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的新社交媒体策略是否奏效,导致其应用周下载量环比增长50%
从“被动回应”到“主动破圈”:沃尔玛社交策略的底层逻辑
零售行业里社交媒体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但沃尔玛最近这波操作,确实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嗯。他们搞的那套新社交策略, 直接把应用下载量周环比干上去50%,这个数字乍看挺唬人,可细琢磨又觉得哪儿不对劲。品牌咨询公司Metaforce的创始人艾伦·亚当森早就说过 “灵活而敏捷”的线上社交根本不是独创,过去五年大多数品牌都在玩这套。问题来了沃尔玛这波到底是真把社交玩明白了还是赶上了好时候?
亚马逊的Prime会员在手机里躺了多少年?大多数人购物习惯第一反应还是点开那个蓝色图标。沃尔玛这时候突然发力,背后打的什么算盘?社交总监乔迪·德尔金说这是“第一次让社交团队作用比以往更重要”,还特意提了段子营销——品牌之间风趣互动就能做好社交营销。这话听着耳熟,拼多多几年前就这么干过现在连卖菜的都知道用“砍一刀”拉新。沃尔玛这算是后知后觉,还是另辟蹊径?

段子营销与即时互动:新策略的两大抓手
沃尔玛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挺活跃, 发推文开始用网络热词,连“立扫把挑战”这种梗都蹭了还搞表情包互动。表面看是紧跟潮流,可细想就知道,零售巨头玩梗哪有那么简单。他们内部专门拉了6人创意团队,专门应对计划外的品牌互动,比如超级碗期间和墨西哥牛油果账户的即兴问答。提前设计好和乐高、百事可乐的对话——毕竟这些品牌在沃尔玛的广告里露过脸。这种“剧本+即兴”的组合拳,看似随意,实则每步都在算计。
但段子营销真的能转化吗?看看每日一淘的案例就明白了。他们把拼多多的“分享赚钱”和山姆的会员折扣捏一块儿, 11月28日宣布会员免费后第二天下载量直接冲高。这说明用户对“免费”“省钱”的敏感度,远高于“段子”。沃尔玛的社交互动如果只停留在“好玩”,而不落到实际优惠上,那50%的增长恐怕只是一锤子买卖。
超级碗与TikTok:借势热点的流量密码
超级碗那次营销算是沃尔玛的社交试金石。他们第一次在超级碗投广告,还通过Twitter和171个品牌账户互动,流量直接拉满。TikTok上也没落下搞黑色星期五主题的网红营销,短视频带货玩得飞起。节日热点+社交平台+网红经济,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下载量涨50好像顺理成章。
可这里面有个bug:沃尔玛没说清楚下载量的起止数字。是活动当周暴涨,还是持续增长?如果只是超级碗那几天冲高,后续又掉回去,那50%的意义就不大了。就像Wish, 当年靠性价比在北美购物应用下载量称霸,后来啊获客成本太高,现在被亚马逊、沃尔玛挤压得够呛。流量来得快,留得住才是真本事。
50%增长背后:数据狂欢下的隐忧
下载量涨了50%, 听着振奋人心,但放到零售行业里这点成绩真的够看吗?2020年4月5日沃尔玛购物应用就登顶美国市场,超过亚马逊20%。2023年PYMNTS的购物应用排名里它和Shein并列第一。数据波动本就正常,单周的50%增长,到底是策略见效,还是行业大盘上涨的带动?没人说得清。
下载量≠活跃度:用户留存的真实考验
艾伦·亚当森说得直白:“下载是一回事,让人愿意用又是另一回事。”现在手机里装5-6个购物应用的人太多了消费者对APP早就审美疲劳了。沃尔玛的应用功能比亚马逊强吗?物流速度更快吗?优惠力度更大吗?如果这些基础体验跟不上,社交玩出花来用户打开一次就卸载,那50%的增长不过是数字游戏。
看看亚马逊就知道, Prime会员粘性高不是主要原因是社交玩得好,而是“次日达”“视频会员”这些实打实的权益。沃尔玛+会员每月12.95美元,和Prime一个价码,但除了配送优惠,还有什么能留住用户?社交互动如果不能转化为实际利益,再说说只会变成“热闹了人家,冷清了自己”。
