土电商可以直接和这些工厂、农场合作,做“产地直供”,砍掉中间环节,把价格降下来品质还保证。
比如越南中部会安的丝绸, 传统上要,巨头做起来太慢,本土平台反而有优势。
政策也是个机会。越南政府一直在扶持本土企业,电商行业有很多税收优惠、补贴政策。本土电商可以多申请政府支持,比如“数字化转型基金”,或者和越南邮政合作,降低物流成本。2022年,越南政府推出“电商发展计划”,要扶持100家本土电商企业,这就是个风口。
合并只是开始, 活下来才是关键
越南本土电商合并,听起来像是个好故事,但实际操作起来坑不少。用户能不能留住团队能不能融合,供应链能不能优化,这些都是生死问题。Shopee和Lazada不会等他们整合好,下一步肯定会加大对越南的投入,特别是下沉市场。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如果合并后的团队能放下“谁老大”的执念, 专注做差异化,比如深耕生鲜、本地生活,优化供应链,再借点政策东风,说不定真能杀出一条血路。毕竟越南电商市场还在增长,2025年230亿美元的规模,足够养活几家有特色的本土玩家。
只是这条路,会比想象中难走多了。合并只是开始,活下来才有可能谈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