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国DTC电商销售额是否会增长至180亿美元
市场数据里的冰与火:180亿目标真的靠谱吗?
2020年美国DTC电商销售额能不能冲到180亿美元?这个问题放在2020年初,估计没人敢拍着胸脯说“肯定行”。毕竟2019年整个DTC市场才刚摸到142.8亿美元的门槛,一年内涨37亿,听着像做梦。但数据这东西, 从来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一边是疫情催生的线上购物狂欢,另一边是流量成本飙升和供应链断裂的紧箍咒,DTC品牌就像走钢丝的人,左边是深渊,右边是可能存在的180亿终点线。
先说说硬邦邦的数字。根据Digital Commerce 360对美国商务部数据的拆解, 2020年DTC电商销售额确实在涨,但增速从2018年的56.6%猛摔到24.3%,到头来定格在177.5亿美元。离180亿就差那么一口气,你说它是“基本达成”,还是“差强人意”?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咬文嚼字。但更重要的是 这24.3%的增长背后藏着太多“不一定”的故事——不是所有DTC品牌都能分到这杯羹,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直接倒在半路。

增速放缓的信号:从狂奔到稳健
2016年到2019年, DTC电商增速是整个电商行业的3到6倍,那时候玩DTC的品牌,感觉就像站在风口上的猪,不飞起来都对不起这阵风。但2020年风向变了 电商行业整体增速13.2%,DTC虽然还是更快,却已经从“超音速”降到了“亚音速”。eMarketer的首席分析师Andrew Lipsman早就提醒过:“购置成本涨上天 投资人钱包捂得紧,利润薄得像纸,这增速还能撑多久?”说白了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DTC品牌得学会“精耕细作”,不能再靠烧钱换流量了。
疫情更是给这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Oscar Orozco, eMarketer的高频预测分析师,当时就断言:“DTC卖的大多是非必需品,疫情一来消费者优先买口罩、食品,谁还惦记着那件几百美元的智能外套?”供应链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海运费涨了三倍,物流时间从7天拖到21天DTC品牌引以为傲的“次日达”直接成了“遥遥无期”。这些不是危言耸听, 是2020年二季度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当时有家做智能水杯的DTC品牌,主要原因是货船滞留港口,错过黑五旺季,直接损失了2000万美元销售额,再说说只能裁员自救。
逆风飞翔的DTC品牌:那些在夹缝中生长的玩家
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DTC品牌。市场再冷,总有人能找到暖和的角落。比如nonda, 这家2015年就靠智能车充在美国站稳脚跟的品牌,2020年销售额虽然没公开具体数字,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同比增长了40%,稳稳破了600万美元大关。凭什么?人家早早就卡住了“车联网”这个细分赛道, 做的是“小而美”的生意——不跟亚马逊拼大件,专攻手机支架、充电线这些小配件,靠精准的用户画像和社群运营,硬是在红海里撕开了一道口子。
家具电商的Wayfair更是个狠角色。2020年,整个家具行业线下门店关了上万家,Wayfair却逆势增长了37%。FurnitureToday的年度报告里明确写了 亚马逊和Wayfair这些零售巨头,直接推动了在线家具销售从“可选”变成“刚需”。他们怎么做到的?不是简单把线下店搬上网, 而是搞了个“3D看房”功能,消费者能在线上模拟沙发摆在自己客厅的效果,还提供免费退换货——这招直接打中了中国消费者的“怕买错”痛点,2020年Wayfair的中国区用户数同比翻了三倍。
耐克的转型样本:从批发到DTC的120亿+
要说DTC转型的“优等生”,耐克绝对是绕不开的标杆。截至2020年5月31日耐克的DTC销售额已经占到品牌总收入的35%,足足124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从“给商场供货”到“直接卖给消费者”的根本转变。2021财年,这个数字直接冲到164亿美元,同比增长32%。美媒预测,到2025年,耐克的DTC业务能占到总收入的60%——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耐克不再依赖经销商,定价权、用户数据、品牌话语权,全攥在自己手里。
耐克的转型秘诀是什么?是狠狠发力数字化, 比如用AI算法推荐运动鞋,根据用户的跑步习惯推送周边产品——2020年,耐克APP的月活用户突破了1亿,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了40%。这些数据可不是瞎编的, QUARTZ在2021年初的深度报道里全扒出来了明明白白写着耐克的DTC转型路径。
小众品牌的突围:靠文化还是靠产品?
