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商老大Flipkart为何要在90分钟内送货
从“明天送到”到“90分钟到手”:印度消费者被“快”惯坏了?
班加罗尔的上班族Priya最近习惯了下班后打开Flipkart,在半小时内订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前她得等第二天早上,物流小哥才会把订单放在门口。现在?90分钟内,门铃就会响,连冰激凌都能送到手里还冒着凉气。这不是什么科幻场景,是Flipkart在2020年悄悄推开的“90分钟配送”实验——这家印度电商“老大”突然开始跟时间较劲了。
封城让印度人发现“原来买菜能这么急”
2020年3月,印度封城来得猝不及防。商场关门,公交停运,连街角的夫妻店都拉下了卷帘门。突然间,所有人被困在家里连瓶装水、卫生纸都得靠外卖。这时候,电商成了救命稻草。可问题来了:Flipkart的普通配送要等2-3天亚马逊最快也得次日达。等拿到手时蔬菜可能已经蔫了面包也硬了。

“我第一次在Flipkart订牛奶,后来啊等了两天送来的时候都快酸了。”孟买的家庭主妇Anita说。这种“慢”在平时可能忍得了但在封城期间,简直是折磨。消费者突然意识到:等明天?不行,我现在就要。这种“即时满足”的需求像野草一样疯长,逼着电商们不得不改规则。
Flipkart的数据团队很快发现了这个变化:2020年4月, 杂货类订单量环比暴涨200%,但配送投诉率也跟着翻了三倍,大部分用户都在问“为什么这么慢”。这时候, 传统的“中心仓-分拨点-配送站”模式明摆着跟不上了——货物从大仓库出来再经过层层转运,送到用户手里最快也得24小时。
亚马逊的“快刀”架到了脖子上
Flipkart想提速,可亚马逊已经先出招了。2020年5月,印度解封后亚马逊火速推出了“2小时达”杂货服务,覆盖了孟买、德里等5个大城市。它用的是“前置仓”模式:在城市里租下小仓库, 把高频商品提前堆进去,用户一下单,配送员直接从最近的仓取货,按道理讲能实现“小时级”送达。
更让Flipkart头疼的是亚马逊还在疯狂拉拢线下夫妻店。2020年6月, 亚马逊宣布与印度10万家夫妻店合作,这些店成了它的“前置仓”——用户在APP上订杂货,夫妻店直接从自家货架上拿货,30分钟内送到家。亚马逊给这些店补贴配送费,还提供免费的数字化管理工具,很多小老板都心动了。
“亚马逊的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Flipkart的一位高管后来在内部会议上说。2020年7月,印度媒体曝出消息:亚马逊当月销售额首次反超Flipkart,成了印度最大电商。数据很扎心:亚马逊卖了超过200亿卢比,Flipkart则不到200亿卢比。王座易主的一瞬,Flipkart必须拿出点真东西了。
2020年7月:Flipkart的“生死时速”启动
压力之下Flipkart决定赌一把——它要在90分钟内把杂货送到用户手里。这个目标听起来疯狂,但团队早有准备。2020年12月,Flipkart偷偷投了6000万美元给一家叫Shadowfax的物流公司。这家公司专做“超本地配送”, 给达美乐披萨送过外卖,能在30分钟内把热披萨送到你家,对“再说说一公里”的玩法门儿清。
“Shadowfax的配送员比我们更熟悉每条小巷的捷径。”Flipkart物流部门的负责人说。更重要的是Shadowflex在印度有200多个配送站,覆盖了100多个城市,能快速调动人力。这次合作,Flipkart等于借来了“送披萨的特种兵”,专门打杂货配送的硬仗。
2020年8月,Flipkart在班加罗尔启动了“90分钟配送”测试。它没像亚马逊那样租昂贵的前置仓,而是用了更聪明的招数:和500家本地夫妻店绑定。这些店离居民区特别近,有的甚至就在小区楼下。用户在Flipkart上下单, 系统自动把订单推给最近的夫妻店,店员直接从货架上取货,再交给Shadowflex的配送员,全程不超过90分钟。
“成本比前置仓低多了。”Flipkart的运营总监算过一笔账:租一个100平米的前置仓, 月租要10万卢比,还得雇人管理;而绑定夫妻店,不用付租金,只需要给每单5-10卢比的配送补贴。更重要的是夫妻店有自己的库存,省去了Flipkart备货的麻烦。
90分钟不是魔法:藏在技术背后的“算计”
很多人以为90分钟配送靠的是“加派人手”,其实真正的杀手锏是技术。Flipkart开发了一套叫“GeoPath”的定位系统, 能实时计算每个订单的最优路径:它会分析交通状况、配送员的位置、甚至天气。
比如用户在班加罗尔的Indiranagar区订了鸡蛋和面包, 系统会立刻查到附近3家夫妻店的库存:A店有鸡蛋但没面包,B店有面包但鸡蛋快卖完了C店两者都有。一边,它会看到Shadowflex的两个配送员:小王在C店500米外小李在A店1公里外。系统会立刻把订单推给C店,让小王去取——整个过程只要2分钟,比人工调度快10倍。
这套系统还能“预测需求”。2020年9月,Flipkart发现每周五晚上,啤酒和零食的订单会暴增。于是它提前让合作的夫妻店备货,周五晚上安排双倍配送员在岗。后来啊?周五的订单完成率从70%涨到了95%,配送投诉率直接归零。
成本与速度的博弈:90分钟配送真的赚钱吗?
