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度电商们注意了?印度竞争委员会是不是要调查不正当打折竞争行为呢

印度电商江湖变天?CCI突然出手,打折战要被按刹车?

说真的,印度电商这潭水最近有点浑。亚马逊和Flipkart这两家巨头天天喊“让利消费者”, 后来啊小商家们不干了直接在300多个城市拉横幅抗议。这时候,印度竞争委员会突然扔了个炸弹——要查“不正当打折”。这事儿吧,表面看是监管出手管价格战,深水区里全是利益博弈。小商家盼着公平竞争, 巨头们想守住地盘,监管机构夹在中间,既要维护市场秩序,又怕把外资吓跑,这戏码,比印度电视剧还精彩。

从“神仙打架”到“群情激愤”:亚马逊和Flipkart的日子不好过了

印度电商市场早就被亚马逊和Flipkart划了地盘, 一个占着40%多份额,一个占30%多,剩下那点零头被Swiggy、Zomato这些外卖平台分了。小商家本来指望线上能多赚点, 后来啊发现进了平台就像进了“二选一”的迷宫——要么跟着巨头打价格战亏本,要么被“优选卖家”挤到角落吃灰。2023年初, 印度全印商人联合会直接组织了300多个城市的商家抗议,口号都喊出来了:“别让亚马逊和Flipkart毁了我们的生意!”有个德里卖电子产品的商家跟我说 他参加平台“大促”活动,折扣打到成本线以下后来啊活动一结束,流量直接腰斩,库存积压了一仓库,再说说只能亏本清仓。这种“饮鸩止渴”的打法,小商家根本玩不起。

印度电商要小心!印度竞争委员会要去调查不正当打折竞争了
印度电商要小心!印度竞争委员会要去调查不正当打折竞争了

2018年那场FDI风暴,早就埋下了今天的雷

其实这事早有预兆。2018年印度政府突然改了FDI政策, 要求电商平台不能独家卖自家品牌的东西,还得让第三方卖家平等展示。亚马逊当时急得赶紧改模式,把“加速器项目”从“优先推荐”改成“自愿参与”,搜索算法也偷偷调了几次。但换汤不换药,小商家还是觉得平台在玩“明面一套背面一套”。比如平台规定“商家必须提供最低价才能参加活动”, 后来啊亚马逊自有品牌的“Amazon Basics”总能拿到“特殊折扣”,这不是明摆着抢生意吗?当时就有行业协会警告:“这么搞下去,印度电商会变成巨头的私人花园,小商家全得死。”现在回头看,这话说得太对了。

CCI的“显微镜”:不只是看打折,更盯死了“优选卖家”那套操作

这次CCI可不是随便查查。他们盯着亚马逊和Flipkart的“优选卖家”计划不放——说白了就是平台给某些商家流量倾斜,让他们能打更狠的折扣。监察员直接甩出法规条文:“根据垂直协议规则,差异化折扣只要导致排他性,那就是违法!”更狠的是 他们还查平台怎么用用户数据,比如是不是偷偷给“亲儿子”商家推送流量,让其他商家根本看不到顾客。2023年6月, CCI给亚马逊发了个质询函,里面列了12个问题,全是关于“优选卖家”的筛选标准、流量分配机制、数据使用规则,连“商家是否必须签署独家协议才能获得推广资源”这种细节都问到了。亚马逊那边估计头都大了这种内部操作,怎么敢公开?

9个月啃下164家企业的报告,CCI到底抓到了什么“实锤”?

为了查清楚,CCI花了9个月,啃了16个平台、164家企业的数据。报告里有个扎眼的数据:超过60%的小卖家反映, 主要原因是平台搞非公平促销,自己的店铺流量直接掉了40%,利润缩水了一半。还有个具体案例, 2022年斋普尔有个卖手工艺品的商家,主要原因是没参加“满300减150”的活动,一周订单量从100单掉到20单,差点倒闭。更关键的是 平台还搞“算法黑箱”——商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商品为什么排在后面只能花钱买流量,后来啊陷入“不投广告就等死,投了广告可能亏死”的死循环。这份报告出来后 CCI直接给亚马逊和Flipkart下了“整改通知”,要求他们30天内提交“公平竞争承诺书”,否则就启动正式调查。

自我监管还是“狼来了”?专家拍手叫好, 商家却不买账

CCI自己提了个“自我监管”方案,让平台把折扣政策透明化,比如贴钱搞促销得提前公示,还要成立“商家委员会”监督。专家们拍手叫好:“总算有人管管这些平台的霸王条款了!”但商家根本不买账。全印商人联合会的Praveen Khandelwal直接怼:“自我监管?他们自己定规则自己施行?这不是让狐狸守鸡圈吗!”他非要政府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不然就是走过场。有意思的是亚马逊倒是很配合,很快公布了“折扣透明度指南”,还承诺“不强制商家参加亏损性促销”。但Flipkart这边就没那么老实 2023年8月他们悄悄上线了“超级会员专享折扣”,本质上还是给付费用户更低价,这不还是老一套吗?