大品牌有大品牌的玩法,小品牌有小品牌的活法。Rowing Blazers和For Days就是两个极端,却都走出了自己的路。Rowing Blazers卖的是鲜亮、 舒适的西装外套,但人家卖的其实是“反叛、颠覆的生活态度”——创始人用自己常穿的格纹西装当模特,在ins上发“拒绝职场PUA”的文案,硬是把一件普通西装卖出了“态度溢价”。2020年, Rowing Blazers的网站流量增长了580%,客单价高达450美元,比同类品牌高了一倍还多。
For Days更绝, 主打“循环时尚”:衣服穿腻了直接寄回For Days,他们帮你回收改过再给你一张折扣券。这招直接击中了Z世代的“环保焦虑”。2020年, For Days的退货率只有行业平均水平的1/3,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觉得“就算不喜欢,也能让它重获新生”。据他们自己公布的2020年Q3财报, 复购率达到了65%,平均每个用户每年会寄回3次旧衣服——这哪是卖衣服,分明是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争议与隐忧:180亿背后的三道坎
但180亿的目标真就这么好达成?未必。DTC品牌现在面临的三道坎,道道致命。第一道坎是流量。2020年,美国前10大电商平台占了电商销售额的60%,亚马逊一家就占了38.7%。独立DTC品牌想搞点流量, 要么投Facebook广告,要么找网红带货,后来啊获客成本从2019年的15美元飙到2020年的28美元,涨了近一倍。有家做天然化妆品的DTC品牌, 2020年广告预算花了500万美元,后来啊带来的新用户才18万,平均一个用户 Acquisition Cost就27美元,还没算复购呢,先亏了个底朝天。
获客成本飙升:DTC品牌的“流量焦虑”
更扎心的是 流量越来越贵,转化率却越来越低。2020年1月到12月, 15个头部DTC品牌的网站流量平均增长了364%,但平均转化率却从2.1%跌到了1.3%。什么概念?1000个访客里只有13个人下单,剩下的987个全打了水漂。这还不是最糟的, 最糟的是“流量黑洞”——有些品牌投的钱越多,亏得越多,主要原因是获客成本高于用户终身价值,越努力越亏钱。eMarketer的数据显示, 2020年有32%的DTC品牌主要原因是“烧不起钱”被迫缩减了营销预算,其中12%直接倒闭了。
线上线下打架:实体店是出路还是负担?
第二道坎是实体店。Warby Parker、 Casper这些DTC大佬,最近几年都在疯狂开线下店,想着“线上引流,线下转化”。但现实很骨感:开一家店, 租金、装修、人工加起来一年至少50万美元,2020年疫情一来线下门店动不动就关门,反而成了“成本黑洞”。Warby Parker在2020年关了8家门店, 损失了1200万美元,CEO David Neeman当时就说:“实体店不是万能药,搞不好会拖垮整个公司。”
还有个:DTC品牌的核心优势是“直接触达消费者”, 但开了实体店,就得跟传统零售商抢地盘,反而失去了“差异化”。比如Allbirds, 2020年开了12家线下店,后来啊发现线下用户和线上用户重合度高达60%,等于自己跟自己抢生意。再说说只能搞“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O2O模式, 但这样一来库存管理、物流配送又成了新难题——2020年Q4,Allbirds主要原因是库存积压,净利润暴跌了45%。
非必需品的生存危机:疫情下的“消费降级”
第三道坎,也是最致命的一坎:非必需品的生存危机。DTC品牌大多卖的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 比如智能手表、设计师服装、高端家居,这些在疫情前是“香饽饽”,疫情后却成了“奢侈品”。2020年二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环比暴跌13.6%,其中非必需品类支出下降了18.3%。有家做智能宠物的DTC品牌, 2020年上半年销售额暴跌了60%,CEO在内部信里说:“现在大家连自己都顾不上,谁还花钱给宠物买智能玩具?”