会员制的“双刃剑”: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
沃尔玛推社交策略的一边,也没放松会员制。每日一淘的案例证明,免费会员确实能拉新,但长期靠补贴维持,平台能撑多久?2022年拼多多靠“砍一刀”火遍美国,上线一个半月就成购物类APP下载量第一,可现在呢?库存积压、用户增长乏力的问题一样没少。沃尔玛如果只靠低价和社交噱头,迟早会走进同样的死胡同。
更关键的是 沃尔玛的社交团队现在忙着研究“流行网络语言”和“表情包”,有没有时间琢磨会员权益怎么优化?配送时效怎么提升?这些问题不解决,社交做得再花哨,也只是在给应用商店刷榜。
行业对比:沃尔玛vs亚马逊的社交攻防战
亚马逊在社交上一直挺“佛系”,人家根本不靠这个获客。Prime会员的生态足够完善,视频、音乐、物流一条龙,用户根本不需要社交互动来“粘”着。反观沃尔玛,像是突然被亚马逊逼急了开始猛攻社交战场。可亚马逊的“沉默优势”恰恰在于,用户不需要品牌在社交上陪聊天只要东西好、送得快就行。
亚马逊的“沉默优势”与沃尔玛的“激进尝试”
2022年上半年, 亚马逊库存同比增64%,沃尔玛才增31%,说明亚马逊在供应链上还是甩了沃尔玛几条街。社交互动能补足供应链短板吗?恐怕不能。消费者购物图的是省心省力,不是跟品牌玩段子。亚马逊的社交账号平时发点新品预告、 优惠信息,够用就行;沃尔玛现在搞“段子营销”“即兴互动”,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再说说能不能转化成销售额,这是个未知数。
每日一淘的启示:社交裂变不是万能药
每日一淘拼拼多多+山姆会员的模式, 短期确实拉高了下载量,但长期增长乏力。这说明社交裂变能解决“拉新”问题,解决不了“留存”和“复购”。沃尔玛如果只盯着下载量数据,忽视用户体验和供应链建设,再说说很可能重蹈覆辙。社交策略就像调料,能让菜更香,但做菜的核心还是食材本身——对零售食材就是产品、价格、服务。
未来之路:社交策略如何从“流量收割”到“品牌深耕”
沃尔玛现在把社交团队的重要性提到新高度,还给每个门店的Facebook页面配了专人运营。这个思路是对的,让门店成为社交网络的“毛细血管”,把线上互动和线下体验结合起来。比如用户在社交上问附近店有没有货,门店员工能实时回复,这种即时响应比段子营销更有用。
内部协同:让门店成为社交网络的“毛细血管”
德尔金说沃尔玛在培训更多内部人才, 让员工理解品牌声音,及时回应用户咨询。这个方向没错,但施行起来难度不小。几千家门店,员工水平参差不齐,能不能保证每个回复都符合品牌调性?会不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比一比的话,亚马逊的AI客服虽然冷冰冰,但至少不会出错。沃尔玛在“人性化”和“标准化”之间,得找到平衡点。
IP联动与场景化运营:下一个增长点在哪
最近沃尔玛和派拉蒙环球合作, 把“派拉蒙+”流媒体服务作为沃尔玛+会员的福利,这步棋走得挺聪明。《光环》《星际迷航》这些爆款IP,能吸引年轻用户下载应用。如果能把社交互动和IP场景结合起来 比如在TikTok搞“星际迷航主题挑战”,用户完成任务得优惠券,这样既玩社交,又促转化,比单纯发段子有效得多。
零售行业的社交策略,早就过了“随便发发图文”的阶段。沃尔玛这波50%的增长, 与其说是策略成功,不如说是“笨鸟先飞”——别人没认真做,他们稍微认真点,就显得亮眼。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怎么把下载量变成活跃量,把活跃量变成复购量,把复购量变成品牌忠诚度。社交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如果沃尔玛沉迷于“增长数字”的狂欢, 忘了零售的本质是“服务用户”,那这50%的增长,很可能就是再说说的狂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