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直播首日订单量暴增500%,携手e
一场直播让新店订单暴涨5倍, 东南亚电商正在发生什么
上传不到10个产品,店铺刚开通几天下午就接到Lazada的第一单时张磊盯着屏幕愣了好几秒。这个在杭州做小家电跨境的创业者, 怎么也没想到,两个月后的一场直播,能让店铺日订单量直接冲到500%的增长。“那天直播到一半,东南亚买家涌入的消息弹窗就没停过。”他回忆道,后台系统甚至因订单量激增短暂卡顿。
张磊的经历不是个例。在东南亚跨境电商圈,“直播首日订单暴增”正在从偶然事件变成可复制的增长公式。Lazada最新数据显示, 参与直播的新店中,78%能在首周实现订单量翻倍,而那些深度布局本土化直播的商家,甚至能打出500%的爆发式增长。这个数字背后 是6.5亿东南亚年轻消费者对直播电商的狂热,也是平台与服务商联手重构跨境生意逻辑的缩影。

6.5亿人的“数字狂欢”, 东南亚藏着怎样的流量密码
打开东南亚地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反差:新加坡人均GDP达5.7万美元,马来西亚、泰国属于中高收入国家;而印尼、菲律宾、越南人均GDP不足4000美元,却各自扛着近亿的人口基数。这种“高低搭配”的消费结构, 让东南亚市场呈现出独特的“多层级需求”——高端市场追求品质,大众市场渴望性价比,年轻群体则对新鲜事物极度敏感。
更关键的是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正把大量时间花在互联网上。菲律宾网民日均上网时长10小时印尼、泰国、越南在6-8小时之间,远超中国网民的5.52小时。阿里巴巴2020财年财报印证了这一点:Lazada订单量同比增幅97%, 服装、配饰、家居百货类目增长尤为强劲,双11期间移动端日活用户创下新高。
“东南亚消费者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缺少‘被种草’的场景。”Lazada跨境生态负责人在一次行业分享中提到。当淘宝直播在国内渗透率超过50%时东南亚的直播电商才刚刚起步。这种时间差,让中国跨境商家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从“看不懂”到“抢着播”, 本土化直播如何破解跨境难题
2019年11月,主营女包的Vanessa Fashion store在Lazada泰国站点上线。运营团队发现, 用中文直播时在线人数始终徘徊在200左右;换成泰国本地主播后单场观看人数直接冲到1810,直播增粉50%,店铺流量提升400%,订单量增长500%。“原来东南亚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理解完全不同, ”品牌负责人说“泰国主播会强调‘这款包包能配你参加的3场婚礼’,而国内主播只会说‘限时折扣’。”
语言和文化差异,曾是跨境商家做直播的最大痛点。Lazada在2018年11月启动直播业务时发现小语种主播资源严重不足。直到2019年12月, 平台与e-Box等认证服务商合作,在国内开设直播间并引入东南亚本土主播,才让问题得到缓解。e-Box作为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线上服务平台的四大子平台之一, 不仅解决了跨境商家的“寄件方便”问题,更承包了小语种直播需求。
“第四场公益直播设置了报名门槛, ”Lazada官方透露,“要求全跨境电商平台月均GMV大于5万美元,东南亚电商平台月均GMV大于3万美元。”这种筛选机制,确保了参与直播的商家具备一定运营基础,也让直播内容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
公益直播背后:Lazada与e-Box的“组合拳”
2020年初, Lazada携手e-Box发起4场公益直播,主题从“东南亚跨境电商发展”到“疫情期间运营策略”,再到“重点类目需求与开店指导”,几乎覆盖了跨境商家从入门到精进的全部需求。讲师阵容堪称豪华:Lazada跨境生态负责人、官方认证讲师,还有神秘行业嘉宾压阵。
“公益直播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出, ”e-Box运营总监表示,“而是要构建‘平台-服务商-商家’的生态闭环。”据了解, Lazada还推出了针对跨境电商的商家体验套餐:优质商家可在一个月内免费进行3场直播,平台承担KOL和运营费用,商家只需专注产品与粉丝互动。Vanessa Fashion store就是通过这个套餐,在双12期间实现了订单量暴增。
这种扶持并非无差别投放。Lazada会根据商家历史数据,匹配不同等级的直播资源。新店侧重“冷启动”, 提供流量扶持;成熟商家则主打“爆品打造”,Lookbook品牌曾通过与联合利华旗下Comfort联合直播,单小时销量提升134倍,互动点赞超30万。
500%增长背后:新店直播的“避坑指南”
“不是所有直播都能爆单。”做了5年跨境直播的泰国籍主播Aom提醒道。她曾见过新商家因选品不当,直播观看人数不足100,到头来草草收场。结合多个成功案例, 直播运营的关键逐渐清晰:选品要“本地化+场景化”,互动要“简单直接+情绪共鸣”,数据要“实时复盘+快速迭代”。
17日一橙莱轻奢名品的案例值得借鉴。这家店铺在直播中推出“119个爆品”, 其中32个单品GMV破万,到头来实现GMV较平日+622%,订单量+396%,涨粉+400%。“秘诀是把高客单价产品拆解成‘可感知的性价比’, ”运营团队透露,“比如把轻奢手表描述为‘工作3个月就能拥有的礼物’,比强调‘瑞士机芯’更有效。”
但直播并非万能药。Lazada数据显示,仅23%的商家能持续通过直播实现增长,多数新店在首波流量高峰后迅速回落。“冷启动成功后 要快速建立‘直播-复购-粉丝沉淀’的闭环,”跨境电商分析师指出,“单纯靠低价吸引的流量,忠诚度极低。”
从“流量狂欢”到“长期主义”, 东南亚直播的下半场
2020年3月,Lazada在新加坡提出“2030愿景”:服务亿级消费者,创造2000万就业机会,孵化800万中小企业。这个目标背后是平台对直播电商的深度布局。因为东南亚互联网渗透率提升至55%,直播正在从“增长工具”变成“基础设施”。
“未来直播的竞争,是‘本土化深度’的竞争。”某头部服务商负责人预测。印尼市场偏爱娱乐化直播,马来西亚注重专业讲解,越南消费者则喜欢“边看边聊”的互动模式。商家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特性,定制差异化的直播策略。
对于新入局的跨境商家, 张磊的建议很实在:“别急着冲500%的增长,先搞懂东南亚消费者喜欢什么。比如在菲律宾, ‘家庭装’产品永远比‘单人装’好卖;在越南,用当地主播说几句‘乡音’,比任何折扣都管用。”
东南亚的直播电商浪潮,才刚刚开始。那些既能抓住流量红利, 又能深耕本土化的商家,终将在6.5亿消费者的数字狂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增长密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