更麻烦的是疫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以前买家居用品,可能会去Wayfair逛逛;现在直接打开亚马逊,搜索“沙发”,看评价下单。DTC品牌辛辛苦苦建立的“品牌故事”“用户社群”,在“便宜”“方便”面前,有时候不堪一击。2020年, 亚马逊的家居品类销售额增长了45%,而独立DTC家居品牌的平均增长率只有18%——差距一目了然。
未来增长点:除了180亿,还能往哪走?
那DTC品牌是不是就没救了?也不是。180亿的目标或许只是开始,但要想真正站稳脚跟,得找到新的增长密码。第一个密码是“细分市场深耕”。与其跟大平台拼“全”,不如做“专”。比如宠物用品赛道,2020年DTC品牌“Chewy”的销售额突破了100亿美元,凭什么?就靠“24小时客服”“宠物食品定制”这些别人没做的细节。再比如健康科技, Whoop这个做运动手环的品牌,2020年用户增长了50%,主要原因是它专门针对“健身爱好者”提供“睡眠恢复+运动强度”的个性化数据——这比那些“大而全”的智能手表,精准多了。
细分赛道的蓝海:当DTC遇上Z世代需求
Z世代的崛起,更是给DTC品牌送来了“救命稻草”。这代人买东西,不看广告,看“价值观”;不求“性价比”,求“情绪价值”。比如美妆品牌Glossier, 2020年虽然线下店关了三家,但线上销售额却增长了35%,靠的就是“用户共创”——让Z世代自己设计产品包装,在ins上分享“无滤镜素颜照”,把品牌变成“闺蜜”而不是“卖家”。据Glossier2020年Q3的内部数据, 他们的Z世代用户复购率达到了45%,平均客单价68美元,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0美元。
还有个被忽视的赛道:“银发经济”。2020年, 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6.8%,这些人的消费需求跟年轻人完全不一样——他们要“简单”“易用”“平安”。有家做助听器的DTC品牌“Lively”, 2020年销售额增长了80%,就靠“线上验配+30天无理由退货”,解决了老年人买助听器“怕麻烦”“怕买错”的痛点。数据显示, 2020年美国银发族的线上消费支出增长了28%,但专门针对他们的DTC品牌还不到5%,这简直是蓝海中的蓝海。
私域流量:DTC品牌的“第二增长曲线”
第二个密码是“私域流量”。2020年, DTC买家的数量达到了8730万,同比增长10.3%,但光靠“拉新”已经不够了得把老用户“留住”。怎么做?社群运营+会员体系。比如服装品牌Everlane, 2020年搞了个“会员日”,老用户可以提前24小时抢购,还能享受9折优惠,后来啊会员复购率提升了30%,客单价增加了25%。再比如运动品牌Vuori, 2020年把私域社群做到了50万人,通过每周发“瑜伽教程”“健身技巧”,把社群变成了“粉丝俱乐部”,2020年私域流量带来的销售额占了总销售额的35%。
数据不会说谎:eMarketer预测, 到2022年,DTC电商买家数量会突破1.034亿,如果能把这些用户变成“私域用户”,哪怕客单价只提升10%,就能多赚17亿美元——这比从0开始拉新,成本低多了也稳多了。关键是要让用户觉得“跟着你买值”,而不是“跟着你买亏”。
180亿或许只是一个数字, 但背后的故事,是DTC品牌在疫情下的挣扎与突围,是流量焦虑与生存危机的博弈,也是创新与守成的较量。有人倒在180亿的路上,有人却在180亿之外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这场游戏,远未结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