线下卖家笑了:“等这一天等了好久”,但真的能翻身吗?

线下零售商可算找到靠山了。CCI说得很清楚:“深度折扣只要把实体店挤垮,就是不正当竞争。”孟买有个卖服装的老板跟我说:“以前线上打价格战,我们实体店只能跟着降价,后来啊越亏越多。现在CCI出手,至少能让那些平台别再‘赔本赚吆喝’了。”但话说回来线下商家自己也有问题——数字化能力太差。2023年印度传统零售商线上化转化率才15%,很多人连怎么开网店都不会。有个喀拉拉邦的茶叶商,想在线上卖货,后来啊主要原因是不会做详情页,一个月只卖了5单。政策是外力,自己能打才是真本事。线下商家现在急着找第三方代运营,但好的代运营费用高得离谱,佣金抽成20%以上,小商家还是玩不起。

大平台急了?亚马逊和Flipkart的“救命稻草”在哪儿?

亚马逊和Flipkart也不是吃素的。2023年他们找了顶级律所, 想用“程序违法”把调查搅黄,后来啊印度衙门直接驳回,理由是“CCI有明确律法依据”。更麻烦的是 小商家现在学会了抱团,印度电商卖家协会联合了200多个商家集体申诉,说平台“算法黑箱”害惨人。有个亚马逊卖家私下跟我抱怨:“以前平台找我们谈条件, 说‘参加活动流量翻倍’,现在直接说‘不参加就限流’,这跟有什么区别?

”其实巨头们还有条路——转向“自有品牌+第三方平台”的双轨模式。比如亚马逊推“Amazon Basics”, Flipkart推“Billion”,这些品牌不用跟第三方卖家抢流量,利润还高。但问题是印度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比价,自有品牌如果没有价格优势,根本卖不动。

中小卖家别光看热闹:这波监管红利,怎么才能真正吃到?

中小商家别光等着天上掉馅饼。有个案例, 2023年班加罗尔有个卖有机食品的商家,没跟平台拼价格,反而打出“农户直供,零添加”的差异化标签,还联合了10个小农场搞社群营销,后来啊复购率比同行业高35%。这说明啥?监管是外力,自己能打才是真本事。现在很多小商家开始做“DTC品牌”, 绕开平台佣金,用WhatsApp群、Instagram直播卖货,成本比平台低一半,利润反而高。还有的商家专门做“长尾品类”, 比如卖印度传统手工艺品,这些平台看不上,但细分市场需求大,利润空间也足。关键是别再想着“跟着巨头走”,得找到自己的“生态位”。

新玩家入场:避开价格战, 这些“野路子”可能更管用

想进印度电商的新玩家,别再盯着综合平台了。2023年印度垂直领域电商增长率超过50%, 比如专注瑜伽器材的平台“YogaKart”,靠细分品类和专业内容,用户留存率比亚马逊高20%。还有社区电商模式, 在孟买试点的一个“邻里生鲜”平台,靠团长裂变,3个月做到月销500万卢比,根本不用打价格战。更狠的是“社交电商”, 印度年轻人爱用Instagram和TikTok,有个卖女装的商家靠短视频展示穿搭,直接在评论区卖货,转化率比平台高15%。这些新玩法,核心就是“绕开巨头的流量战场”,用差异化竞争抢市场。

再说说:这场调查,到底是“公平秤”还是“绊脚石”?

这场调查,到底会让印度电商变天还是又成了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没人说得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巨头们的好日子,可能真的到头了。小商家盼着公平竞争, 监管机构想维护市场秩序,新玩家等着机会入场,这场博弈里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不断调整的玩家。对印度电商或许不是“要不要打价格战”的问题,而是“怎么不打价格战还能活下去”的问题。毕竟市场不是巨头的游乐场,而是所有参与者的生存战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