有物流专家算过一笔账:普通配送的成本是每单15卢比,90分钟配送的成本可能要30-40卢比。杂货的利润本来就低, 一袋大米利润可能只有5卢比,一盒牛奶利润3卢比,这么高的配送成本,Flipkart不是在做亏本买卖吗?
Flipkart的算盘打得更精。它发现, 愿意为90分钟配送付费的用户,往往更“敢花钱”——这些人不会为了省5卢比等明天而是愿意多付10卢比“马上要”。于是它在APP里推出了“快速配送费”:普通订单免费, 90分钟达收19卢比,后来啊30%的用户都选了付费选项。
更关键的是这些“快消用户”后来成了高客单价商品的忠实买家。数据显示,2020年10月,使用过90分钟配送的用户,下单手机、家电的概率比普通用户高40%。主要原因是他们在短时间内对Flipkart产生了信任——“连牛奶都能90分钟送到,手机肯定靠谱。”
Flipkart还悄悄给高毛利商品“补贴”快速配送。比如你订一台1万卢比的手机, 系统会自动把订单分配到最近的仓库,用普通配送送过去,但显示“90分钟达”——用户以为是快速配送,其实成本和普通配送差不多。手机利润高,完全能cover这点“小聪明”。
不只是送杂货:Flipkart的“超本地野心”
90分钟配送只是开始,Flipkart真正的目标是“统治印度的超本地市场”。2021年1月, 它把服务 到了药品和急救用品——用户感冒了90分钟内能拿到退烧药;家里老人有慢性病,当天就能补上处方药。这在印度特别有用:很多小药店晚上8点就关门,生了急病只能靠电商。
同年3月, Flipkart又推出了“本地商家入驻”计划:允许街角的服装店、五金店、花店在平台上开店,用户下单后商家自己送货,Flipkart抽成15%。比如你订了一束鲜花,花店直接从店里取货,30分钟内送到,比快递快多了。现在Flipkart上已经有2万家本地商家,贡献了10%的杂货订单。
亚马逊也没闲着。2021年2月,它把Dunzo整合进了APP,用户可以在上面订外卖、买菜、甚至修手机。信实工业的JioMart更狠, 直接和WhatsApp绑定,用户在WhatsApp里就能订杂货,30分钟送到家——连打开APP的步骤都省了。
从班加罗尔到全国:扩张的“时间表”
Flipkart的野心很大,但也很谨慎。2020年它只在5个城市测试90分钟配送,2021年 到了15个城市,2022年计划覆盖30个。为什么这么慢?主要原因是“超本地配送”太依赖本地基础设施:班加罗尔的路好走, 配送员多,但在一些小城市,连GPS信号都不稳定,更别说90分钟了。
Flipkart的策略是“先打透大城市,再下沉”。在孟买、 德里这些地方,它和1000多家夫妻店合作,配送员密度达到每5平方公里一个;在小城市,它先和本地连锁超市合作,用超市的仓库当“前置仓”,配送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等规模上来了再提速到90分钟。
“2023年,我们要让90分钟配送覆盖印度所有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Flipkart的CEO在内部会议上说。这个目标不小, 但也不是没可能——现在它的配送网络已经覆盖了99%的印度邮编,剩下的只是“把再说说一公里做细”而已。
90分钟配送会改变印度电商的“游戏规则”吗?
当Flipkart和亚马逊在90分钟配送上较劲时印度电商的竞争已经从“卖什么”变成了“多快送到”。消费者被宠坏了:以前能等3天现在等1天都嫌慢;以前觉得次日达是享受,现在觉得90分钟才正常。
这对中小电商来说是灾难——他们没能力建自己的配送网络, 只能依赖第三方物流,最快也得24小时。大玩家们用“快”筑起了高墙:用户习惯了90分钟达,谁还会去用慢的平台?未来 印度电商可能会形成“强者愈强”的局面:Flipkart、亚马逊、信实工业这几家巨头瓜分大部分市场,小玩家要么被收购,要么只能做细分领域。
但“快”真的是万能药吗?2022年, Flipkart在加尔各答做过一次调研:20%的用户说“90分钟达很重要”,但60%的用户说“商品质量比速度更重要”。还有用户抱怨:“90分钟送来的水果不新鲜,还不如等明天的。”这说明,速度只是基础,商品、价格、服务,一样都不能少。
当90分钟配送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大多数人的标配”, 印度电商的下一场仗,又会打在哪里?或许是价格, 或许是商品丰富度,又或许是更疯狂的“30分钟达”——谁知道呢,反正这场“速度游戏”,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