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国工厂延迟复工,这会不会影响印度第一季度电商销售额呢

那边工厂复工慢了印度电商第一季度的销售真要坐冷板凳?

最近总刷到“中国工厂复工延迟”的消息,评论区一堆人开始操心印度电商的事儿——他们第一季度的销售额会不会所以呢凉凉?说真的这个问题挺微妙的,不是简单的“会”或“不会”能拍板的。得扒开供应链那层皮, 看看印度电商到底靠不靠那边活着,以及这次“掉链子”会砸到哪些品类,甚至有没有可能砸出点意想不到的机会。

手机和家电:线上销售的顶梁柱先扛不住了

先说最扎心的:智能手机和家电。这两块可是印度电商平台的“现金牛”,撑起线上GMV的半壁江山。Counterpoint那帮分析师早就算过账,线上卖出去的手机里有41%依赖中国供应链。你以为印度组装就能高枕无忧?天真,关键零部件像屏幕、芯片,还有精密模具,十有八九得从那边进口。Realme的人就透过风, 说几家供应商的工厂复工一拖再拖,手机零件根本跟不上,3月初的产能直接打了七折。小米更直接,电视机的供应链被卡得死死的,仓库里空荡荡的,线上订单只能排队等。

中国工厂延迟复工或影响印度第一季度电商销售额
中国工厂延迟复工或影响印度第一季度电商销售额

更麻烦的是库存周转。Forrester的数据显示,这些手机厂商的库存本来就不多,撑到二月底就见底了。三月份本该是销售旺季, 后来啊货架上空空如也,消费者点开APP想下单,弹出来“暂时缺货”的提示,这体验能好吗?苹果的情况更夸张, iPhone在印度75%的零部件靠进口,那边工厂一停工,库比克和诺伊达的组装厂直接干瞪眼。你说电商平台能不急?亚马逊和Flipkart内部早就拉响了库存警报,偷偷摸摸跟品牌方打听库存还能撑几天。

不过别急着唱衰,这里头有个变数:三星。三星在印度有自己的工厂,从零部件到组装一条龙,这次供应链中断反而给他们腾出了空间。数据显示,三月份三星中低端机型在亚马逊的销量环比涨了15%,硬生生从缺货的品牌嘴里抢走了份额。这说明啥?供应链危机里总能有人踩准节奏,把别人的窟窿补上。

纺织和服装:节日季备货泡汤,电商服装类目要“裸奔”?

如果说手机家电是“硬伤”,那纺织服装就是“软刀子”,慢慢割。印度服装制造商协会3月10日直接发声明预警:那边工厂复工延迟, 中国产的棉纱、面料进不来纺织厂要么停工要么减产,连带着电商平台的服装库存都告急。要知道, 印度每年3、4月要备排灯节的货,这是全年最重要的销售节点之一,后来啊现在面料商说“货要晚一个月到”,品牌方急得跳脚。

更尴尬的是印度本土纺织业根本填不上这个缺口。他们的高端面料还得靠进口,中低端产能又跟不上。电商平台上的快时尚品牌, 像Zara、H&M的印度线上店,本来3月上旬该上夏季新款,后来啊主要原因是面料断供,上新时间推迟了两周。消费者等不及,转头就买了本土品牌的库存款,那些原本卖不动的老款反而清仓了。你说这算不算因祸得福?本土电商品牌趁机薅了一把流量,转化率提升了20%左右。

不过也别高兴太早,服装类目的利润薄,库存积压一点就够喝一壶。有家叫“AND”的本土品牌, 主要原因是备货不足,三月份线上销售额同比下滑了12%,高管私下说“这次损失至少要半年才能补回来”。

供应链多米诺:从药企到玩具,电商货架被“连根拔起”

你以为只有手机和服装?天真。供应链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一张,后面全得倒。印度药企就头疼得要命,很多原料药得从那边进口,工厂一停工,生产线面临停摆。电商平台上的OTC药品销量本该一季度上涨, 后来啊现在连退烧药都缺货,库存周转率直接从30天拉长到了45天。

还有玩具和家居用品。电商平台上的“亲子玩具”类目, 3月份本来该冲销量,后来啊中国产的电动玩具、积木断供,本土玩具厂又做不出同等品质的东西,消费者只能买些塑料小玩意儿凑合。家居装饰更惨,灯具、窗帘这些“大件”,运输成本高,本地替代少,现在线上仓库里连样品都快没了。有家叫“Urban Ladder”的家居电商平台, 主要原因是灯具缺货,三月份订单取消了35%,客服

