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新加坡电商平台,腾讯和阿里投资

东南亚电商战火燎原:新加坡双雄凭什么抢走六成流量

说真的, 东南亚这片热土,电商玩家们杀得眼红。iPrice和SimilarWeb的数据像盆冷水浇下来——去年再说说三个月, Shopee和Lazada这两个新加坡平台,硬生生把东南亚电商网络流量60%的蛋糕啃进了嘴里。33%对27%,加起来碾压其他所有对手,这哪是竞争,简直是统治。但细想一下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真的能稳得住吗?

从7%到33%:Shopee的逆袭剧本藏着多少套路

2017年第三季度, Shopee的电商流量才7%,在Bukalapak、Tokopedia和Lazada面前,小透明一个。谁能想到三年后它能翻盘到33%?翻翻它的营销史,简直像在看一部“烧钱换市场”的教科书。光棍节请C罗当全球代言人,免费送货加上90%的折扣,这波操作直接把东南亚用户的眼球和钱包都勾走了。但问题来了这种靠明星和补贴堆起来的增长,能持续多久?当用户新鲜感褪去,凭什么还留在Shopee?

腾讯和阿里投资的新加坡电商平台正扩大其在东南亚市场的领先地位
腾讯和阿里投资的新加坡电商平台正扩大其在东南亚市场的领先地位

Lazada的阿里基因:40亿美元砸出来的东南亚梦

说到Lazada,就不能不提阿里巴巴。从2016年开始, 阿里陆陆续续砸了40亿美元,把这家2012年诞生在新加坡的平台捧成了东南亚电商的“老二”。27%的流量份额,背后是阿里在支付、物流、云计算的全链路支持。但阿里这套“中国模式”搬到东南亚,真的完全适用吗?印尼消费者更喜欢现金支付,越南物流三天能到就算快的,这些本地坑,阿里踩得顺吗?iPrice的数据显示Tokopedia和Bukalapak的份额在下滑,但本土玩家真的就认输了吗?

印尼政府的互联网计划:给双雄递了一把刀

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最近放话,要大搞互联网普及计划。这事儿要是成了对Shopee和Lazada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东南亚最大市场的上网人数一多,电商流量自然跟着涨。但别忘了印尼互联网协会2019年6月就说过56%的网民压根没买过东西。这意味着什么?市场看着大,真正掏钱的用户还是少。政府能让人连上网,但能让不爱网购的人突然爱上吗?这事儿,悬。

消费者体验的生死战:别让卡顿毁了购物欲

Limelight Networks的Edwin Koh一句话点破真相:消费者在网上逛商品,最怕卡顿。你说一个商品图片加载半天支付按钮点没反应,谁还愿意买?Shopee和Lazada现在流量是大, 但如果服务器扛不住 sudden surge,用户体验崩了用户转头就去下载Sendo或者Wish了。越南的Sendo、旧金山的Wish、新加坡的Zilingo,这些新平台凭什么能挤进下载榜?不就是靠用户体验抠细节吗?

3000亿美元的诱惑:东南亚数字经济藏着多少机会

谷歌、 淡马锡和贝恩去年联合报告说了东南亚数字经济到2025年能到3000亿美元。这数字谁看了不眼馋?但Worldpay的Phil Pomford泼了冷水:东南亚每个市场都不一样, 印尼人爱砍价,新加坡人讲效率,越南人认本土品牌,你一套打法打遍天下死得快。Shopee在印尼搞砍价节,在新加坡推次日达,这算懂点本地化,但够不够细?Tokopedia深耕印尼这么多年,份额还是被Shopee超了说明本地化这事,没终点。

本土玩家的反击:Tokopedia真的没救了吗

Tokopedia的电商流量从14%掉到11%, Bukalapak从14%滑到6.5%,看着是溃败。但你仔细想想,Tokopedia背靠软银,钱不缺,用户基础还在。印尼56%网民没网购过这不就是机会吗?Tokopedia要是能把这些“电商小白”转化过来份额说不定能反弹。关键是它得想明白:用户为什么不来?是主要原因是商品不够多,还是支付不方便,或者物流太慢?这些问题不解决,请十个C罗也白搭。

新加坡的窗口优势:腾讯阿里为啥都盯上这里

腾讯最近在新加坡招兵买马,准备设新办公室支持东南亚业务。阿里早把Lazada总部放在新加坡。为啥选新加坡?营商环境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像个“跳板”——通过新加坡,企业能辐射整个东南亚6.5亿人口。新加坡投资管理协会的卡门·维说得明白:这里是进东南亚的门户。但话说回来门户归门户,真正要拿下市场,还得靠本地团队。腾讯阿里在新加坡办公室再大,再说说还得靠印尼、越南的本地团队去拼市场。

新平台的搅局战:Sendo和Zilingo凭什么抢流量

别光盯着Shopee和Lazada, 越南的Sendo、新加坡的Zilingo这些新玩家,正在偷偷抢用户。App Annie的数据显示,它们已经是东南亚智能手机用户下载量最大的移动平台之一。凭什么?Sendo深耕越南本土,卖的东西都是越南人常用的;Zilingo搞时尚电商,主打年轻女性市场。细分领域做深了自然能从巨头嘴里分肉。Shopee和Lazada要是还想着“通吃”,迟早被这些“小而美”的蚕食。

营销战的尽头:补贴和明星能走多远

Shopee请C罗, Lazada请杨幂,烧钱请明星带货,搞大促补贴,这套打法在初期确实有效。但用户不是傻子,今天为90%折扣下单,明天会不会主要原因是同样折扣去了别的平台?真正留住用户的,还是产品和服务。你说一个平台卖的东西比别人便宜10%,但物流慢三天用户能等吗?或者一个平台明星请再多,APP卡得像幻灯片,用户还有耐心吗?营销是敲门砖,但想让人留下来得靠真本事。

数据不会说谎:60%流量份额背后的隐忧

60%的流量听着很吓人,但流量不等于销量。用户点进来了不一定会买;买了不一定会复购。Shopee和Lazada现在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流量依赖症”。一旦营销预算减了明星请不动了流量会不会断崖式下跌?Tokopedia和Bukalapak的份额下滑,不就是前车之鉴吗?市场这东西,今天你占山为王,明天就可能被新势力推翻,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永远在跑的人。

本地化陷阱:阿里腾讯真的懂东南亚吗

阿里有支付宝, 腾讯有微信支付,但东南亚人更喜欢现金和货到付款。阿里有菜鸟,但越南的乡村物流覆盖率还不到50%。这些“水土不服”的问题,不是靠砸钱能解决的。腾讯和阿里在中国市场呼风唤惯,但在东南亚,得放下“大佬”身段,跟着本地用户的需求走。印尼人喜欢在WhatsApp上和卖家聊天 平台就得集成聊天功能;越南人买手机喜欢分期,平台就得对接本地金融公司。这些细节,才是本地化的关键。

未来五年:谁能笑到再说说还两说

3000亿美元的数字经济大饼,谁都想吃。但东南亚市场太复杂,每个国家有自己的脾气。Shopee和Lazada现在领先,但新平台的崛起、本土玩家的反击、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都藏着变数。关键看谁能真正理解本地用户,谁能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说到底,电商这生意,短期靠流量,中期靠运营,长期靠的是能不能和用户做朋友。东南亚这片市场,故事才刚开始,鹿死谁手,真不好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