不过有意思的是健身器材和厨房小家电反而卖爆了。大家出不了门,只能在家锻炼、做饭,电商平台上的瑜伽垫、空气炸锅销量翻了一倍。有家本土品牌“LivPure”的净水器, 主要原因是中国产的滤芯延迟到货,反而催生了“预售”模式,消费者先付钱,等一个月后提货,销售额不降反升。这说明啥?供应链危机里总有人能抓住“宅经济”的尾巴,把损失变成机会。

电商平台的自救:左手补货, 右手换赛道

面对这场“供应链地震”,亚马逊和Flipkart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悄悄搞了两手准备:干脆调整促销策略,把原本给手机家电的流量分给食品、日用品这些“抗跌”类目。

Flipkart搞了个“宅家必备”专题页, 把零食、消毒液、卫生纸这些民生用品推到首页,销量蹭蹭涨。亚马逊更狠, 跟本地农场合作,上线“生鲜直送”服务,虽然物流成本高,但消费者图新鲜,订单量比平时多了40%。内部人士透露, 他们现在最怕的不是缺货,而是消费者对平台失去信心,所以拼命保证“刚需品类不断供”,哪怕亏点钱也得稳住用户。

不过风险也不小。有次亚马逊主要原因是手机缺货,没提前通知消费者,后来啊差评率涨了8%,客服团队加班处理投诉,累得够呛。这说明,供应链中断考验的不仅是货品,更是平台的应急能力和用户信任。

消费者的选择:持币观望还是“移情别恋”?

消费者这边,心态也复杂得很。德里有个叫阿什温的年轻人, 本来想3月10号在Flipkart买新手机,后来啊发现库存不足,等了一周还没消息,一气之下去了线下店,加价2000块买了现货。他说“线上等不起,还是线下踏实”。这种“持币观望”的心态很普遍, 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三月份智能手机线上转化率比去年同期低了12%,很多人宁愿等也不买“旧款”。

但也有“移情别恋”的。孟买的白领普里亚, 本来想买中国品牌的耳机,后来啊发现没货,转而买了本土品牌“boAt”,没想到音质还不错,成了回头客。本土品牌趁机打出“支持国货”的口号,电商平台的“印度制造”专区流量涨了50%。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不买,而是需要“替代选项”,谁能抓住这个需求,谁就能在危机中突围。

更深层的痛:印度想当“世界工厂”,还得跨过多少坎?

说到底,这次供应链暴露的,是印度制造业的“软肋”。他们总想着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高端制造业的底子太薄,关键零部件、精密设备还得靠进口。那边工厂一停工,整个产业链就跟着瘫痪。印度纺织业协会的人就抱怨过我们想搞“自力更生”,但机器、染料从哪来?技术谁教我们?

不过危机也倒逼改革。有些印度企业开始跟本地大学合作, 研发替代材料;政府也推出了“生产挂钩激励计划”,鼓励本土生产电子元件。这些措施短期内可能没啥用,但长期看,或许能减少对单一供应链的依赖。电商平台也在推“本土供应商扶持计划”,给小品牌流量倾斜,帮他们成长。你说这算不算因祸得福?谁知道呢,反正供应链这东西,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未来会怎样?第一季度销售可能“缩水”,但机会藏在裂缝里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印度第一季度电商销售额会不会受影响?大概率会。手机、家电、纺织这些大头缺货,GMV想涨都难。Forrester预测, 三月份线上零售增速会比去年同期放缓5%-8%,第一季度整体销售额可能“缩水”10%左右。但“危”里藏着“机”,本土品牌、健身器材、生鲜电商这些赛道,反而可能迎来爆发。

就像德里一个电商运营说的:“这次危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谁底子厚,谁反应快。那些平时不注重供应链、 只靠打价格战的平台,这次肯定栽跟头;而那些提前布局本土化、深耕细分品类的,说不定能弯道超车。”这话不无道理。供应链中断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再说说一次能在危机里抓住机会的人,才能笑到再说说。

反正啊,电商这行,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次中国工厂延迟复工,就像给印度电商泼了盆冷水,但也让他们看清了自己的短板。接下来怎么走,是继续依赖别人,还是苦练内功,答案就在他们自己手里。至于第一季度销售,跌一跤未必是坏事,爬起来才能跑得更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